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本是一個全民「秀恩愛」的特殊日子。這一天,已婚男演員劉天佐發微博慶祝新劇殺青。
但是,其中一張和馬伊琍的親密照片讓很多網友議論紛紛。照片上,兩人緊緊抱在一起,劉天佐直接親到了馬伊琍的臉上。
很多網友覺得,新劇殺青大家心情好可以理解,是好朋友關係鐵也可以理解,可畢竟男女有別,就算馬伊琍如今恢復單身,但劉天佐可是有老婆的,兩個人這樣親密,真的好嗎?
想當年,因為文章和姚笛私會被拍,正在孕育二胎中的馬伊琍成為了全民同情的對象。而事後一句「且行且珍惜」,也讓很多粉絲和網友心疼不已。
那個時候大家都覺得,為了年齡尚小的女兒和腹中的二寶,馬伊琍這是不得已向文章妥協了。
很快,生完二寶後,馬伊琍就參演了青春偶像劇《北上廣不相信眼淚》。
在劇中,身為女主的馬伊琍和男主朱亞文有很多激情戲。當時有網友就說,這是為了報復文章出軌故意接拍的這部戲嗎?
不過,只是議論,網友們並沒有太大的惡意。
本以為,在馬伊琍妥協後,這對出現過裂痕的明星夫妻,就這樣會一直走下去。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讓馬伊琍開啟復出之路後,熱播劇《我的前半生》又讓馬伊琍再次翻紅,重新在競爭激烈的娛樂圈站穩了腳跟。
可以說,馬伊琍的復出之路一馬平川。
反倒是文章,在鬧出「出軌事件」後,就開始一蹶不振。
二次求婚馬伊琍,從鏡頭前的男主轉到幕後的導演,幾次折騰都反響平平。
2019年7月8號,馬伊琍的一條微博震驚無數網友,「你我深愛過,努力過,彼此成就過。此情有憾,然無對錯。往後,各生歡喜。」
很明顯,這就算是官宣正式離婚了。
而離婚後的馬伊琍更像是開了掛一樣,演電視劇,拍電影,出席各種活動,參加各種聚會,徹底放飛自我。
對比前夫文章的失落,馬伊琍越活越精彩。
看到兩人相差巨大的現狀,有網友說,馬伊琍真是個「狠」角色。當初看似無奈的妥協,即為自己贏得了人心,也為自己爭取了「重出江湖」的時間。
不管怎樣,在得知兩人離婚的消息後,很多網友還是很支持馬伊琍的。
離婚後一個多月,有網友爆出了一組馬伊琍與高偉光劇組聚會的照片。
照片中,兩人都是醉眼朦朧,但是舉止相當親密。雖然當時並不是只有馬伊琍和高偉光兩個人,馬伊琍卻直接趴在高偉光懷裡,甚至一隻手還撫摸了高偉光的臉。
網友紛紛猜測,難道「馬司令」好事將近了?
不知道是為了新劇炒作還是確有其事,那段時間,關於馬伊琍和高偉光的各種緋聞鋪天蓋地。
這次,馬伊琍和已婚演員劉天佐的親密照一曝出,網友再也無法淡定了。
「被出軌」讓人同情,和文章離婚網友也支持,躺在高偉光懷裡網友還猜想是「戀愛」了,可是,和一個已婚男人光天化日下大玩親親就真的說不過去了。
說起劉天佐,他和文章還是好朋友。曾和文章共同出演過《裸婚時代》,也參演過文章和馬伊琍主演的《小爸爸》,而此次,又和馬伊琍合作了新劇。
想必兩人的關係確實不錯。
但關鍵的是,劉天佐是結了婚,有老婆的,他老婆也是圈內一名演員,名叫方慧。
當然,面對網友的質疑,有些鐵粉站出來替兩個人主持公道。
說什麼有些人就是吃飽撐的,有些營銷號就是喪失良知地要炒作,既然人家敢光明正大的發出來,就證明沒什麼,那些嚼舌根子的都是些無聊透頂的人。
看完這些鐵粉的「護主心切」,真的讓人無語。
按照他們的邏輯,光明正大的玩親親就是理所應當問心無愧的。那好,如果你老公在朋友圈發同學聚會上和女同學親親的照片,你也覺得沒什麼嗎?你也能坦然面對嗎?
我們在維護偶像的同時,是不是也該考慮一下偶像家人的感受。
馬伊琍是無所顧忌,但劉天佐的老婆呢?再光明正大問心無愧,這樣做考慮過劉天佐老婆方慧的感受嗎?
有人說,在娛樂圈,這種親密的舉動再正常不過了,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可是,真的不敢苟同。
娛樂圈確實是一個很特殊的行業,男歡女愛,卿卿我我,很多時候可能他們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在戲裡還是在戲外。
但是,人人而為之的事情並不一定代表就是正確的。
如果沒有結婚,網友就當吃瓜看戲了。可如果是結了婚,不管你是圈內圈外的,都必須對神聖的婚姻負責任。
歸根到底,娛樂圈也是一個行業而已,演員也不過只是一種工作,尤其是做為公眾人物,是不是更應該以身作則,為關注你的粉絲和網友們起一個模範帶頭作用,給社會釋放更多的正能量呢?
娛樂圈雖特殊混亂,但絕不應該成為道德失約之地。
再說這次馬伊琍和劉天佐的親密照,網友為何反應強烈?
網友是這樣說的:
「劉天佐早在2011年與演員方慧登記結婚,所以他們兩個這樣的舉動,是非常不妥的,雖然馬伊琍現在已經恢復了單身生活,但也畢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應該注重一下儀態。」
「沒覺得他們有什麼,但是異性之間舉止這麼親密是不是不妥,作為公眾人物還是應當注意下影響吧」
「天啊,我記得這男的是有老婆的,你們這樣做問過人家老婆的感受嗎?」
「有人說這是朋友間的搞怪,說實話,我也有異性朋友,我也想搞怪,但是這樣和異性好友搞怪,我還真怕挨揍。」
所以,這次網友的圍觀,不是在吃瓜炒緋聞,沒有人說他倆怎樣怎樣,只是覺得,他們的行為有些越界。
人與人相處,總歸還是要有一個「度」的。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