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記憶|沈奎觀:滿懷激情為戰鷹保駕護航

2021-01-10 央廣網

沈奎觀

央廣網10月14日消息(記者朱東陽)沈奎觀,山東濟南人,1935年3月出生,1950年12月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空軍第六師負責油料質量檢驗和特種油料配製等工作。在裝備水平落後、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他勤奮鑽研,創新油料保障方法,為提升志願軍空軍戰鬥力作出了突出貢獻,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並被中朝聯合司令部授予軍功章兩枚,榮獲朝鮮人民共和國戰士榮譽勳章。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他因健康原因離開後勤戰線,主要從事政治工作,先後擔任空七軍宣傳處長、作戰訓練思想政治工作室主任,空軍指揮學院教授等職務。

沈奎觀獲得的紀念章

初秋的北京,天高氣爽。記者來到沈奎觀老人家裡時,85歲的沈老正坐在客廳,翻看著老照片和軍功章。說起抗美援朝的戰鬥經歷,儘管已經過去了70年,但老人依舊清晰地記得那段崢嶸歲月,以及那一枚枚軍功章背後的故事。

沈奎觀:當時我在東北行政幹部學校上學,馬上畢業要到瀋陽市人民政府當公務員了。就在這個時間,中央發出了抗美援朝的號召,當時我的心情很不平靜。一方面想到父母親在那麼困難的歲月裡把我養大特別不容易,另一方面又氣憤美國的入侵。怎麼處理這個矛盾呢?頭腦裡面就特別糾結,但是再一想到我之所以能夠上學,馬上能當公務員,這都是很多前人、老同志用犧牲換來的,所以我要服從大局,首先是要保衛祖國,不保國不可能衛家,沒有國哪有家呢?

「沒有國哪有家?」就是憑藉這樣一種信念,1950年12月,不滿16歲的沈奎觀放棄了公職人員的穩定工作,毅然報名參軍,加入了中國人民志願軍。

沈奎觀:入伍時我的年齡多報了兩歲,我既沒有告訴自己的父母,也沒有和朋友商量,自己作主就報名了。原因就是一條:抗擊敵人、保衛國家、保衛我們的人民。我在學校跟大家匆忙告別後就出發了,上火車後一下被拉到了長春,我們就問什麼時候能開到前線去?部隊告訴我們說先訓練,訓練完了以後再走,結果學習的不是射擊、不是打槍,是學習航空部隊飛機上的油料怎樣供給,怎樣保證它的質量,就是學習油料的這些知識。

1951年,沈奎觀在瀋陽於洪機場

沈奎觀原本已經做好了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奮勇殺敵的準備,但入伍後才知道,雖然當上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但主要是做後勤保障工作,為前線打仗的空軍飛機保駕護航,當時,沈奎觀心裡多少有點不情願。

沈奎觀:我們空軍打仗就是在北朝鮮,因為新義州的機場被敵人炸掉了,我們的飛機沒有辦法過去駐紮,只有駐紮在鴨綠江邊的機場,從我們這裡起飛然後去打仗,完了再回到這裡來,所以我們的一線就是在丹東。後來我知道是做後勤工作,思想就不通了,不願意當後勤兵,既然抗美援朝,我就要到前面打仗去。為此,後勤部給我們反覆動員,說我們部隊打仗不是單一的都在第一線衝鋒陷陣,還必須要有後勤保障,飛行員在天上打仗,大部分人都在地面來保障。

1952年,沈奎觀在丹東浪頭機場參戰時的照片

隨著戰事日趨激烈,掌握制空權的美軍不斷發動空襲,前方的志願軍傷亡很大。戰爭的殘酷讓沈奎觀思想發生了轉變,他清醒地認識到,抗美援朝需要中國空軍,而空中戰鬥,離不開地面保障,不管是前方衝鋒還是後方保障,最終目標都是打贏這場戰爭。從那時起,沈奎觀更加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油料供應保障中去。

沈奎觀:油庫供應保障工作大多是粗活,第一個工作就是要刷油囤。油囤很大,50噸的油囤比這個房子還要大一點。而且不能用水刷,要用油刷,人在油囤裡面呼吸大量的有毒油氣,時間不長就會招架不住,頭腦就不清醒了,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模模糊糊的。這時候就要用繩子拽上來,在地上換換氣,換完氣以後又下去繼續幹。這一天下來,因為神經受到了刺激,人晚上睡覺就容易失眠。

1953年,沈奎觀在瀋陽北陵機場整訓期間的照片

1951年夏天,美軍出動19個空軍大隊、1400多架飛機,在朝鮮發動了空中「絞殺戰」。志願軍空軍為配合地面部隊,先後派出9個殲擊航空兵師和2個轟炸航空兵師參戰,在蘇聯空軍的配合下,與美國大機群展開激烈空戰。沈奎觀和戰友們也時刻處於戰鬥狀態,全力以赴為作戰飛機提供油料保障。

沈奎觀:敵人到機場裡面掃射,直接打到我們值班室的房頂上,敵人的飛機從山溝裡面偷偷地爬高,然後襲擊我們的飛機。有一次,我們的飛行員是個大隊長,他作戰經驗比較豐富,一發現敵機從後面來了要射擊他,他突然就上升了,到上面去以後,敵人的飛機一下子衝了過去,大隊長就駕駛飛機跟在敵機後面打它。

1979年,沈奎觀在南寧空七軍擔任宣傳處處長

在前線的每一個晚上,沈奎觀都要進行戰機起飛前的油料質量檢驗。深夜寒風刺骨,油車和飛機分散隱蔽在樹林山谷掩體中,沈奎觀要對油車逐個進行油槽檢驗,並把過夜的沉澱積水排除掉。一天夜裡,沈奎觀在值班時突然發現,全師所有作戰飛機的起落架都無法升降,按照原定計劃,三個小時後這100多架飛機將起飛去打仗,情況萬分危急。

沈奎觀:半夜2點多鐘我到機場值班,發現所有飛機的起落架都不能升降了。當時師長、政委這些領導都去了,大家都急得要命,因為早上5點多鐘,全師飛機每天都要起飛去打仗。當時機場上我們的飛機有一百多架,飛機起落架不能動、不能飛行了這可不得了。我一檢查,發現油料結冰了,不是整個結冰,是裡面有冰碴子,這個油本來應該很潤滑的,裡面出現冰碴子,就拉不動了。我說第一,把所有飛機的起落架裡面的油料都卸下來,然後用最好的酒精把它擦乾淨,下一步等我,給我一個多小時時間,我來解決。

憑藉經驗,沈奎觀判斷這是因為從蘇聯進口的高壓油配製不當造成的,於是,他連夜爭分奪秒重新配製出新的高壓油,確保天一亮100多架飛機全部升空作戰。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沈奎觀堅守在後勤保障第一線,經常遭遇敵人掃射、機場偷襲,每當聽到戰友傷亡的消息,都會非常難過。講到這裡,沈老眼中含淚,他用低沉的語調說,早上還笑著道別的戰友,幾個小時後就壯烈犧牲,永遠也無法再見,而自己當時能做的,就是把所有的憤怒和悲痛,化作與敵人決戰到底的信心和決心。

沈奎觀:我們機場的炮經常處於戰鬥狀態,那時候有敵情了,我們就馬上開炮。空軍裝備一開始使用的是米格-9、米格-15,我們用殲-6的時候,美國用F-86,所以我們和美軍作戰,飛機的技術裝備上不佔優勢,但是打落美國的飛機很重要的就是靠我們志願軍的勇敢和戰術。有一次我們空六師一個飛行團的副團長,他剛結婚也就是一個月左右,出戰的時候,他把敵人轟炸機給打了,敵機雖然被打冒煙了,但是還沒有摔下來,結果敵機在後面又把副團長擊中了,把他的腿打得出血了,副團長跳傘以後在地面流血過多壯烈犧牲。戰友犧牲更加激發了我們抗美援朝的鬥志和決心,一定要加倍努力搞好我們的後勤保障工作,要戰鬥到底。

從1951年3月到1953年8月,由於長時間接觸油料,沈奎觀的身體出現嚴重的油料中毒症狀,但他始終堅守戰場一線,直到抗美援朝戰爭取得最終勝利。戰爭結束後,沈奎觀又和戰友們一起從東北轉場上海。如今,回憶起抗美援朝勝利的情形,沈老笑得很開心。

沈奎觀:勝利的時候當然很高興啦,當時一聽說抗美援朝結束,大家在油庫裡都熱烈歡呼,非常高興,說我們總算完成抗美援朝的任務了,再一個就是又接受了新任務,要到上海保衛大上海去,大家也很高興。

談起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最大的收穫,沈老深有感觸地說:

沈奎觀: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感到革命的意志鍛鍊得更堅強了。對我最大的教育,就是未來保衛我們國家、保衛我們社會主義的前途,我更充滿了信心和力量。過去那麼困難的時候,中國人都能夠把抗美援朝進行到底,把美國人打趴下,今天我們有那麼多先進武器,還有什麼力量是戰勝不了的?

沈奎觀與妻子合影

採訪結束時,沈奎觀老人為我們唱了一首他最喜歡的《英雄讚歌》,唱歌時,沈老的目光一直望向窗外。那一刻,相信他又想起了那些並肩戰鬥過的戰友,想起了那段揮灑青春與熱血的激情歲月……

沈奎觀: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人民戰士驅虎豹,捨生忘死保和平,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相關焦點

  • 鄭建華副局長走訪慰問抗美援朝老兵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10月30日、11月6日,市商務糧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鄭建華帶領局老乾科對我局參加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6名健在老兵費才潤、方堯臣、袁國棟、付獻芹、陳光前、彭心靈和1名已故老兵陳步林家屬進行了走訪慰問。
  • 尋找抗美援朝老兵:聆聽抗美援朝老兵講那戰火紛飛的故事
    在長岐鎮上那陵村有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他叫李才榮,雖然已90高齡,但每當講述起「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那段歲月,李伯仍滿懷激情。
  • 方寸間凝聚紅色記憶,致敬玉田抗美援朝老兵!
    方寸間凝聚紅色記憶,致敬玉田抗美援朝老兵! 特別聲明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
  • 鉤沉|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長空戰鷹
    ■閱讀提示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在朝鮮西部的清川江和鴨綠江之間,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曾建立起一道令美軍望而生畏的「米格走廊」。當時,美遠東空軍轟炸機司令部下令,轟炸機指揮部一切沒有護航的飛機不得進入該區域。事實上,韓戰爆發時,中國空軍還未滿周歲。
  • 為祖國奮戰過的人,都不該被遺忘!|清水慈善慰問抗美援朝老兵
    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時光如梭,硝煙雖已遠去,但記憶永存!讓我們追尋記憶,追尋那段無法忘記的崢嶸歲月!清水慈善走訪慰問抗美援朝老兵,為他們帶去關懷與溫暖!為什麼抗美援朝?
  • 中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機械師何喜時:一心為放飛戰鷹
    本期推出中部戰區空軍的3位「兵王先鋒」,他們是保障一線的修理能手;是守望長空的指控技師;是為戰鷹保駕護航的機械行家。下面,就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聆聽他們的強軍故事!何喜時:一心為放飛戰鷹
  • 慰問老兵,致敬英雄!以軍魂武裝頭腦,為新中國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原來,這位老人名叫祝子清,今年90歲,是河南省副食品有限公司的退休職工,更重要的是他還是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據了解,祝子清幼年喪母,少年時參加了的解放軍,兄弟三人一齊奔赴前線,但他的兩位兄弟都在硝煙戰火中犧牲。在抗美援朝期間,他屢立戰功,後來在朝鮮戰場上負傷回國。
  • 致敬英雄 珍愛和平 UME邀請抗美援朝老兵觀看《金剛川》
    近日,UME雙橋店特地邀請2名年過八旬的抗美援朝老兵,以及200名退役老兵和部分家屬,一同觀看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的電影——《金剛川》。
  • 抗美援朝老兵這句英文說得特別溜,成為70年記憶的一部分
    九十歲的劉石安老人揮舞著胳膊,這位掛滿軍功章的抗美援朝老兵面對一群年輕戰士,激動地回憶起七十年前戰爭的壯烈情景,上海「南京路好八連」的士兵們隨之熱烈鼓掌,高喊歡呼。抗美援朝紀念日當天,有著「南京路上學八連,霓虹燈下新一代。」傳承的武警上海總隊第四支隊十中隊邀請抗美援朝老兵走進軍營,兩代「最可愛的人」開啟了一場跨越七十載的對話。
  • 「這不是我一個人寫的信,這是所有抗美援朝老兵的心聲!」
    六頁紙、千言信,重慶雲陽籍89歲抗美援朝一級傷殘軍人塗伯毅代表全體傷殘軍人,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工作和生活情況,表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葆本色,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的決心。不足半月,習近平總書記熱情回信,深深鼓舞和振奮了一眾老兵。
  • 黃仁俊:抗美援朝老兵的無悔堅守
    歲月如煙,它可以淹沒生命,卻無法淹沒歷史的記憶。歲月如河,它可以抹平山河,卻無法抹平民族的傷痕。有這樣一位老兵,他背後有一段生與死的感人故事;他滿臉皺紋裡珍藏著戰鬥的歲月,他的勳章裡凝結著曾經的輝煌。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黃仁俊。    黃仁俊,男,1931年12月14日出生,原籍為重慶合川人,現居青白江區怡湖社區川化五村三區。
  • 「我現在還能說朝鮮語」 江津珞璜鎮95歲抗美援朝老兵的「家國記憶...
    12月11日,今年已95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陳啟林正和村民們講述著自己當年從軍的故事,時不時還講起了幾句朝鮮語。老人耳聰目明,口齒清晰,回憶起過往崢嶸歲月神氣十足。陳啟林老人家住重慶市江津區珞璜鎮小嵐埡村,1949年12月30日,陳啟林積極響應號召,應徵入伍,1951年入朝作戰,在艱苦卓絕的戰鬥中,陳啟林做過通訊員、廚師、步兵,立下三等功。1955年4月退伍復原。
  • 北京衛視推出紀錄片《英雄》 致敬抗美援朝英雄
    老兵淚目追憶崢嶸歲月抗美援朝英雄群像重現預告片從抗美援朝戰爭親歷者在和平年代追憶崢嶸歲月中展開——滿頭白髮的抗戰老兵們聚在一起唱戰歌、小心翼翼撫摸戰友發黃的老照片、淚目懷念昔日戰友......鏡頭一轉即是迎接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將觀眾思緒牽引到多年前硝煙瀰漫的朝鮮戰場:志願軍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不畏天寒地凍在大雪中前行
  • 譚耀文《扎職》形象受追捧 為陳偉霆保駕護航
    譚耀文為陳偉霆保駕護航  搜狐娛樂訊 被觀眾稱為新港片的《扎職》自網絡版權籤出後,眾多內地觀眾紛紛通過網絡觀看,也使得《扎職》一時間搶佔各大網絡排行榜,成為最風靡的詞彙。影片中,著名演員譚耀文飾演的大佬耀文哥,受到觀眾追捧,成為如今青年的新偶像,而影片中,譚耀文飾演的耀文哥為陳偉霆上位保駕護航。  《扎職》選擇了用經典港片題材古惑仔題材來講故事,與媽媽相依為命的陳偉霆,為了不讓母親再受到無端的暴力騷擾,決定加入幫派跟隨譚耀文飾演的耀文哥。影片中,以陳偉霆、曾國祥和徐偉棟三個年輕人在影片中的成長為時間軸,也向觀眾展現了新古惑仔時代。
  • 海滄唯一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敬了一個標準軍禮~
    海滄抗美援朝老兵吳桂佑獲頒抗美援朝紀念章一個標準軍禮,70年不改感動在場所有人~12月22日,海滄區為轄區內唯一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吳桂佑舉行紀念章頒發儀式。吳桂佑的孫子吳藝琪表示: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退役軍人關懷工作,專門為爺爺頒發紀念章,作為家屬我們倍感榮幸,深感意義重大。
  • 《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的當代價值
    《記憶的力量·抗美援朝》第15集《堅守》提供了這樣一層解讀:「當年詞作者喬羽曾說,雖然戰爭殘酷,但他希望自己能寫出1952年那個深秋,堅守在上甘嶺坑道裡的志願軍戰士心中最美好的東西,那就是新中國誕生了,每個人將迎來美好的生活。」
  • 興義市:搭建「平安橋」為青少年保駕護航
    本報訊 (記者 劉義 通訊員 林廣薇)為加強與未成年新市民交流互動,提升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5月29日,興義市工青婦「新市民·追夢橋」聯合黨支部、市人民檢察院等多部門聯合在興義市灑金街道粟坪社區青春教育基地開展以「同舟共濟,檢護明天」為主題的交流活動,搭建起「平安橋」
  • 民法典新增「好人條款」為英雄保駕護航
    橫村法庭員額法官許佳瑞:民法典新增「好人條款」為英雄保駕護航       近幾年,類似「扶老人被訛」「見義勇為受傷無人賠償」這樣的事情頻頻發生,新聞媒體對此爭相報導,許多網民感嘆「好人難做」。即將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積極回應了這一社會問題,新增 「好人條款」,為英雄保駕護航。  《民法典》第183條規定: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 抗美援朝老兵訪談錄⑯|王光炳:我是鐵道線上炸不爛的「螺絲釘
    1954年,在抗美援朝中,為鐵道兵獨橋團取得重大戰績作出突出貢獻,榮立三等功。1966年,在援越抗美中,獲得中國志願工程部隊嘉獎一次。1968年4月,獲頒「越南民主共和國獨立自由」徽章和證書。10月21日,記者走進抗美援朝老戰士王光炳在成都的家時,老人正坐在沙發上和老伴、女兒聊天,窗外的陽光斜斜曬進屋裡,畫面很溫暖。「這段時間,爸一直在看《為了和平》。」這部回顧抗美援朝戰爭光輝歷程的紀錄片,將老人帶回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王光炳的女兒王燕平說,老人已經看了好幾遍,常常看著看著就淚流滿面。
  • 至今身上還存留著十一塊炮彈片的 抗美援朝老兵—梁守付
    為更好的傳承抗戰老兵們頑強拼搏、為國奉獻的革命精神,向老兵們致敬,大城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展一系列走訪關愛抗戰老兵活動。首站我們來到了抗美援朝老戰士梁守付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