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10年在日本上映的影片《貓咪出租》講述了流浪貓被收養後幫助與人交流有困難的計程車司機重新回到教師崗位的故事。影片清新的畫面風格搭配上緩慢的發展的劇情不禁給人一種直擊內心的感動,影片中男主人公間瀨垣與兩隻流浪貓相處的動人場景更是讓銀幕前的一眾貓奴紛紛淪陷。除了在視聽元素層面上帶給觀眾一種被治癒的溫暖,影片還通過不同人群對於流浪貓的態度來討論社會中對於流浪動物的幾種主流觀點,這一設定也讓影片充滿了對於當下現實的關懷。
間瀨垣本是一名教師,因為與人交流存在障礙不得不離開學校去做一名計程車司機,天生沉默寡言的他不知道要如何與人交流,因此即便在計程車公司業績也一直是倒數第一,每公司次開會總免不了同事老闆的一頓冷嘲熱諷。由於缺乏交流,他和女兒的關係也存在著裂隙,和傳統日本家庭不同,間瀨家中經濟的頂梁柱是身為教師的妻子,由於經濟地位不同所導致話語權的缺失以及經濟受管控(間瀨每天只有500日元的零用錢)讓他備受折磨。直到貓咪御子神先生的出現改變了他的生活,因為車裡有貓,乘客們都會很開心地和貓互動,間瀨和乘客之間也自然出現了交流的話題,儘管經歷了一系列的波折,但間瀨還是將御子神先生和另一隻流浪貓帶回家收養,他也在御子神先生的陪伴下逐漸克服了與人交流的問題,最終成功回到教師崗位。
這一併不複雜的故事給了影片放慢節奏的可能,影片在戲劇張力並不出彩的敘事節奏內多次出現人與貓和諧共處的場景。在其中幾處「擼貓」的片段中,貓咪甚至取代了人物陳給畫面的核心。而這些場景的融入也備受好評。影片之外,日本社會在2016年也迎來了一波空前盛大的貓咪熱潮,據統計日本在2016年的寵物貓保有量達到了987.4萬隻,這一數據在2018年突破了1000萬隻,自1994年開展調查以來,日本的寵物貓數量首次超越寵物狗。但其實貓這一形象在日本文化中有著極為深遠的歷史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奈良時代,那時的貓是皇室專屬,隨著時代發展才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時至今日,從寺廟裡的招財貓雕像、街邊的貓咖,再到令無數宅男心馳神往的貓女僕【我沒有(倔強)】,貓咪這一形象早已深深烙在日本文化的各個側面中了。
雖然貓咪文化的興起帶動了貓咪經濟的強勢邁進,但其背後所蘊含著的危機卻不容我們忽視,日本寵貓現象背後的根源是由於社會發展導致的任性趨於冷淡,生活中需要的關懷很難從人身上獲取,因此人們轉向了向動物尋求慰藉的道路並希望以此來治癒內心的壓抑和空虛。這不僅是日本的問題,近年來的中國青年文化也頗有向這個方面邁進的趨勢。影片一開始,間瀨垣就不停地看著車內的導航儀,內心的獨白也說著「人們都覺得機械是萬能的」,而他本人的交流障礙也可以被看作是這個時代的人們的通病,即便沒有像間瀨一樣有交流障礙的人,又有幾個願意在空餘時間放下手中大小各異的屏幕,離開那個光怪陸離的網絡世界去敞開心扉與身邊的人交流呢?
影片對於貓咪熱潮所帶來危機的反思並不僅僅局限於主人公間瀨垣的遭遇,還通過對其他人物的塑造展現了當下社會對於流浪動物的幾種主流態度。首先是奸詐婆婆,她的形象對應的是現今社會中的一些被稱為患有「動物囤積症」的人,所謂的動物囤積症是指一種心理疾病,表現為不顧自身的承受能力,大量收養動物的行為。影片中奸詐婆婆每個月買貓糧的開銷甚至比她自己的養老金還要多,為了維持收支平衡只能在打車時用小伎倆騙取車費。這樣的人在現實社會中也有對照,這種行為已經遠超出了流浪動物保護的範疇,使得原本僅牽扯到流浪動物安置的問題延伸向社會治安層面。
如果說間瀨垣和詐騙婆婆的經歷還只是個體遭遇,那麼影片中動物保護協會工作人員這一形象則代表了主流話語對於動物保護方面的立場。影片中的工作人員之所以設置重重難關不願放開「貓咪計程車」這項業務,是因為這裡面涉及到的「利用動物謀取利潤」現象在法律中是不被允許的,如果貿然向社會開放這項業務勢必會導致其他出租和公司爭相模仿,他們會買進貓咪進行營業,等這陣「貓咪出租熱」退去之後,這些貓也將面臨著被遺棄的命運。因此這項業務不能在全社會放開。相比於奸詐婆婆對於流浪貓被動地保護方式,工作人員的決策雖然沒有在客觀上填飽貓咪的肚子,但從根源上減少了未來流浪貓的數量。
在影片的最後,還是那個初次相遇的小公園,御子神先生在秋後的暖陽中永遠沉睡在間瀨的懷中,而間瀨也因為有御子神先生曾經的陪伴,逐漸克服了與人交流的障礙,最終回到了教師崗位,從敘事上來看,這是一個圓滿的結局。在這個貓咪成就了主人的故事背後,我們也更應該反思我們自己對待流浪動物的態度又是是否過於感性,缺乏冷靜的思考。當下社會每個人都很孤獨,很多人因為自己一時的孤獨就將貓咪的生命與自己的生活進行捆綁,這樣的做法是否又過於草率、缺乏長遠考慮?看到這裡就不難理解《貓咪出租》在一個簡單卻溫暖人心的故事背後,向觀眾傳達的人文關懷與現實反思。
一影一話 譜人生虛實
俱是覆舟風雨 書字可抵愁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戲劇與影視學
終南影話 電影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