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駝鹿、麋鹿、馴鹿、獐、梅花鹿、馬鹿?

2021-02-11 新發現雜誌

腦袋上頂樹杈,看起來卻如此高貴優雅…… 我們說的可不是電影《霍比特人》裡的精靈王瑟蘭迪爾,而是他的坐騎——那個僅僅在鏡頭裡露了幾秒臉的傢伙。

偶蹄目鹿科(Cervidae),全球共記錄有49種,中國有19種。猜猜看,精靈王的坐騎到底是哪一種?鹿們到底能不能當坐騎?

駝鹿(Alces)是鹿科動物中個頭最大的,目前有歐亞駝鹿(Alces alces)和北美駝鹿(Alces americanus)兩種,兩者區別不大,後者的體型要稍微大一些。

歐亞駝鹿(Alces alces)

北美駝鹿(Alces americanus)

在我國大小興安嶺和新疆的阿爾泰山地區就分布有歐亞駝鹿,總數量不超過1萬頭,是國家Ⅱ級保護動物。駝鹿是典型的亞寒帶針葉林代表,和猛獁、披毛犀同來自冰川時代,是現存最大的鹿科動物,其肩高接近2米,雄鹿體型大於雌鹿,可達700千克。

駝鹿的頸、肩部肌肉發達,後背隆起。它們的一對鹿角也格外顯眼,兩邊的角散開幅度超過2米,重達30千克。就憑這一副巨角,沒個身板還真扛不起來。

Alaska moose

除了那個駝背,這對角也是判斷它們身份的絕佳依據,因為駝鹿的角不像其它鹿分成很多大樹一般的枝枝杈杈,而是呈扁平的鏟狀,向水平方向伸展,很像人的掌心朝上的一對手掌。

Bull and cow moose

這巨大的鹿角是雄鹿炫耀和爭鬥的武器,也是挖掘工具,它們真的把角當鏟子使,從雪堆裡挖掘食物。加拿大圭爾夫大學的George Bubenik等人甚至提出,雄性駝鹿這個巨大的鹿角很可能如人的外耳廓一樣,兼有聚音功能。

鹿的身板整體比較纖細,脊椎也不夠結實,不適合騎乘。但駝鹿卻是個例外,它完全可以扛起壯實的歐洲人,只可惜人類在和駝鹿接觸之前就已經馴化了馬匹,否則也許歐洲的重騎兵可以騎它們衝鋒——只是大家得保持間距,免得左右坐騎互相鉤住了角,摔個稀裡譁啦。

在這裡,我們可以擺出一張驕傲臉,說:「騎鹿這事嘛,早在xx年前,中國人就已經做過了。」好吧,如果把虛構的《封神演義》中的傳說算上,那可真是歷史悠久——姜子牙的坐騎就是麋鹿。

雖然緊接著神話故事就出現動物的拉丁學名有點詭異,但我們還是得告訴你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在現實中到底是怎樣的。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麋鹿的個子不小,體長為1.7-2.2米,一般體重為120-200千克,雄性的體型大於雌性,成年雄性個體可重達250千克,看起來相當威武。不過,麋鹿還是比馬要小那麼一點,估計很難承受成年人的體重。興許當年的姜子牙是個乾巴小老頭兒?

麋鹿「蹄似牛非牛,頭似馬非馬,尾似驢非驢,角似鹿非鹿」——沒錯,「四不像」說的就是它。不過,中國古人對動物的描述實在太寫意了,我們還是用鹿的標誌性特徵——分叉的角,快速識別麋鹿吧。

麋鹿的角非常特別,雄鹿的每一支角從根部向上,然後分成兩個粗大的分枝,這兩個分枝一枝朝前一枝向後,前枝向上延伸,再分出前後兩杈,構成了麋鹿的基本角形。有時在這些分枝的末端還會有一些小杈。

麋鹿原產於我國長江中下遊的沼澤地帶,一度非常興盛,是當時最常見的鹿類之一。麋鹿的身影也刻入了我們的文化中:屈原、班固、杜甫、沈括、陸遊、乾隆等都在他們的作品中提到過它們。

分布如此廣泛的麋鹿,卻由於長年累月的獵殺、棲息地被侵佔等原因,在晚清時便在野外滅絕了,唯有當時北京南苑的皇家獵苑還保有一小群。

這群麋鹿中的一小部分被侵略者捕捉而流落海外,沒有被拐走的麋鹿則成了饑民的食物。1898年起,英國貝福特公爵自發承擔起了拯救麋鹿的責任,他重金購買了18頭分散在各國的麋鹿,在自己的莊園中飼養、繁殖,保留了麋鹿最後的希望。1985年,貝福特公爵的後人開始將家族視為珍寶的麋鹿回贈給中國,這種「神獸」才回歸了祖國。

聖誕老人有一群好幫手,那就是拉雪橇的馴鹿(Rangifer tarandus),而且領頭的馴鹿是個叫「魯道夫」的紅鼻子傢伙。馴鹿真的可以當「交通工具」——雖然和「坐騎」的性質還是稍微有些不一樣。

馴鹿(Rangifer tarandus)

馴鹿是環北極動物,廣泛分布於歐亞及北美大陸的苔原、山地和林區,現有9個亞種,總數大約在400萬頭。

在我國也有馴鹿分布,但是僅限於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東部,是當地鄂倫春族的半家養的動物:它們是17世紀之前,隨貝加爾湖東部、勒拿河上遊躲避戰亂的鄂溫克人一同遷移至大興安嶺林區的。因此,我國的馴鹿應該算是外來物種。

馴鹿的體型也不算小,體長約1.8米,重100千克,雄鹿稍大,可以達到180千克。馴鹿的雌雄都有分叉的大角,這是它們與其它鹿類區分的顯著特點。

鹿角的大小在建立鹿群等級制度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馴鹿適應雪地生活,它們寬大的蹄子可以避免陷入雪中,還能拔開雪堆尋找食物。在北極地區,馴鹿的大遷徙舉世聞名。在北極圈活動的馴鹿有很多大群,如西伯利亞苔原馴鹿有超過100萬隻,而北美荒漠馴鹿群體的數量則更多,這些動物的遷徙蔚為壯觀。

馴鹿自春季開始便會啟程,前往極地深處,這時候,雌性馴鹿剛剛產仔,小馴鹿要儘快跟上母親,否則就有被尾隨的狼群獵殺的危險。沿途,馴鹿褪去「冬裝」,換上具有薄薄絨毛的「夏裝」。當寒冷來臨之時,它們又會向南返回到原來的出發地。

馴鹿性格溫順,易於馴養,能輕鬆穿越馬匹難以穿越的雪地、沼澤和森林,是北極附近人們最熟悉的飼養動物之一。在我國,馴鹿是鄂溫克族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雖然壯實漢子不能騎,但婦女小孩坐上去是沒問題的。

這個呲著兩顆「小虎牙」而且沒有角的傢伙真的是鹿嗎?放心,它不吃肉,也不吸血,vampire deer只是它的外號。

獐(Hydropotes inermis)

獐(Hydropotes inermis)體長約1米,重約15-20千克,被認為是最原始的現生鹿類,也是該原始類群中碩果僅存的傢伙。獐的原產地就是我國和朝鮮半島,在我國從遼寧到廣州的大片區域內都有分布。那一對上犬齒就是識別它們的最好依據。

梅花鹿(Cervus nippon)體長1.4-1.7米,體重100-150千克,是體型中等的典型鹿類。

梅花鹿(Cervus nippon)

它們在中華文化中被視為吉祥長壽的象徵,《封神演義》中,燃燈道人拿它當坐騎——別當真哈,沒有法力加持,現在的梅花鹿真的馱不動人了。

梅花鹿在野外混得不太好,是我國Ⅰ類保護動物;人工飼養的卻很多,中國總共可能有1500萬頭。

在宮島的一家商店外面

馬鹿(Cervus elaphus)的名字聽上去笨笨的。它們是歐亞大陸分布較廣泛的鹿,其體型僅次於駝鹿。它們另外有個名字叫「赤鹿」,這名字就文雅美麗多了。

馬鹿(Cervus elaphus)

馬鹿的角在基部會向前伸出分叉,與主枝幾乎垂直,這是識別馬鹿的重要特徵。它們的夏毛赤褐色,冬毛灰棕色,背部中央還有一道黑棕色條紋。

馬鹿長1.6-2.5米,體重120-240千克,其中大個兒的應該能承受得住普通體型的人類。不過我覺得大家還是不要琢磨騎鹿這回事了,畢竟我們誰也不是仙風道骨的仙人、帥得玉樹臨風的精靈……肉體凡胎是很沉重的。

撰文/冉浩

相關焦點

  • ▲常見鹿種知識普及▲ 馴鹿、麋鹿、駝鹿、馬鹿和傻狍子
    一般麋鹿體重120-180千克,成年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初生仔12千克左右。[3] 角較長,每年12月份脫角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駝鹿在北美洲稱為「moose」(源於東阿布納基語的「moz」),而在歐洲稱為「elk」 (「elk」在北美洲被用來稱呼加拿大馬鹿)。駝鹿為典型的亞寒帶針葉林食草動物,單獨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晚活動。
  • 宋苑 | 脫落與重生:又到了麋鹿脫角的季節了
    角會脫落的梅花鹿一般來說,公鹿長角,母鹿不長角,但也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它是全世界現存唯一一種公母鹿都長角的鹿。從角的外形看,鹿角可分為三種,枝狀角——長得像樹枝的角(麋鹿、馬鹿、梅花鹿)、掌狀角——長得像手掌的角(駝鹿、黇鹿)、和沒有分叉的小角——很短小不會分叉通常長在小型鹿科動物身上的角(毛冠鹿、普度鹿)。
  • 梅花鹿好還是馬鹿好_永興鹿業
    梅花鹿好還是馬鹿好,永興鹿業,主要產品梅花鹿種鹿、鹿茸、鹿鞭、鹿筋、鹿胎、鹿尾、鹿心、鹿腎、鹿胎膏、鹿工藝品等。梅花鹿好還是馬鹿好, 從1997年開始進行腹腔鏡輸精技術和同期發情技術研究。
  • 麋鹿拒絕幫聖誕老人拉雪橇,原因竟然是這個!
    聖誕老人住在寒冷的北歐,而麋鹿主要活動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它們喜歡溫暖潮溼的環境,如果讓麋鹿去拉雪橇,先撇開會不會迷路這個問題不說,就光是那冰天雪地的環境,大概還沒等禮物裝備好,麋鹿們就都被凍得翹辮子了。那究竟是誰不辭辛勞每一年都在幫聖誕老人拉雪橇的呢?駝鹿?馴鹿?還是傻狍子?說雪橇三傻的那位同學放學留下別走,我保證不打你
  • 姜子牙坐騎「四不相」,是「四不像」麋鹿嗎?
    據考證,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和咱東北的犴達罕(大名駝鹿)都被當地老百姓親切的稱為四不像。甚至,中國南方的一種牛科動物叫做蘇門羚的,小名也叫四不像。大家熟悉的梅花鹿和馬鹿的鹿角眉杈都是向前長,而咱們麋鹿的是向後長,觀其角型,麋鹿的角整體是向後向外生長,這也導致了麋鹿的角是所有鹿科動物裡唯一一種可以倒置立在一個平面上的。那是因為溼地多高草,如果它的角也像馬鹿梅花鹿一樣向前分杈,向前走時溼地的蒿草就會輕易得纏住眉杈,導致麋鹿無法前行。反之,向後分杈的角,不僅不會妨礙麋鹿前行,還會幫助它在蒿草裡開出道路奮勇向前。
  • 麋鹿與黑熊在肥同居?竟然很和諧!想看國寶麋鹿可去野生動物園猛獸...
    麋鹿回歸35年,全國約有8000頭麋鹿屬於鹿科,是中國特產的世界珍稀動物,可與大熊貓、東北虎媲美。其角似鹿、面似馬、尾似驢、蹄似牛,常被大家稱為「四不像」。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曾經廣布於東亞地區。
  • 沒意思,這裡有對馬鹿最真情的喜歡
    雪原巨獸馬鹿,顧名思義,就是和馬一樣巨大的鹿。馬鹿是現存鹿科中體型第二大的種類,僅次於駝鹿(就是整天在加拿大摧毀汽車的那種)。所有亞種中體型最巨大的羅斯福馬鹿,雄性可重達600公斤,肩高可達1.5米。
  • 麋鹿:我能活下來太不容易了
    ▲ 2018年,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的麋鹿群。圖/《海錯圖筆記·叄》另外,《海錯圖》中這種渡海的鹿,很可能不是聶璜所畫的梅花鹿,而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麋鹿。因為梅花鹿多生活在山中,幾乎不去海邊。但是,麋鹿酷愛溼地,居住地必須寬闊平坦,有較大的水體。
  • 北京成立麋鹿文創聯盟打造「麋鹿IP」
    圖為11月20日拍攝的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圖為11月20日,木質拼插模型「一鹿有你,祥鹿送福」首次亮相。在活動現場,還展出了十多種與麋鹿有關的文創產品。其中,鹿科動物木質拼插模型「一鹿有你,祥鹿送福」首次亮相,全套產品分4部分,設計師依託對麋鹿及世界鹿科動物的生物學研究基礎,藉助益智類拼插模型的展示形式,將麋鹿、馴鹿、梅花鹿及巨大角鹿的生物學外觀特徵進行科學全面呈現。
  • 麋鹿創意衍生品入圍北京文博創意設計賽區50強
    原標題:麋鹿創意衍生品入圍北京文博創意設計賽區50強   近日,2020北京文化
  • 「四不像」現身浙江溫州,見人很淡定,見狗就攻擊,不是麋鹿
    說到「四不像」這種動物,我們都會想到《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坐騎,因為書中介紹這種動物的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蹄似牛非牛,尾似驢非驢,所以叫做「四不像」,不少人認為這種動物的原型就是麋鹿。麋鹿麋鹿也的確有這樣的特徵,不過有這樣特徵的動物可並非只有麋鹿一種,鹿科動物中的駝鹿或馴鹿也有這些特徵,因此我國東北地區不少人將這兩種鹿也叫做「四不像」。另外還有牛科動物中的鬣羚,也常被叫做「四不像」。
  • 聖誕老人用來拉雪橇的馴鹿,在人類這邊,原來有另外的用途!
    聖誕老人肯定是假的,但雪橇和馴鹿卻是真的。而聖誕老人用來拉雪橇的馴鹿,在人類這邊,卻有另外的用途!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馴鹿這種動物。1.「是哪種鹿?」很多人這種動物,感覺長相都差不多。比如說,我們常聽到的麋鹿,俗稱「四不像」,這種鹿,是中國特有種,只在我們這裡有。西方的聖誕老人,應該不會來我們這裡招聘的。還有體型最大的駝鹿,它是鹿當中,最壯實的品種。
  • 北京麋鹿文創大會發布「麋鹿IP」開啟麋鹿文創繽紛未來
    「麋鹿IP·繽紛未來」北京麋鹿文創大會11月20日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舉辦。活動現場,全球首個以麋鹿文創為核心的「麋鹿文創聯盟」開啟第一次理事會,麋鹿文創聯盟成員和業內相關專家匯聚一堂,圍繞文創領域前沿話題、熱門熱點,深度挖掘麋鹿文化,共同探討麋鹿文創的未來,著力打造麋鹿文創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