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桃疆丨文
臺灣女星賣淫醜聞持續發酵,主嫌戴君儀的「黑色筆記本」經由檢方、媒體兩道工序,以半隱名的方式披露給觀眾後,就變成了一場大型的「猜猜看」的公眾狂歡。繼一長串讓大陸觀眾分分鐘發問「這個人是誰?」的女明星後,姓氏拼音首字母和提示信息最終還是指向了某些更熟悉的名字。
臺灣女星林志玲。 寇聰 澎湃資料
公眾形象素來良好的志玲姐姐無辜躺槍,怒發微博,含淚否認,接著又找到臺灣資歷最老的律師事務所「理律」發出嚴正聲明,公關戰爭打得有理有利有節。另外一些被猜測的對象,如陳妍希、隋棠、楊謹華、郭書瑤也多少有所動作。比起被傳緋聞、整容,賣淫這種惡性事件對於藝人社會形象是毀滅性的,尤其是在特別重視藝人社會公眾形象的臺灣娛樂圈。
臺灣娛樂業雖然不乏靠重口味話題博眼球的節目,但總歸是保留著維護藝人公眾形象的底線,負面新聞纏身的藝人只能成為不入流的八卦雜誌鍾愛的對象,成為娛樂大眾的另類手段。臺灣娛樂圈的疲態已經顯露了出來,藝人紛紛北上謀求更廣闊的發展,長壽綜藝節目停播,負面新聞肆意發酵,最終搞成獨霸版面的大新聞。
藝人對自身形象的維護是藝人形象的基礎,也最為重要,但整個行業對於藝人的保護也是不可或缺的。香港演藝圈在圈內藝人人格權利受到侵害時,總能藉助群體的力量發聲,出面維護,比如東周刊刊登劉嘉玲裸照事件。
比起普通人而言,女星名譽權在遭受侵害之後,面臨的公眾形象修復工程更加艱巨,除了要在短時間內消除影響恢復到正常的工作狀態,作為公眾話題人物,這些歷史將被永久地載入公眾話語的史冊,形成一片無形的雷區,隨時可能被引爆,從而形成二次傷害。香港演藝圈集體發聲支援,可以被視為一種利用自身影響力做出的輿論判決,切斷了輿論發酵的過程,幫助受害藝人加速回歸正軌的進程。
2002年,參加抗議東周刊遊行的眾明星。
臺灣多名女星賣淫事件自曝光後,事態並沒有得到任何的控制,臺灣媒體「順應民意」胡亂猜測,臺灣女明星被集體推入「被追問-否認」的怪圈,隨著波及範圍逐步擴大,連前天王嫂樂基兒都要回應前夫黎明是不是賣淫新聞所影射的對象,娛樂圈「半壁江山」陷入需「自證無罪」的艱難境地。
風光無限的明星往往集美貌與財富等稀缺資源於一身,除了備受公眾喜愛、崇拜,公眾或多或少也存在著「孫悟空打白骨精」的心態,人們願意相信這個名利場、這個浮華世界只是艱難人世投射到半空中的海市蜃樓,一個虛空的假象,假象背後必定藏有苟且、齷齪,只要追究下去,總會原形畢露,醜態盡顯。人人都假設自己站在了正義的一方,以有道伐無道,狂舞金箍棒,等待著女星跌下神壇的戲劇性場面。孰不知,這個過程是對無辜者施以的暴行。沒有人對女明星群體做出「無罪推定」,這本身就是一種隱性的歧視與不公對待。演藝圈不得不動用一切手段「自證無罪」,而公眾仍然不相信娛樂圈的眼淚。
偶像或許是公眾一手打造的當代神明,這些活著的女神必須接受最嚴苛的考驗,保證自己的無瑕與純潔,否則就要被打造她的人粉碎。對於這些承載公眾「女神」幻想的人而言,如何走出這個怪圈,維護為人的基本尊嚴,函件與眼淚都無法給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