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不堅,終不濟事。
壯志凌雲,金榜題名是許多家長對子女最大的夢想和寄託。清華、北大的名校光芒更是耀眼奪目,傳統印象中,這樣的名校高材生應該繼續深造或是擁有光鮮亮麗的職業道路。
但就在25年前,一位清華畢業的女學霸卻選擇了削髮為尼。要知道,90年代恢復高考不久,考上大學已經是極其困難的事情,更何況還是清華大學。這在當時引起極大轟動,她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智宏法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的起伏人生。
讀書是個好出路,更是她通往佛教的好通道
1995年,智宏考上清華大學哲學系,收到錄取通知書的一刻,她成為全家的榮耀和驕傲,父母和全村的親朋好友都紛紛發倆祝賀。年少時期的志宏學習刻苦,勤奮努力,圖書館是她最經常光顧的地方。哲學專業是她的最愛,但也是其他人不敢輕易填報的。
哲學本就是一門外人看來十分枯燥乏味的學科,要是沒有堅定的意志力,恐怕很難一直堅持學習。而她之所以選擇哲學,是因為她自身就是一個愛思考的人,經常會發問一些深奧的問題。因此,大學期間,她不斷向老師請教,希望可以在哲學中悟到更多。
學習期間,機緣巧合之下,她翻閱到一本佛經,瞬間感到前所未有的內心超脫,而後她又漸漸聽到更多的佛教音樂,看到許多佛教的影視作品,都給了她更多的內心歸屬感和寧靜感,她感到十分喜歡。
為了自學佛學,她在閒暇時間去寺廟聽講座,還受到當時同學們的調侃,說她畢業要出家!沒想到後來智宏還真就這麼做了,畢業後在終南山腳下的一處寺廟開始清修生活。父母和家人的反對也並沒有動搖她的意願,昄依佛門成為她最大的心願,以及她畢生的事業。
昄依佛門的原因
追溯智宏昄依佛門的原因,回首大學期間,她潛心研究哲學問題,時而憂鬱時而快樂,時而迷茫時而釋懷,各種情緒各種心境,讓她十分困惑。她小的時候就經常問出令大人都吃驚的問題,世界上真的有鬼嗎?我們為什麼看不見?人死後會變成什麼?我們會變成神仙嗎?……而這些都是十分深奧的哲學問題。
書中的很多問題她都無法得到解答,儘管周圍的同學和老師都勸她學習哲學首先要放平心態,不要鑽入自己的思維圈套。但直到大學畢業,她也沒能得出自己想要的關於內心清淨的答案。伴隨時間流逝,多次在寺廟中的探訪和法師的交流學習為她打開了一扇門,這也是她決定畢業之後安置於此的重要原因。
每日禮佛念經,與佛祖為伴。寺院清淨,了無人煙。每日聞著淡淡香氣,進行打坐冥想,這是她極大的快樂。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內心寧靜。康德認為:啟蒙思想是要擺脫人自身的愚昧。對於智宏來說,佛經中的點點滴滴就是幫助她擺脫愚昧的自己的最有效道路。於是,讀完大學課程她便削髮為尼,並正式將法號定為智宏法師。
20年內收養24個女嬰、2個男嬰
2001年的一個夏天傍晚,智宏法師去打水的路上聽到孩童哭聲,尋聲找去,發現一個五歲的女孩坐在門檻上。隨後,她也通過各種渠道尋找孩子父母,但都沒有結果,而且她發現孩子帶有疾病。於是,本著慈悲為懷,智宏法師決定收養這個孩子,並給她取名為道德。
此後,智宏每日教孩子讀書寫字,四處尋求名醫為她看病,皇天不負有心人,道德最終身體痊癒並考取佛學院的碩士。這樣的消息不脛而走,大家在稱讚智宏的同時,隨之而來是的寺廟門口越來越多的棄嬰,而且大多是身患疾病,智宏看見也並不抱怨,就這樣,她一共收留了26名棄嬰,其中24名女孩,2名男孩,並且不斷四處籌集捐款為他們治病。
在日後的日子裡,智宏除了繼續修習佛法,還增添了一項任務,就是照顧這些孩子們的日常起居。兩名男孩因為不方便在身邊,因此將他們放在別處寄養,但她每個月都會寄去吃食和日用品。但對於他們的未來,她從不多插手,而是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在青燈古佛的陪伴下,有19名孩子最終都選擇考取佛學院。談及他們的夢想,最多的就是希望日後也能幫助更多的人。智宏也說,能把這些孩子照顧好,就是一心向佛。
結語
現在的智宏法師已經年近花甲,但卻仍堅持初心。她現在是普陀山佛學院的一名教師,除了講授佛學,也常在終南山修習。回首她的半生,仿佛都在青燈古佛的陪伴下,遠離塵世,得到一份寧靜和歸屬。但同時,她積極撫養長的的孩子們卻又使得她並非一個完全斬斷情緣的出家之人。
或許這才是生活最真實的樣子,選擇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更多的是個人的意願。我們總願意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價他人,卻又站在道德最低點來估量自己。智宏的一生都在許多人的議論紛紛中度過,但卻絲毫沒有影響她的人生選擇。或許,這才是她不同於常人的哲思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