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屍電影」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回暖,而且只要是質量過得去,視覺有新奇點,幾乎都會成為熱門資源,甚至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但近些年這份熱度卻在逐漸褪去。
「喪屍」一詞的英文翻譯為:Zombie,和殭屍同詞,但意義卻不一樣。
有人靠衣著和降伏辦法來分辨,這就很不科學。
假設你遇到一個不穿衣服的,你不知道它是喪屍還是殭屍,你又怎麼去選擇殺死他的方法呢?
所以有一部分喪屍愛好就將其歸納總結為:喪屍是活人變的,殭屍是死人變的。
相對來說就科學了一點,而且這其中還有一定的喪屍起源說。
目前多數人考證的喪屍起源幾乎都和海地有關。
一種說法是當地的巫毒教,相傳巫師能讓死者復活,並消除他們的意識,讓他們聽命於自己。
當時就有到達海地的美國人稱自己親眼見到了喪屍在種植園工作的樣子,在他的形容裡,這些面色蒼白,雙眼無神卻能始終在勞動的人們,就像活著的死人。
但實際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巫師的手法。
那些所謂死者並非真正的死亡,而是在接受巫師醫治的過程中被巫師下了毒,近似河豚毒素能讓人出現假死的現象,然後巫師帶著所有人將其下葬。
再等葬禮結束之後,把這些大腦神經受損的人挖出來,讓這些要麼失意要麼因神經受損智力低下的人成為奴隸。
而另一種說法則是在15世紀時,海地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而島上的原住民要麼被屠殺,要麼成為了奴隸,直到海地被割讓給法國,法國人就在海地種植大量的甘蔗,並建起大量的製糖廠。
但當地的勞動力已經明顯不足以支撐製糖廠的運作,於是就有大量的黑奴被送往海地,而伴隨他們來到海地的還有非洲的古老宗教:巫毒教。(沒錯,還是它)
巫毒教中對於自殺者的說法是永遠登不上天國,而這些黑奴即使面對鞭打和夜以繼日的勞苦也不敢嘗試自殺,慢慢的他們就失去了自我。
每天都重複著機械般的勞動,渴望有一天能自然死亡。
因美國在20世界初曾一度佔領海地,這種行屍走肉般的狀態被學者和作家發現。
以此為藍本創作故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部喪屍片《白色殭屍》,故事就直接發生在海地。
喪屍初見世界之後,礙於當時技術的發展,僅是作為一種對資產主義的諷刺存在。
但到了60年代,隨著技術逐漸發展,喬治·安德魯·羅梅羅導演的一部《活死人之夜》正式拉開了喪屍的狂潮。
這部投資11萬的電影狂攬3000萬票房,為日後成為「喪失教父」墊定了基礎。
之後一部《活死人黎明》正式將喪屍標準化,建立了影響至今的喪屍生活規律。
不存在自我意識的生命體特徵以及喜歡啃食活人,集體行動的特徵和被傷害之後的傳染性,幾乎成了所有喪屍片共有的特徵。
哪怕之後發展為喜歡吃人腦或者只有砍掉頭才能徹底將其殺死,基礎的設計基本上都不曾被人改變。
而這種醜陋的人形怪物也在逐漸走向全球化,只要能在當地過審就一定會有人在拍喪屍片,這種最早盛行於好萊塢的視覺獵奇體驗逐漸被各國本土化。
韓國甚至將其放在了歷史宮廷劇中,而一向注重藝術表大的法國和英國雖然在前期對此類影片有明顯厭煩感情,但依然架不住人民的喜愛。
從《驚變28天》到《驚變28周》讓英國人徹底體會到了「真香定律」誰都逃不了。
從最開始的政治隱喻到後面的喪屍搞笑、溫情、驚悚恐怖,喪屍之所以被更多人喜歡,一方面是因為喪屍身上能容納的背景太多了,科學發展過程中的反思可以用喪屍的突變來講述,人情倫理之間的關係也能放在他身上。
可見喪屍除了沒有腦子之外,幾乎是一個萬能的載體,而且這種近似人類的形象遠比美術設計畫出來怪獸更讓人有代入感。
畢竟故事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喪屍,那些摯親變成喪屍之後,你是否能下得去手也成了觀眾感情線上的淚點。
就算是一部沒有感情線的喪屍片,主人公拿起手邊的生活用具,在喪屍群中殺出一條血路,也能成為一部爆米花式的爽片。
甚至有不少電影喪屍的死法變成影片的主要賣點,恨不得做成一部喪屍屠殺指南。
但過多的創作,導致近些年的喪屍故事呈現下滑趨勢。
人們幾乎看過了各種類型的喪屍故事,就連和喪屍談戀愛的技巧都了如指掌,導致喪屍片逐漸同類化。
這種用力過度導致的透支現象成為目前喪屍片停止發展的主要原因。
從15世紀開始到現在,這種擁有人類的外形和野獸特性的恐怖形象經過了激浪怒濤般的發展,人們將社會中出現的災難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猜疑投射到它們身上,表達著對世界末日的擔憂。
但現在失去潛力的喪屍片已經無法幫助更多的人分泌多巴胺,喪屍要為自己的未來擔憂了。
(突然)喪屍:「放P,我們有《釜山行2》 !」
作者: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