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我是十年。
擁有多年戲劇舞臺表演資歷的英國性感實力派女演員凡妮莎·柯比,近年轉戰影視界以來,可謂是順風順水,資源開掛——
其先是於2016年因在網飛熱劇《王冠》中,出演英國女王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一角,受到矚目,
隨後的2018年,她又成功撕下由「阿湯哥」主導的商業IP大作《碟中諜6:全面瓦解》的offer,出演令人魂牽夢繞的「白寡婦」
而2019年與巨石強森和郭達斯坦森主演的「速激番外篇」《速度與激情:特別行動》則進一步鞏固「打女」戲路,
然而,凡妮莎在「爭做女主」和表演之路上的企圖心,終於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的年內迎來爆發——
其憑藉在成人婚姻題材新作《女人的碎片》中的大尺度精湛表現,一舉擊敗同屆競爭的,來自《無依之地》的「科恩嫂」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拿下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影后(兩人也將再度在今年奧斯卡上狹路相逢,可以說是頭號和二號種子選手,考慮到科恩嫂已經拿過兩次奧斯卡,鹿死誰手,充滿變數)
姐你太美
捧得影后獎盃,走紅毯不忘示範防疫工作,藝人楷模
在這部講述孕媽女主,執意回歸傳統的駐家接生,繼而引發胎兒夭折悲劇,及婚姻生活連鎖變奏的故事中,
影片帶領觀眾直面,長達20多分鐘的女性生產前後全過程,乃至上演「胎兒頭顱夾在母親產道口」的特寫鏡頭,
而「不忍直視」的女性生產的觀感背後,揭示的是以主角夫妻為代表的,無數普通夫妻暗湧已久,不忍直視的婚姻真相。
畫面太有衝擊力,只截一半
《女人的碎片》
Pieces of a Woman
仰起頭的女主
下文會帶你分析這張海報設計上的玄機
全片開場,你能明顯感受到好萊塢式的有效敘事的編劇技巧:
開篇聚焦由希亞·拉博夫(代表作《變形金剛》)飾演的人設為建築工頭的男主,在施工現場半盡責半遷怒的呵斥工人辦事不利,拖拉工期,
這個人物身上怨天尤人的劣根性和面對即將出世的孩兒所帶來的夫妻關係家庭結構及身份轉變的焦慮感,均呼之欲出。
緊接著,劇情便開啟生產模式,秉持「想讓孩子自己決定何時來到世上」生育觀的女主,在家與身為丈夫的男主心不在焉的談笑之際,羊水破裂,隨即呼叫預約待命的助產師上門。
值得在此澄清的一點是,請勿給女主扣上作死守舊的帽子,駐家自然分娩和助產的產業在歐美國家仍有很大市場,其實反倒是我國的醫療制度,過度應用了剖腹產(順產耗時長,醫院床位緊張和創收低等因素,催生我國將生孩子變成預約制的開刀手術,雖說自然分娩過程痛感漫長,但剖腹產刀口的綿長恢復期卻常被忽視)
正如上文所述,本片以前所未有的時長篇幅和寫實鏡頭,大膽呈現了女性自然分娩的狀態,包括宮縮陣痛,監測胎兒心跳,坐盆浴緩解身心緊張疼痛,乃至胎兒夾在母親產道口的生理視覺衝擊……
赤裸裸的自然分娩,想必肯定不是為了警嚇那部分本就「恐婚恐育」的女性,
而是在女性主義覺醒的語境下「照本宣科」將生產抵給那些否定女性生育價值,或直接將女性等同於生育機器的,尤其是身處在「男人不進產房」亞儒圈(亞洲儒學文化圈)的男人們看的——
因為,很普遍的一點事實是:
即便有了幾個孩子的父親可能也不知道生孩子是怎麼回事,男人也很難切膚感受到生產對於一個女性究竟是經歷著什麼,意味著什麼。
當然,不可否認,駐家分娩的最大風險即在於,一旦產婦母嬰發生意外,不能立即得到專業醫療條件下的救治(小概率事件,因為產婦生產前都會做全面檢查,胎位不正,體質不行的產婦,不會再冒險選擇駐家分娩)
而本片在敘事方面,便將生孩子那份緊張的氛圍滑向驚恐——
生產過程中,胎兒突然出現心律下降,助產士一邊鼓勵痛的撕心裂肺的女主用力儘快生產,一邊警告男主叫救護車。
上文我們劇透,胎兒出生後不幸夭折,
而作為一部戲劇,導演有義務調動其中的觀感,哪怕是異常殘忍的——
當充滿母性力量的女主,蓄足氣力痛嚎的誕下胎兒,助產士也長舒一口氣,心中暗暗感嘆和後怕,
可出生不到一分鐘的胎兒,全身出現青紫,還不及睜眼看一看父母和這個世界……全片第一幕段落結束。
第二幕開始,女主身著「視覺上很外放」的大紅風衣登場,
而從下屬不可思議的反應來看,產假變事假的女主,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返崗上班,
但無論是鮮豔的服飾,還是面無表情的平靜,卻都反襯出她內心的隱忍和悲痛欲絕,
與此同時,女主作為一名女高管的職位,與建築工藍領丈夫之間的跨階層婚姻,也被交代而出,
尤其是,從女主的母親出錢為喪子的夫妻倆操辦後世,被男主懟道「這錢我還是出的起的」的情節,無不突顯著這段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結合中,長久以來的矛盾積壓,
且主角間將因這場喪孩打擊,被褪去「床頭吵架床位合」的餘地,徹底暴露雙方秉性和婚姻真相,走向無可挽回的結局。
於是,正如兩人在提起訴訟助產師過失致死訴訟前的表現,雙方自此陷入到鮮明的反差狀態中,男方是憤怒不已,不爽就懟,轉嫁憤怒,
而女人則是麻木不仁,過度自持,還不如像男方一樣發洩出來,讓人看著放心。
以往就貌合神離的他們,更是在喪孩打擊之中,不見相濡以沫的相互開解,這層關係事實在男方急欲試圖用以性關係,疏解釋放,感知親密的戲份中,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有一說一,兩個演員都很敢演,互相伸到對方內褲裡一頓揉搓,無妄試圖喚起愛火,讓人感到滑稽無力,
同時,充滿女性凝視主義的本片,也讓男主的飾演者希亞·拉博夫,繼《女/性/癮/者》之後,再度正面全果「遛鳥」
從男方的求歡失敗,到女方道歉積極調動欲望配合,直至掃興的男方說「不想要了」一場戲份烘託出,夫妻的性格和關係中的被動。
不得不說,男主的角色,多少有些被刻板化邊緣化的處理了——編劇情理之中般讓這樣一個,自卑又自負的「鳳凰男」的男性角色,滑向出軌,狗血的通過與負責喪孩案訴訟的女律師偷情,來消解愁怒,繼而淡化到敘事之外,
但也可以理解,因為本片聚焦反映的是一位妻子,一位母親承受出軌和喪孩打擊的微妙和慘痛的領悟——
例如說;
前後最有呼應感的,女主去超市挑著不同品種的蘋果細聞,而直到最後的法庭階段我們才明白,那是因為其清晰記得她夭折的孩子「不知怎麼身上 散發一股蘋果香」,如此細節,感人至深。
例如說:
女主在經歷了短暫的「做母親」的瞬間之後,
萌發出母性,移情也是共情的開始懂得欣賞所遇的別人家的小孩,但她欣賞小孩的同時,卻因其自身「漲奶」打溼了胸前衣襟,被小孩一臉費解,如此細節,令人唏噓。
孩子死了來奶了,孩子沒了奶還在
終於,魂不在焉的女主,在與試圖罵醒她的母親之間爆發激烈爭執之時,觀眾才欣慰的看到她不再壓抑的理應狀態,
而母親自述苦難身世和堅韌性情由來的戲份,
某種程度,也是女主作為一名喪孩母親,與有著多年隔閡的母親之間,重新增進認識和修復母女關係的一次契機——
女主的母親生於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二戰期間,是她的外婆,以她媽媽為支撐,一次次冒死躲避抓捕,外出覓食,才換的母女熬過煉獄歲月,
但同時,解放之後,也是女主彼時營養不良,瘦弱不堪的母親的「爭氣」,才換得自己不被醫生放棄,成就這段塵封已久的家族傳奇(醫生以女主母親是否還能「仰頭打挺」作為孩子是否有救活可能的判斷依據)
而女主母親今時啟齒身世的目的,並非為了指責女主不是像她一樣面對苦難不夠堅強,而是恰恰反思自己對女主保護的太好,沒有像她母親教育她那樣來教會女主做一個生活的強者。
一家女性三代人的命運,因苦難結合的更緊密。
劃重點,解讀:
本片的海報設計堪稱一絕,首先它節取自女主仰視男主這一凸顯女主在關係中委曲求全的處境的語言鏡頭,
而到了海報設計中,男主被裁掉,意味覺醒的女主與其離婚,於是女主的仰視成為她母親所希冀她的那樣「驕傲的仰起頭,做生活的強者」
本片劇作的落點很好,成功將本片的水準提了一檔——
試想一下,讓女主鼓足勇氣,走上法庭與「極可能存在失職」害死自己孩兒的助產師,對簿公堂,打一場十拿九穩的官司,有何精彩可言或更深層的意義?
於是,法庭之上,痛定思痛的女主自我反思,
「我孩兒之死,令我們站在法庭席上,但背後原因,卻不再這間房間(法庭)」
這句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話可解讀為:
假使產婦誕下一個畸形兒,那麼我們有理由懷疑,母親是否懷孕期間酗酒服藥,父親是否抽菸接觸化學品等等的因素,
但像女主一樣看似生下來一個健康的孩子,卻不幸夭折的背後,也可能因產婦長年鬱結所致,引申意思為糟糕的夫妻關係。
女主付出了無不挽回的喪孩代價,才驗證了與丈夫之間的不合適,看透並接受了婚姻不幸的事實。
正如本片在影像風格上,通過這樣一出史無前例直擊分娩生產的故事,來反襯的烘託揭示很多人,很多女性往往不忍直視,在婚姻和兩性關係中,處於失勢,麻痺,隱默,選擇逃避真相和內心真實感受的處境現實,
願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直面生活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