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就關注吧!
《圓桌派》第四季低調的回歸了,目前更到第3集,內容漸入佳境。
驚喜的是,第四季有30集,比前三季都多了6集,對於愛看文濤馬爺道長嘮嗑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
而壞消息是,第四季播出之前,許子東教授在微博上宣布不參加本季錄製,因為學校不允許。
沒有許子東的加盟可能會感覺少一點什麼,但《圓桌派》作為《鏘鏘三人行》的傳承,更聚焦思想和觀點的輸出,哪怕聊天扯淡,都自帶知識點,許教授因故不能參加,讓人遺憾,但也不減節目魅力!
而說回竇文濤,他是一個1993年就獲得了「金話筒獎」的男人,1996年加盟籌備期的鳳凰衛視。
《鏘鏘三人行》貫通了竇文濤的事業,從1998年開播始,陪伴無數青年人度過了近10年的時光,也啟迪了兩岸三地的年輕人,雖然它看起來「不正經」,一副「多少天下事,盡付笑談中」的樣子,但它被譽為」15年來中國最有價值的電視節目「。
2017年,《鏘鏘三人行》停播之後,竇文濤與一眾老友們出現在《圓桌派》,話題不再一味緊追熱點,更有聊天拉家常的氛圍了。
《圓桌派》的固定嘉賓是鏘鏘班底,梁文道、許子東、馬家輝,新增的有馬未都、蔣方舟等。
聊的話題共鳴度高經常引起微博熱搜。
像前段時間被網友挖出來的蔣方舟討論迪麗熱巴的吃貨人設問題。
像李玫瑾教授談女生的戀愛、結婚觀的問題。
因此,《圓桌派》前三季全都在9分以上。
但剛播了三集的《圓桌派》4,豆瓣評分8.8,創歷史新低。
為什麼呢?是節目不好看嗎?是內容風格變了嗎?
其實問題主要出在第一集。
第一集的話題是朋友。
節目想聊的應該是新型社會關係下,男女生對朋友的性別界定的轉變。
男女之間的友誼,不需要用性別來強調。
所以,第一集請來了一對好朋友,陳坤和周迅。
演員擅於在鏡頭前表現自己,在電影電視劇中披著角色外衣表演。
談話節目,要求做自己。
就像馬爺說自己沒法演戲,會崩潰一樣,陳坤和周迅也沒法完全放下自己像竇文濤和馬爺一樣在節目中瞎聊。
所以,第一集播完,評論對兩位演員不太友好。
這也導致大家紛紛叫著「不要把一檔談話節目做成專訪」然後跑去豆瓣給低分。
但問題很快被糾正過來。
第二集,請來了蔣方舟和心理專家武志紅,跟竇文濤和道長一起,聊曾經火熱的話題「隱形貧困人口」。
講到了年輕人負債纍纍的現狀。
講到了城市白領工資不如快遞員高,卻過著高配的生活,買一萬多的衣服。
並試圖分析這股來勢洶洶的消費主義。
蔣方舟覺得是距離感的消失。
就像買明星同款一樣。
我成不了那樣的人,但我可以穿跟你一樣的衣服啊。
君不見,優衣庫和KAWS聯名同款被瘋搶。
君不見,星巴克貓抓杯被黃牛加價10倍賣出。
而竇文濤談到了科技的便捷。
花唄給我們以方便,但我們每個月為還花唄而奔波。
更可怕的還有刷臉支付。
但很多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被帳單綁架了,不知道有花錢的自由就有還錢的不自由。
就像都文濤說的:「現代科技的騙局在於,我給了你跟多的自由,但是你也更多地出在了牢籠之中」。
道長梁文道則表示現代人都要求即時滿足,幾乎不給自己延時的機會,而且這個滿足感時限會越來越被壓縮,時間間隔越來越短。
對於這些社會現象,很多時候我們看一眼就過去,並不會深究。
但在《圓桌派》裡,你會有新的啟發。
第二集內容從深度上來說,改進了很多,但嘉賓武志紅老師表現比較差強人意,沒太跟上節奏。
而第三集,嘉賓又太出彩!
第三集的嘉賓是有「爛片之王」稱號的香港導演王晶。
竇文濤問他如何看待這個稱呼,王晶答「嫉妒而已」,世人嫉妒他,所以冠以汙名。
是王晶的風格,耿直無懼。
問王家衛和賈樟柯喜歡誰,答王家衛。
問為什麼後來跟周星馳有分歧,答都想做導演。
嘉賓誇獎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他直言也是誰紅聽誰的。
道長說倪匡高產時期一天能寫十萬字,他直言誇張了,兩三萬字吧。
竇文濤表揚周潤發《英雄本色》演的好要拔高他,王晶說初衷是掙錢而已。
真實毒辣,以至於後來文濤和道長追著問王晶問題,把談話節目變成了專訪,但這次卻沒人說不好。
因為知識點密集有乾貨。
他們聊電影,講到了香港人身上的「執生」精神。
八九十年代,港產片的高光時期,不少經典影片和經典鏡頭都是在邊拍邊寫的狀態下趕出來的。
就像王晶,一年要拍7部電影。
他現在的100多部電影戰績,大多數都是那個年代累積出來的。
「執生」裡有香港人的拼搏精神,但現在想起來,總覺得裡頭還有浪漫主義。
例如古龍,一邊喝酒一邊趕稿。
例如高陽,一邊打麻將一邊構思情節,胡牌交稿。
例如《英雄本色》裡,把客串的周潤發偶然性地改成主角。
這樣的歲月和時代,有一層浪漫的濾鏡。
在節目中,王晶總結了喜劇的內核,就是是對政治、宗教、性的規範的破壞。
現在不容出好的喜劇了,政治正確裹挾了大多數人。
而喜劇人的普遍困境是創作生涯痛苦,演藝生涯短。目前的戲劇市場上,他唯一認可沈騰,但沈騰都在拍《飛馳人生》來尋求轉型了。
女喜劇人,就更難,甚至必須要放棄作為女人的優勢。
對香港導演北上的適應問題,他也看得很準。
對中國市場,他同樣清醒,認為大眾電影的機會在三四五線城市,沒有任何一個電影能夠吃下整個市場。
整個過程中,竇文濤和道長見縫插針卻又精準的問出觀眾想問的問題,高手過招,內容過硬。
中國談話類節目真的太少了,充斥市面的明星訪談又不夠有營養,偶爾還有尬吹的嫌疑。
偶爾想起來,也會感嘆:好在還有竇文濤啊!
如果觀眾能跟隨《圓桌派》4走完這三十集歷程,無疑是一件有價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