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玉夫人張梅溪逝世,女兒:媽媽是家裡諾亞方舟的掌舵人

2020-12-27 澎湃新聞
編者按:5月8日,畫家黃永玉的夫人張梅溪女士逝世於香港,享年98歲。黃永玉手書訃告:「梅溪於今晨六時三十三分逝世……多年的交情,因眼前的出行限制,請原諒我們用這種方式告訴您。」這份訃告雖然僅5行,卻包含了70多年的深情。

黃永玉和張梅溪年輕時的那些愛情故事一直傳為佳話:張梅溪是將軍之女,相貌出眾、氣質不凡,受到良好教育,酷愛文學藝術。相比之下,當時十八九歲的黃永玉是刻木刻的流浪小夥。在全家人的反對下,張梅溪毅然與黃永玉私奔結婚,一起走過風風雨雨,相伴了一生。在張梅溪女士眼裡,其夫君黃永玉是一隻「小黃牛」,一個「無愁河的浪蕩漢子」。

而張梅溪本人也有豐富的藝術成就,在兒童文學方面著有《在森林中》《好獵人》《綠色的回憶》等作品。70年代末開始創作水墨和油畫作品,在國內外各地寫生作畫。1997年12月於香港大會堂展覽館舉辦個人畫展。此後一直在北京、香港、義大利等各地從事繪畫創作。

《林中小屋》是張梅溪的代表作之一,以童趣自然的小說格式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大興安嶺的童年故事。本文為黃永玉與張梅溪的女兒黃黑妮為《林中小屋》2018年再版寫的序言,充滿感情地回憶了童年時期的家庭趣事。

黃永玉手書訃告

 《林中小屋》序言

——黃黑妮

本書作者,我的媽媽張梅溪,人生得漂亮,喜歡穿好看的衣服,對人熱情仗義。她上有三位姐姐,因她之後來了弟弟,便深得寵愛,因而也妄為,竟離家出逃,跑去與全家反對的異族窮小子黃永玉結婚。大半個世紀以來,她洗衣做飯,騎著自行車招呼好幾家親友。特別是非常時期,她一直堅信爸爸是好人。沒有她,爸爸也絕不會到這個份兒上。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小興安嶺中,人與動物的關係多為「我不防衛,你就把我吃了」。媽媽根據爸爸和哥哥的經歷寫下了《綠色的回憶》,其中《好獵人》由叔叔黃永厚插圖。《在森林中》和 《綠色的回憶》是爸爸給插的圖。

這本小書的再版又把我帶回童年。

年輕時的張梅溪

我們家好比一艘載著動物的諾亞方舟,由媽媽把舵。跟媽媽一起過日子的不光是爸爸和後來添的我們倆,還分期、分段捎帶著小貓大白、荷蘭豬土彼得、麻鴨無事忙、小雞瑪瑙、金花鼠米米、喜鵲喳喳、貓黃老悶兒、猴伊沃、貓菲菲、變色龍克萊瑪、狗基諾和綠毛龜六絨 (為節省空間,僅舉其中百分之五的名字)……據說,院子裡還曾經住過兩隻小梅花鹿,好心的鄰居給它們倆餵窩頭,可是它們反芻不了……我還聽說有隻小黑熊,都從林子裡帶出來了,爸爸突然有事返回林中,小熊便託付別人代養,結果沒留下……真是太遺憾了!

北京城裡,我們那兒離天安門才三四公裡的院子裡一會兒養狼狗,一會兒飼火雞,聽起來好像很不應該,但其實好這口的不只是我們家。就拿我們兒時的夥伴謝羊他們家來說吧,他們還養山羊,不是一隻而是一群!一有空,謝羊哥倆就牧著羊從東單路口出來,經長安街往城根去了。我上小學一年級,他已榮升四年級,和哥哥同班。謝羊的打扮與傍晚拾荒的差不離。不過千萬別被外貌蒙蔽,他爸謝嘉升可是雕塑家,留蘇的。他們在祖國的心臟北京城中心的小四合院裡營造「市內桃源」,不僅養羊,還有洋味兒,孩子們摔打滾爬由著性子來,吃飯不用筷子而使刀叉,喝著自家產的羊奶,羨煞我們這幫門外看著的。

那天謝羊答應給條泥鰍,說話間便從自家園子魚缸裡砸出塊裡頭有泥鰍的冰,寸把見方。我把冰塊揣在棉猴的兜兒裡,回家放進玻璃瓶一暖和,小泥鰍就順勢遊出來了。

比起謝羊他們,我家實在算不得什麼。媽媽掌握大方向,基本上未偏離主道。狗熊夭折小興安嶺之後,我家有一段日子就只養貓了。爸爸的朋友趙豐伯伯送了只貓過來,長毛,藍眼,白色,名大白。困難時期,不幹活的不能養。貓可不白吃糧食,當晚立功,逮了只耗子放在我們面前。

校尉營美術學院宿舍院子隔壁是解放軍總後勤部,後勤部大門一直都敞著,兩邊站著解放軍把守。食物最吃緊的那個冬天,卡車一輛接一輛地將凍著的整隻黃羊啊,魚啊,肉啊之類運進大門,就堆在大門口正中央往裡十來米的地方,霍然一座珠穆朗瑪……

我家大白吃得不多,像是在為家裡節約。它晚上出去刷夜,回來倒頭大睡。

一天中午,聽到門外有貓在喵喵叫,媽媽一邊說著「大白回來了」,一邊趕緊打開門。大白等在門外,嘴裡還叼著一條不短的凍帶魚。

媽媽做的紅燒帶魚真香啊!

第二天大白要求出門,媽媽的激動尚未減弱,她跟大白輕聲細語:「大白啊,你再去啊。」大白尾巴一搖,領旨離去。下午,門被嘭嘭敲響。外面站著一解放軍,四個兜的,顯然級別不高,急壞了的樣子:「都說白貓是你們家的。你們快跟著我去把那貓叫回來。」

我們跟著解放軍一溜小跑著到了後勤部大門口,愣在那裡:大白已攀上頂峰,端坐在那山峰上,幾位解放軍拿著笤帚、拖把之類的,轉著圈趕。可山高圈兒大,就是夠不著。

「大白——大白——大白,快回家!」我們怕它挨笤帚,不能喚它下來。

似乎是見我們忙活得費勁,大白往後退幾步,然後起跑,噌地跳回我們校尉營宿舍的屋頂。

困難時期一過, 爸爸又忍不住從天津警犬學院弄了頭被淘汰的小狼狗咕嚕。後來,我們才知道警犬學校都不要它的原因。它砸破小梅家的洗衣陶盆之後,就跳到何叔叔的小炕桌旁,在剛出鍋的窩頭上,每個咬一口……趁我們不在,它掙脫鏈子往外狂奔。八歲的小綠緊跟其後,追到東單才把咕嚕擒住。小綠後來就被北京體育隊選上了

因為咕嚕,「文革」時期的大字報上就有了「黃xx穿著拖鞋,牽著狼狗上課」。爸爸對此耿耿於懷,他很希望有一天能申辯:「我養過狼狗,穿過拖鞋, 也上過課,但不是同一個時候幹的。」

「文革」一到,什麼都不讓養,泥鰍被倒進下水溝,連貓毛也見不著了。那就學工農兵,備戰備荒養雞鴨。無事忙、黃黃和咕咕,它們三個一組,在院子裡住著,還下蛋。可它們善叫,怎麼教都不能在該安靜的時候沉默。「十·一」國慶節前大檢查,居委會加上積極分子們一配合,藏著養的雞鴨立即受到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國王待遇——砍頭。

爸爸後來因畫了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貓頭鷹而遭批判,說他這是仇視「文化大革命」和社會主義。檢查寫來寫去通不過,但還是得寫。他在其中一篇裡這麼說:「雖然經過思想改造,我已認識到資產階級思想必須徹底剷除,但有時仍然在心裡作怪。比如明明不可以再養貓狗,『文革』中還是忍不住偷偷養了只荷蘭豬」。

荷蘭豬名「土彼得」,是媽媽的廣東老鄉1971年送的。土彼得之名,來自「彼得和狼」。媽媽爸爸背地裡一定商量著對付我們兄妹的方案。他們買了張78轉的唱片《彼得和狼》,德國版。我們星期天吃完早飯,而他們又沒忘記的話,大家就坐下聽唱機了:一會兒音樂,一會兒德語,字字鏗鏘,跟鋤地差不多。媽媽爸爸也不像是很懂的樣子,但他們知道正在發生的情節,告訴我們鴨子被狼吞進肚子了……鴨子是彼得的。

土彼得悶頭吃菜,從不出聲,呼之則來,揮之則不去,非得等著讓人撓兩下後耳朵才甘心。媽媽有時嘴誤,叫它「土八路」。

九十年代初的變色龍克萊瑪,趴在畫畫的牆壁上,時綠時灰,眼睛咕嚕咕嚕轉著,還吐舌頭,連我都需要調整好情緒才不致起雞皮疙瘩……媽媽的無奈可想而知。

其實,媽媽要是沒和爸爸一起,自己是一定不會養什麼動物的。她天生不是那類人。但過著過著就過到一塊兒了,還有雅興將動物們的故事一一道來。媽媽寫故事,爸爸開夜車刻木刻印插圖。「文革」前一切相對穩定,寫書還有稿費。《綠色的回憶》出版後,媽媽回了趟廣州老家看外婆,後來還用餘錢在東單的委託商店「三羊」買了張鐵架彈簧床。我們放學回家,他們兩口子已經眯著眼躺在那上面,並招呼我們也上去一試:「輕輕的,不然彈簧會壞。」哥哥和我慢動作爬上去,跟他們一起擠著平躺在新床上。哥哥與我對視怪笑,不謀而合。待父母外出,即招小綠過來,三人在床上一通亂蹦之後,再舉起枕頭……

爸爸以前常說,媽媽是我們家學歷最高的,師從文學系歐陽山,有華南文藝學院的畢業證書。可惜《綠色的回憶》出版不久,政治運動便一茬接一茬,全國人民都不同程度地人仰馬翻了,哪裡還能寫書。

六十多年之後的突變令人費解,媽媽手中的筆仍是不停,但只專注於畫。一畫便是數百張,還在北京畫院開了畫展。而爸爸似乎是受媽媽傳染,時不時地撂下畫筆,趴在書桌上寫起來。說不定有一天爸爸出書,媽媽也為他畫個插圖什麼的?世界上真是沒有不可能的事。

晚年的黃永玉與張梅溪

《綠色的回憶》的讀者大多已榮升爺爺奶奶級。比如翻譯家周克希先生。他竟然還珍藏著兒時閱讀的《綠色的回憶》。後來,他將這本紙頁已經發黃的小書送給了媽媽,並積極促成這本小書的再版。小書再生,爸爸欣然同意增添插圖。被重新發掘的《綠色的回憶》穿上了新衣,也起了個新名字《林中小屋》。

《林中小屋》,人民文學出版社,99讀書人出品

相關焦點

  • 張梅溪在香港逝世,享年98歲 夫君黃永玉手書訃告告知親朋好友
    張梅溪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據人民文學出版社透露,黃永玉先生的夫人張梅溪女士,5月8日逝世於香港,享年98歲。黃永玉手書訃告,攜子女向親朋轉達了這一消息。「尊敬的朋友,梅溪於今晨六時三十三分逝世於香港港怡醫院。享年九十八歲。多年的交情,因眼前的出行限制,請原諒我們用這種方式告訴您。」黃永玉手書黃永玉是大才子,張梅溪的藝術才華也不低。她本人是畫家、兒童文學作家。著有《在森林中》《好獵人》《綠色的回憶》等作品。
  • 黃永玉夫人張梅溪逝世,第一次見面黃永玉說「我有一百斤糧票,你要...
    黃永玉與張梅溪的愛情故事,一直是中國文壇佳話。這對攜手走過近80年的才子佳人,終究迎來了難捨的離別——5月8日,著名畫家黃永玉手書訃告:梅溪於今晨6時33分逝世於香港港怡醫院,享年98歲。張梅溪才華橫溢,所作繪畫,構圖新奇,色彩絢麗,筆法細膩,意境深邃,雖自謙業餘創作,多為小幅作品,仍不失大家氣象,與夫君黃永玉先生比翼齊飛,相得益彰,各領風騷。
  • 黃永玉夫人張梅溪去世,享年98歲,她寫的《林中小屋》你看過嗎
    據人民文學出版社公布的消息:黃永玉先生的夫人張梅溪女士,5月8日逝世於香港,享年98歲。黃永玉手書訃告,攜子女向親朋轉達了這一消息。「尊敬的朋友,梅溪於今晨六時三十三分逝世於香港港怡醫院。享年九十八歲。多年的交情,因眼前的出行限制,請原諒我們用這種方式告訴您。」
  • 畫家黃永玉夫人張梅溪去世,很多人都看過她寫的《林中小屋》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剛剛,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微博上公布消息:黃永玉先生的夫人張梅溪女士,5月8日逝世於香港,享年98歲。張梅溪是個廣東姑娘,1927年出生於廣東新會。後來在江西信豐民眾教育館工作,遇到了19歲的黃永玉,戀愛、結婚。兩人第一次見面的故事,一直被傳為美談。
  • 98歲的張梅溪留下《林中小屋》,這部動物小說值得再讀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5月8日,黃永玉先生的夫人張梅溪女士去世。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轉發黃永玉的手書訃告,表達對她的悼念之情。黃永玉手書訃告98歲的張梅溪留下一段她與黃永玉的愛情絕唱,也留下一本《林中小屋》。
  • 黃永玉手書訃告:愛妻辭世,相愛已經「十萬年」
    來源:金融八卦女文|薦見來源|薦見美學(ID:JianjianArts)· · ·不久前,畫家黃永玉的夫人張梅溪女士逝世於香港,享年98歲。黃永玉手書訃告:「梅溪於今晨六時三十三分逝世……多年的交情,因眼前的出行限制,請原諒我們用這種方式告訴您。」訃告短短5行,卻包含了70多年的深情。▲黃永玉手書訃告黃永玉和張梅溪的世紀之戀有著相當的傳奇色彩。
  • 96歲黃永玉送別太太,那是他愛了76年的初戀
    |作者:隋唐|編審:蘇睿近日,96歲的黃永玉親手為夫人寫了一份訃告,告別陪伴了自己70餘載的夫人。「尊敬的朋友,梅溪於今晨(5月8日)六時三十三分逝世於香港港怡醫院。享年九十八歲。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畫界的「活化石」,黃永玉在外人眼裡是一座讓人敬仰的藝術豐碑;但在夫人張梅溪眼裡,他是長情的丈夫,也是個「永遠也長不大的老頭」。如今夫人仙逝,短短的訃告背後,是老先生與摯愛揮手作別的心酸背影。
  • 96歲黃永玉送別98歲太太,那是他愛了76年的初戀
    以下文章來源於環球人物 ,作者金臺環環 環球人物以人物記錄時代來源:環球人物(ID:globalpeople2006)作者:隋唐近日,96歲的黃永玉親手為夫人寫了一份訃告
  • 畫家老頑童黃永玉的愛情,日色短暫,短到一生只夠愛一人
    張梅溪天真純樸,笑靨如花,活潑大方,聰明伶俐,黃永玉一見到她,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愛情的種子如春天的的禾苗,滋滋的往上冒。然而,經過接觸,黃永玉發現張梅溪的家庭條件太好了,張梅溪的父親是一位將軍,還是很有錢的那種。
  • 「浪蕩漢子」黃永玉的鐘愛一生,秒殺太多人對婚姻的唧唧歪歪
    他有很多標籤,可黃永玉最看重的,卻是「初戀女友張梅溪76年的丈夫」這一身份。十八九歲時,沒學歷、沒文憑、沒正經工作,是黃永玉。被無數人追捧的將軍千金、大家閨秀,相貌出眾、氣質不凡,是張梅溪。因為愛了,張梅溪不顧父母反對,毅然出走,只為和黃永玉相依相守。
  • 黃永玉為她手寫訃告:私奔的愛轉眼75年!你在,我不曾羨慕任何人
    2020年5月8日,身在北京的名畫家黃永玉含淚手寫了一則訃告,上書:「梅溪(黃永玉妻)於今晨六時三十三分逝世於香港港怡醫院,享年98歲,多年的交情,因眼前的出行限制,請原諒我們用這種方式告訴您。」這則訃告極其簡短,但世人卻分明都從這幾十字裡讀出了黃永玉刻骨的心痛。
  • 黃永玉:你們都太正經,我只好老不正經
    他想來想去,想起父親曾經為母親拉風琴,於是就拎了一把小銅號,天天對著張梅溪吹,吹得也不怎麼樣。誰想到女神的芳心就這麼被吹動了,黃永玉傻乎乎跑去問張梅溪:「如果有一個人愛你,你怎麼辦?」張梅溪說:「要看是誰了。」
  • 畫壇鬼才黃永玉:飽經滄桑的96歲浪蕩漢子,卻獨寵初戀76年
    但在他心中,最值得驕傲的還是:初戀女友張梅溪76年的丈夫。,在那裡,他碰到了一個美麗大方的廣東姑娘張梅溪。心灰意冷的黃永玉隻身一人離開了張梅溪,來到了贛州一家報館工作,原以為,初戀就這樣結束了。誰知,思想進步的張梅溪不願門當戶對的婚姻,一顆芳心早已落在了黃永玉的身上。麵包和愛情,她選擇了愛情。
  • 黃永玉:「林青霞,你要做個野孩子」白巖松:「老了就做黃永玉」
    禪房桌上還靜靜地放著他給黃永玉寫好的字幅:「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世人得離苦。」讀著這句話,那一刻,寺廟裡的玉蘭花笑容依舊,而黃永玉卻有了第一次離家在外的號啕大哭。後來,黃永玉到一家瓷器廠做小工,會畫畫的他很得老闆的賞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那些瓷器上描描畫畫,儼然成了那裡的名家。老闆有心想把女兒嫁給他,但黃永玉不願意,於是離開了瓷器廠。經朋友介紹,他在軍隊裡當了一名司書。
  • 幽默大師黃永玉及其作品欣賞
    一個簡單的故事,從黃永玉嘴裡說出來,便充滿了幽默風趣。這種幽默是從黃永玉骨子裡自然流出來的。關於對他的評價,黃永玉這樣說:「人們對我最大的兩個誤解是:第一,他們僅僅因為我戴眼鏡,就認為我是知識分子;第二,我的電影不賺錢,所以他們就認為我是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