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自主創新是後來居上、跨越發展的根本途徑。
近年來,氣舉試驗基地作為中國石油氣舉特色技術研發、創新成果轉化和對外合作交流平臺,堅持技術創新驅動企業發展戰略,從產品引進、「輸血」起步,到自主創新、「造血」立身,對標國際,服務國內外市場,完成氣舉採油技術國產化、自主化的嬗變,打造了中國石油自主氣舉技術研發中心和氣舉試驗基地,為國內外油氣田高效開採、低成本開發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氣舉採油是舶來品,在國外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吐哈氣舉採油技術是1991年吐哈油田開發會戰初期按照「兩新兩高」技術戰略進行技術引進、研究和實施的。近30年來,從模仿應用到自主創新,從依靠進口到全部國產化,從僅依靠技術服務到憑藉精益求精的技術和優良超值服務形成集團公司重大標誌性品牌技術,吐哈氣舉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發展之路,形成一整套涵蓋氣舉採油方案、配套工具設備研發和採油工藝等氣舉採油工藝全過程的重大標誌性品牌技術系列——吐哈氣舉技術。
在氣舉工具上,研製出覆蓋所有油井規範的系列氣舉完井工具和鋼絲作業工具。在適應井況上,從淺井、直井向斜井、深井、複雜井延伸,可滿足高含硫、高含二氧化碳、高礦化度等複雜井採油需求。
在工藝技術上,「吐哈氣舉」從「幹氣氣舉」發展到「溼氣氣舉」,從連續氣舉發展到間歇氣舉、柱塞氣舉,從本井氣氣舉發展到鄰井氣氣舉,從氣舉採油發展到氣井排水採氣,從單一技術發展到與其他工藝融合創新形成氣舉誘噴、氣舉快速返排、套管氣助流舉升、壓裂氣舉返排投產一體化管柱等技術序列。
同時,氣舉試驗基地建成集理論研究、產品研發、人員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六大氣舉試驗平臺,包括國內唯一的氣舉全過程工藝模擬試驗平臺、與長江大學共建的多相流研究試驗平臺。
創新一項技術,贏得一片市場。吐哈氣舉矢志不渝鑄造特色品牌,實現了中國石油在氣舉技術領域的自主,不斷解決各油田開發難題和實現技術瓶頸的突破。針對哈薩克斯坦讓那若爾油田腐蝕性氣藏,在國內難以找到完全適合美國防腐協會標準材料的情況下,在入駐哈國市場的前5年,技術人員成功研發了以整體鍛造投撈式氣舉偏心工作筒為核心的防腐蝕系列工具,形成了氣舉優化設計、氣舉採油工程方案編制、優化配氣等技術系列,打破了油田氣舉採油技術應用瓶頸,實現了腐蝕性流體中氣舉採油技術的「落地生根」。在冀東南堡油田,攻關大斜度井氣舉技術,建成了中國石油灘海大斜度井氣舉採油示範基地。冀東南堡1-3號人工島133口氣舉井,單井平均增產31.3%,累計產油120萬噸。
目前,吐哈氣舉技術已應用到中國石油冀東、青海,中國石化涪陵等10多個國內油田,以及哈薩克斯坦等3個國家的8個油氣田,服務全球1000餘口井,年產原油830萬噸、天然氣11.6億立方米。
激烈的市場競爭,催生技術的提檔升級。未來,吐哈氣舉將借力「智慧油田」快車道,著力打造具有氣舉生產遠程實時監控、故障預警、系統優化等功能的全球智能化氣舉平臺。這既是吐哈氣舉走向未來的有效途徑,也是助力吐哈氣舉技術奮力突圍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