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影出品的重大歷史題材電影《望道》宣布開機;1月11日,上影出品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大城大樓》宣布開機;去年11月,由上影擔任重要出品方及主拍攝地的電影《1921》殺青,目前定檔今年7月1日登陸全國院線。
從重大歷史題材到現實主義題材,上影在2021年建黨百年的重要時刻,推出一系列新主流電影。積澱了70餘年的紅色文化基因,在「精品內容」戰略的催化下,全面激活上影的紅色文化創作力;完整的電影工業製造力,正為上影提升紅色文化生產力保駕護航。2021,「新主流、上影紅」將成為電影市場的獨特風景。
「金雞戰隊」集結,上影2021新主流電影矩陣成型
70餘年歷史的上海電影,如何理解新時代的新主流電影?從上影今年重點推進的3部影片,可以觸摸一二。
今天開機的電影《望道》,緣起習近平總書記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的全體隊員的回信。為了拍攝出激蕩當代青年熱血的精品,上影集結了一支「金雞戰隊」:導演侯詠,曾憑藉電影《鴉片戰爭》《我的父親母親》《孫中山》和《晚鐘》四次獲得金雞獎最佳攝影獎;編劇賀子壯,來自於上影廠,曾憑藉電影《生死抉擇》榮獲金雞獎最佳編劇獎和華表獎優秀編劇;上影廠優秀美術指導李佳,資深錄音師呂家進,化妝師沈東生和殷麗華,也都曾多次結緣「金雞」。這支「金雞戰隊」表示,100年前的中國青年知識分子,胸膛裡滿滿的家國情懷,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社會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無畏地探索著解救中國的真理;正是這群勇者,讓創作人員萌生了讓相隔百年的青春因為熱血、因為信仰、因為家國情懷而「對話」的衝動。
《1921》圍繞「中共一大」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而展開,平均年齡只有28歲、為一個共同目標和理想的熱血青年,相聚上海,突破國際各股複雜勢力的監控和追蹤,進而創立中國共產黨。去年7月以來,100年前這個改變了中國的「青春故事」,在上影旗下車墩影視基地「復刻」;今年7月1日,將與新時代的觀眾銀幕相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100年後,在100年前的那些青年揮灑過熱血的這片土地上,中國新一代年輕人在「大城大樓」中成長,在日新月異的城市風景裡,漸漸長成社會的中流砥柱;「大城大樓」的故事,就是有血有肉的他們的故事。上影傾力打造電影《大城大樓》,以電競為切入點,講述年輕人在黨的引領感召下成長、磨鍊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系列故事;從「90後」們的社會價值、自我價值出發,探討新一代中國年輕人的「正青春」。
這三部電影,兩部講述100年前的青春,一部講述100年後的青春,宣告上影2021新主流電影矩陣成型。對於走過71年歷史的上影而言,在變化的時代,表現不變的理想追求;用不同的青春,展現同樣的熱血沸騰——以現代視野詮釋厚重的歷史,向信仰致敬,讓「青春」相隔百年光影「對話」,正是上影新主流紅色電影的特點。
「上影標準」發力,呈現電影工業製造力
之所以被稱為「電影工業」,是因為這門藝術的「軟實力」需要「硬工業」來支撐。有70年歷史的上影是國內影視圈少見的擁有完整產業基礎的製片企業,除了內容創意之外,上影還有攝製製作能力,「上影標準」是老法師們的驕傲。
電影《1921》的導演黃建新曾說,「我們在車墩不是搭景,而是造房子」。確實,在《1921》的拍攝基地車墩,上影廠的一級美術師和老師傅們與華建集團通力合作,花費三個多月,1:1復刻了一大會址、二大會址、陳獨秀新青年舊址和博文女校等實景。
為了還原歷史細節,導演團隊、美術團隊花了將近四年的時間進行歷史考據;在搭建置景之前,製作團隊又和導演團隊圍繞電影的「年代感」「氛圍感」多次討論,一磚、一瓦、一張牆紙地深化布景細節,「從無到有」地營造出電影需要的年代氛圍。這正是上影製作團隊的強項。比如,如何「舊而不髒」地進行「做舊」,這樣的「上影手藝」是上影廠的「老師傅們」代代相傳的經驗,也是做出「年代感」「氛圍感」的關鍵之處。
拍年代戲,要有年代感,卻又不能完全「修舊如舊」。《1921》為了真實展現歷史,要求以「建造」的方式來搭景,上影因此請來了擅長優秀歷史建築修復的華建集團。但導演組提出:電影中的這些石庫門建築在1921年時還是「新建築」,不能呈現出往常的「老房子感覺「。華建集團團隊坦言,這是一次「跨界」的新挑戰,如果沒有上影資深的美術團隊,很難建出「有年代感的新建築」。
另一個大問題在於,現代建築標準與石庫門房子之間是有衝突的:上影與華建的聯合團隊,必須在達到建築工程安全標準和電影攝製要求的前提下,復原1920年代石庫門建築群的風貌。簡單來說,這些「老建築」的骨架必須以鋼筋混凝土搭建,但在現代結構外面要「穿上」1920年代建築的磚木結構外衣,而且絕不能「穿幫」。美術、設計、工程、置景,不同團隊之間反覆溝通,使出了各種絕招。比如,在「一大會址」的外立面拼磚工程中,上影與華建的聯合團隊從長三角各地招募了近300人的工匠團隊,各顯神通,終於完成導演組對置景的細緻要求。
老法師們說,「上影標準」就是以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就是對電影對工業屬性最直接的詮釋。
「創意+製作=創作」,精品內容戰略開啟「十四五」元年
以內容為軟實力,以製作為硬實力,上「創意+製作=創作」。這個「等式」其實也是對上影十四五新戰略的一種描述:當內容團隊與製作團隊形成合力,當歷史積澱與現代技術相互融合,就會迸發出「創作」的靈感、結出「創作」的碩果。
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戲曲電影。2020年11月,由上影集團擔任第一出品方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貞觀盛事》獲得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獎。這部電影採用3D拍攝,用360度的電影鏡頭補充舞臺觀賞的盲點,同時在拍攝中引進全套的聲音製作系統,讓全景聲的聲音效果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為了保證品質,上影在車墩搭出了5個360度立體的景,實現了影片中美輪美奐的場景。創意與製作的結合,一如影片中高新科技與古老戲曲的合體,通過獨特的方式,向觀眾傳遞藝術的力量。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上影「十四五」新戰略的醞釀年,為上影實施「全產業鏈提升計劃」確立了目標、打下了基礎。在永福路52號,上影重啟了影視創作中心,上海電影製片廠在昔日上影廠文學部的所在地重新掛牌運作。與此同時,上影「動真格」地資助電影創投項目,加強對前端優質IP、劇本獲取和開發的投入,在行業內優秀導演、編劇、製片人、演員當中大力發展上影「朋友圈」。在車墩影視基地,上影一邊「豐富場景」,大力投入包括《1921》和《繁花》片場在內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永久外景地,一邊「擴容升級」,出資數億元收購建築面積8萬餘平方的昊浦影視基地,加速打造以高科技為標誌的新型影視基地。目前,包括1個超過5000平方米的攝影棚在內,上影將在車墩擁有10個攝影棚、全套數字電影拍攝及特效製作設備等軟硬體設施,為打造「全球電影創製中心」作出實質性努力。
2021年,也是新十年的開端,「十四五」的元年,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表示將全面實施「精品內容」戰略,激活充實旗下的影視全產業鏈資源,打造上影的新主流電影。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