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9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組委會(WCCF)主辦,成都傳媒集團承辦,每日經濟新聞執行的以「從文化空間到城市認同」為主題的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即將在成都拉開帷幕。
屆時,世界城市書店沙龍、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沙龍、時尚創意設計與城市空間沙龍、歐中文旅創新發展(成都)峰會、世界文化名城路演中心首場「雲上路演」等精彩活動將逐一上演。數百位國內外知名文化大咖、業界領袖將聚首蓉城,聚焦文化與城市認同、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等重要議題,探討文化、旅遊、時尚設計等領域的發展趨勢,共商文化發展大計。
精彩觀點提前看。
1,英國《書商》雜誌編輯菲利普·瓊斯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一個沒有街頭書店的世界是一片極其荒涼、極其狹小的文化沙漠。
隨著網際網路飛速發展,商品線上化和電子化程度迅速提高,書籍的營銷模式和市場格局也在發生明顯變化。在從事編輯工作二十餘年的菲利普瓊斯看來,即使電子書大行其道,街邊書店這樣的銷售模式仍有獨特價值。「書店是一個有魔法的地方。當你到了書店,你會看到一些你從未聽說過的作者的書,而這些書的主題你剛剛發現你很感興趣,而書的出版商你可能沒有聽說過。在書店裡,銷售員們會根據你自己的興趣來推薦書。」
瓊斯認為,街頭書店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一個沒有街頭書店的世界是一片極其荒涼、極其狹小的文化沙漠。」他說。
2,創新英國創意經濟負責人湯姆·坎貝爾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藝術金融創新在倫敦、成都、上海等城市快速發展。
「過去二十年裡,文化消費和藝術品購買已大大增加。」湯姆坎貝爾說,「不僅僅是知名超級收藏家和私人投資者在藝術品上投入大量資金,日益擴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也傾向於在藝術品和欣賞藝術品上花錢。」
坎貝爾解釋,「數字經濟中有趣的悖論之一是,隨著數字消費和在線文化消費的增長,人們對於線下文化產品和藝術品的需求也在增加。他們花費更多時間和金錢在線上的同時,似乎也渴望在家裡欣賞和品味藝術品,當代藝術品尤其如此。」據他介紹,當代藝術品拍賣額從2000年的9200萬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20億美元。
在坎貝爾看來,隨著全球藝術品市場擴張,更多藝術家們成為文化企業家,憑藉其文化創意發展事業,藝術品也越來越被視為一種金融資產,「人們可以進行借貸、交易、分割所有權等等,為藝術品注入了流動性和經濟活力。」 坎貝爾表示,在這一理念轉變基礎上,藝術金融的融合有了更多形式,基於這樣理念的藝術融資方式在倫敦、成都、上海等城市得到快速發展。
3,RENEW諮詢顧問公司董事長威廉·奈特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城市應用設計重點是將創新作為經濟驅動力。
當設計與創意在城市中匯集,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力?「創意能帶來多大的能量總是讓人難以置信。對於一些城市來說,設計可以是一種戰略工具。」威廉·奈特認為:「設計一個城市,應致力於將創新作為一個關鍵的經濟驅動力,以及表達和傳遞幸福的關鍵手段。」
奈特進入創意設計行業已二十年有餘,曾負責過大大小小的創意設計活動。他認為,城市中應用設計的重點是,應致力於將創新作為一個關鍵的經濟驅動力,以及表達和傳遞幸福的關鍵手段。
他談到,一個以設計帶動自身發展的城市應該是包容而充滿多樣性的。城市要吸引一代又一代的設計人才來到這裡,設計經驗與機會也需要不斷傳承下去。同時,城市需要為生活在這裡並支持著這裡發展的年輕設計者們提供更多的資源。
4,成都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長譚平
圖片來源:主辦方
天府文化是成都邁向世界文明的重要載體。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譚平表示,天府文化是成都衝向世界文明的重要載體。與傳統巴蜀文化相比, 天府文化從時間上橫跨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不僅涵蓋了傳統元素,還注重現代都市的存在。
在譚平看來,天府文化不僅可以是歷史的書籍或器件,也可以是今日的文化場所或音樂,還可以是餐桌上的一道菜餚。除了歷史文化價值極高的杜甫草堂、武侯祠等「陽春白雪」之外,成都文化遺產的突出特點還在於其平民化的一面,例如川菜、「蒼蠅館子」、茶文化和川劇藝術,無一不彰顯著成都的「親民」氣質。
若要進一步弘揚天府文化,促進城市發展,譚平認為,其關鍵在於塑造成都人的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5,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要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顏勁松認為,文化遺產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與文脈所在,也是發展城市旅遊經濟和文化創意等產業的先天優勢。
顏勁松認為,利用文化遺產發展城市旅遊經濟和文化創意產業,一是要做好考古發掘與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這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基礎環節,對展示成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實現歷史文化遺產全民共享有重要意義。
「二是要大力發展文博創意產業,積極培育城市多樣化文化生活需求和文化消費場景,促進文化產業創新升級;三是要打造享譽中外的城市文化品牌,深度發掘古蜀文化、三國文化、杜詩文化等,鞏固提升『博物館之都』、『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都』的國際影響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範、中國味、古蜀韻的國家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四是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框架下,推動成渝文旅產業抱團發展、共建共享、區域共進,構建錯位發展、突出差異、優勢互補的文化旅遊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