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原本為天庭的天蓬大元帥,掌管八萬水軍。後來因調戲嫦娥被玉帝貶到凡間,誤投了豬胎,成為人身豬頭的「妖怪」。
很多人表示疑問,電視中的豬八戒投胎的究竟是家豬呢還是野豬呢?今天就為大家科普一下。
在一般人印象中,豬八戒白白胖胖,大耳朵,長鼻子,一看就是家豬,其實,這是受到電視劇的誤導。在《西遊記》的原著中,豬八戒可不是這副長相,就連其作者吳承恩也沒有見過這種大白豬。
中國本土馴化的家豬多是黑豬,純色的白豬幾乎不存在,白豬最早馴化於歐洲,直到上個世紀才傳入中國。和中國黑豬相比,白豬吃得少,長得快,下仔多,成長周期短,能給人們提供更多的肉食。於是,短短幾十年的時間,白豬幾乎取代了中國黑豬,大量中國土豬走向滅亡。
時間對比
想要研究這個問題,應從豬八戒投胎的大致時間著手,如果豬八戒投胎的時候人類還沒有馴化出家豬,那麼他自然投胎野豬。
《西遊記》中寫到:「那怪道聲:哏!你這誑上的弼馬溫,當年撞那禍時,不知帶累我等多少,今日又來此欺人!」此段說明,孫行者大鬧天宮的時候,豬八戒已經在天庭了。
豬八戒是在孫行者大鬧天宮之後投身豬胎,而孫悟空大鬧天宮之後500年等來唐三藏。這說明豬八戒投胎至多大唐三藏500歲,由此推斷其投胎時間大概最早發生在公元100年左右的東漢時期。
那個時期野豬是否已被人馴化?考古學家在距今9000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中發掘出土的豬骨,其特徵與野豬明顯不同,說明早在9000年前中國已經馴化野豬。而在4000-5000前出土的豬骨已經與現在的家豬幾乎一樣了,僅從時間上進行推斷,豬八戒錯投豬胎之時,人類早已經馴化出了家豬,因此他投身家豬和野豬都有可能。
外貌對比
不能從時間上推斷,我們從豬八戒的外貌上進行對比。
《西遊記》八回對豬八戒的外貌有介紹:觀音按下雲頭,前來問道:「你是那裡成精的野豕,何方作怪的老彘,敢在此間擋我?」那怪道:「我不是野豕,亦不是老彘,我本是天河裡天蓬元帥。……不期錯了道路,投在個母豬胎裡,變得這般模樣。」從觀音菩薩的口中我們看出豬八戒是野豬成精,後面還有專門描述豬八戒的外貌。
《西遊記》第八十五回中的描述:「碓嘴初長三尺零,獠牙觜出賽銀釘。一雙圓眼光如電,兩耳扇風唿唿聲。腦後鬃長排鐵箭,渾身皮糙癩還青。手中使件蹊蹺物,九齒釘鈀個個驚。」這段話對於豬八戒的外貌進行了描寫,有兩處描述尤為關鍵:其一為獠牙;其二為腦後鬃長。這兩處特徵和野豬特別吻合,尤其是長有獠牙,只有野豬具備這一特徵,而家豬是沒有獠牙的。
習性對比
此外,從習性上看,豬八戒也符合野豬的特徵。
《西遊記》中豬八戒自述:「是我咬殺母豬,打死群彘,在此處佔了山場,吃人度日。」這裡的描述符合野豬的習性。
野豬非常兇猛,尤其是發情期的公豬,成年雄性野豬能長到200千克,粗壯的長鼻能拱動50公斤重的樹樁,再加上鋒利的獠牙和巨大的蠻力,有時候就連老虎都要對它退避三舍,因此民間有「一豬二熊三老虎的說法」。
野豬是雜食性動物,喜吃腐肉,甚至連同伴的屍體也不放過,而人工飼養過程中,家豬幾乎成為素食者,變得極其溫順。野豬的領地意識比較強,群居生活,並且在群體內有一個權力順序,在家豬的人工飼養的過程中,這些特性逐漸消失。
不過在由野豬向家豬的變遷過程中,家豬也保留了一下野豬的生物學特性:其一,雜食性強、嗅覺和聽覺靈敏、視覺不發達;其二,繁殖效率高、生長速度快,這些特徵也正是人類喜歡的特點。
野豬馴化而來,廣泛棲息於亞洲、歐洲及非洲北部,全球共有 27個亞種,中國有5個亞種(另有文獻表明6個)。
要知道豬八戒屬於哪個野豬亞種,我們就要看看豬八戒投胎的地方——高老莊。
《西遊記》第十八回中,孫悟空師徒途徑高老莊,從高太公的家人高才口中得知「高老莊在烏斯藏」,雖然唐三藏是唐朝人,可是這這烏斯藏卻是宋朝以後對西藏的稱呼。在唐朝稱西藏為吐蕃,宋朝、元朝的時候吐蕃與烏斯藏的稱呼並存,清朝的時候才正式定名為西藏。
「這行者定睛觀看,真箇是:竹籬密密,茅屋重重。參天野樹迎門,曲水溪橋映戶。道旁楊柳綠依依,園內花開香馥馥。此時那夕照沉西,處處山林喧鳥雀;晚煙出爨,條條道徑轉牛羊。又見那食飽雞豚眠屋角,醉酣鄰叟唱歌來。」
這裡的描述了一個重要的信息——竹子/楊柳,這些屬於亞熱帶的植被,而青藏高原屬於高寒氣候,可以長出此類植物的地方非常有限,僅限於林芝地區。根據野豬的亞種分布情況,此處活躍的野豬很有可能是野豬印度亞種。
看了那麼多年《西遊記》,
總算知道「二師兄」的真面目了~
公眾科普 科學傳播
中國科協官方微信 國家科普平臺
長按識別左側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