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將造3000畝柏木林修復生態

2020-12-28 瀟湘晨報

>begin--> 日前,2020年度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柏木1.5代種子園良種造林及高效培育技術推廣」項目暨年度百萬畝國土綠化柏木造林工程,在萬市鎮平山村正式啟動,該項目由富陽區和中國林科院亞林所聯合實施。

本次推廣的柏木1.5代種子園良種由項目技術支撐單位中國林科院亞林所林木良種課題組選育,其具有生長較快、幹形通直、材質優良、適應性強的良種特性。同時,該項目技術支撐還解決了柏木無性系種子園營建與經營關鍵技術,研創了柏木輕基質容器苗培育技術體系並實現了產業化,為浙江柏木的良種高效造林作出了重要貢獻。

柏木作為浙江省珍貴樹種名錄重點推薦樹種,具有樹冠直立濃密、樹形優美、四季常綠的特點,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功能,有較高的生態景觀價值和生態修復功能;而其耐乾旱瘠薄和易速生豐產的樹種特性非常適宜在石灰巖山地造林。本次中央推廣項目選擇的示範地萬市鎮,全鎮有山林面積17萬畝,但境內山體80%以上為石灰巖山地,八九十年代把石灰窯作為主導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火焰山」。當前,萬市鎮在產業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把生態修復作為政府當前重點工作,在林業部門的指導下,規劃將境內石灰巖山地全部納入柏木高質量造林定向培育的木材儲備基地建設區,計劃5年山頭全面綠化,生態得到修復;10年基本成林,實現綠色增長。

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稱,富陽將嚴格按照項目技術方案,進行高標準造林示範;同時依託本次350畝中央推廣項目柏木良種造林工程的示範,對區內石灰巖山地現狀進行地塊摸排和造林設計,強勢推進百萬畝國土綠化富陽區3000畝柏木造林工程,加快本地區生態脆弱區的生態修復和珍貴樹種戰略儲備。

【來源:市林水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貴州仁懷退耕還林26萬畝實現生態富民雙目標
    自2015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啟動以來,仁懷市已完成國家和地方退耕還林26萬畝,森林覆蓋率從44.08%提升到55.04%。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又是一年植綠時。合馬鎮新坪村村民早已在山間栽上了成片的毛葉山桐子的樹苗。自2015年起,合馬鎮就以退耕還林政策為依託,大力開展退耕還林工程,將退耕還林的重點從生態轉移到效益上來。
  • 王梟劼:加快生態修復,助力群眾增收
    政協委員王梟劼是縣林草局分管花木的副局長,今年以來,他積極參與馬啣山貧困片區生態恢復工程的建設,動員附近村民主動參與,植綠家鄉、守護家鄉、增加收入。自3月25日以來,王梟劼一直在馬啣山下普銀路沿線栽種雲杉,20多天的時間裡,已經栽植了2萬多株,4月的馬啣山增添了許多綠色。
  • 山長青 海更藍 寧波開啟生態修復「寧波模式」
    記者今天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按照「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的全國典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創新開放新高地,生態與文化交相輝映的現代富春山居新畫卷,城鎮與鄉村和諧共榮的幸福宜居新家園」的目標,我市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海岸線整治、營造城市「綠肺」等方面可圈可點,成效明顯。
  • 【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王梟劼:加快生態修復 助力群眾增收
    【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王梟劼:加快生態修復 助力群眾增收 2020-04-22 2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00畝,碳匯草種植來啦!錫礦山區域生態修復又有新進展
    市委副書記、市長曾伯怡要求,各級各部門要凝心聚力,真抓實幹,推動錫礦山區域生態修復工作取得新進展。 座談會上,冷水江市介紹了錫礦山地區環境、氣候、土壤以及治理項目基本情況。專家組表示,大面積種植速生碳匯草,可以充分利用劣質土地,實現大規模的碳收集、封存,有效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成為高效解決碳排放、碳捕捉問題的重要途徑,對推動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零碳經濟轉型具有開創性意義,對錫礦山地區的生態修復必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雷學軍一行在實地查看後,決定儘快在長子巖地段開展碳匯草種植,計劃先種植100多畝。
  • 土博鎮:改種6000畝生態經濟林木
    本報柳州訊 柳州市柳江區土博鎮今年全面禁種桉樹,退桉林地改種滑皮金桔、沃柑和其他生態經濟林木共6000畝。特別是油茶等特色生態產業,正成為土博人心中的「新寵」。土博鎮黨委政府引導村民換種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更好的樹種,立刻得到響應。
  • 滇池流域礦山生態修復獲自然資源部點讚
    從2018年起,昆明市不斷加碼、加速開展滇池流域「五採區」生態修復工作,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72個礦山、1萬餘畝生態修復任務。記者從雲南省自然資源廳獲悉,截至目前,2017年關停的滇池流域範圍內72個礦山,已累計完成生態修復超過8000畝。到今年底,將全面完成10034.71畝的修復任務。2007年,昆明啟動了滇池流域「五採區」生態修復工作。
  • 生態修復之考洲洋記① | 海上生紅樹,白鷺點菸汀
    人們在種植紅樹最近幾年,惠州市政府一直致力於整治考洲洋海岸帶生態環境,經過多次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考洲洋初顯生機。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在考洲洋罌公洲至赤岸區域海岸帶,已完成整治灘涂3000畝,種植紅樹林2000畝,共800萬株。
  • 今冬明春湖南省計劃人工造林150萬畝
    搶抓季節 不誤林事今冬明春全省計劃人工造林150萬畝華聲在線11月18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尚武)正值冬春造林最佳時節,記者今天從省林業局獲悉,今冬明春,全省計劃人工造林150萬畝,各地正在抓緊挖穴整地,落實苗木上山,打造高質量造林工程。
  •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舉世矚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 綠化造林+生態修復+保護碧水 下花園樂享生態「紅利」
    近年來,在推進經濟轉型過程中,下花園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蓄水、治河、綠化、治汙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等措施,大力實施生態涵養修復,加快推進「首都兩區」建設,走出一條生態興區、生態強區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成為名副其實的山水花園、宜居城市。昔日「煤城」變成北京的「生態後花園」,廣大市民樂享生態「紅利」,幸福指數日益攀升。
  • 東部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業瘡疤」成為生態綠地
    東部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業瘡疤」成為生態綠地 2020-10-09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禪城這個河心島已完成生態修復,市民將多一個遊玩好去處~
    海心沙、羅村沙島完成生態修復 下周禪城將再推1宗4.3畝工業地 東平河水軸線禪城7大項目啟動規劃建設 ......
  • 汶川地震災區森林得修復山川呈秀美
    來自震區的消息,四川累計啟動72個震後生態修復項目,總投資高達106億元。目前,震區野生大熊貓活動恢復至震前水平,災區生物多樣性達到震前水平,448.87萬畝震損林草、148.5萬畝受損大熊貓棲息地全部恢復,39個重災縣的森林覆蓋率等關鍵指標恢復或超越震前水平。這是地震災區交出的成績單。
  • 黃河生態修復要克服「單打一」不搞「整齊劃一」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的報導】本報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張蕾)「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兩點:一是一定要堅持系統觀念,對黃河流域生態系統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既要克服17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司長周遠波在回答「『十四五』期間將針對黃河流域的生態修復採取哪些措施」時表示。
  • 生態建設丨激活綠色發展新動力——訪山東省泰安市副總林長、副...
    常緒擴:泰安市堅持把全面推行林長製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推行林長制實現林長治。一是實施「增綠」工程。泰安市深入推進「綠滿泰安」行動,集中抓好森林生態修復保護、退耕還果還林、綠色生態廊道建設、農田防護林建設、城鄉綠化美化、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六大林業生態工程。
  • 自然資源部:黃河生態修復要克服「單打一」不搞「整齊劃一」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修復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兩點:一是一定要堅持系統觀念,對黃河流域生態系統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既要克服『單打一』,也要注意不搞『整齊劃一』;二是一定要注意科學方法,要立足自然地理格局,特別要注重水資源的剛性約束作用,進行科學修復,追求實效。」
  • 復興區:生態修復 精彩「蝶變」
    痛定思痛,復興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壯士斷腕淘汰落後產能,多措並舉調優產業結構,堅定不移實施生態修復,著力改善環境質量,將昔日「工業鏽帶」織成了「風景秀帶」。這座「生長」於散亂汙企業聚集區和工業廢棄地之上的現代園林,為邯鄲增添了一個生態修復範本。 作為以鋼鐵和煤化工等重化工業為主的老工礦區,生態環境曾是復興區的發展短板。當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不能適應時代要求,復興區痛定思痛,開始了生態修復之路。
  • 雲南鹿鳴河流域「封山育林」30年 生態修復顯效山清水秀重現
    30年來,鹿鳴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植被覆蓋率,恢復生態環境。如今,大坡村經常開展防範地質災害系列活動,鹿鳴鄉還設有34個地質災害群策群防隱患點。在昆明市東川區,通過採取工程治理與生物治理相結合的措施,在流域兩岸的荒山、荒坡、荒灘上進行植樹造林、封禁管護、保護生態、穩定坡面,從源頭上控制水土流失,成為雲南防治泥石流的「標杆」。
  • 廣東擬營建熱帶季雨林4590畝
    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了解到,近年來,廣東省全力推進林業生態建設,深入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實施綠美南粵行動計劃,通過實施區域生態修復,築牢生態安全屏障,截至2019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為58.61%,森林蓄積量達到5.79億立方米。近日,廣東省林業局推出生態修復十大樣板工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南粵樣板,探索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