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野吸毒之後,我和董小姐聊了幾句
文、萌叔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
01.
一開始聽到宋冬野吸毒的消息,我是拒絕的。
謠言,一定是謠言,我這樣安慰自己。直到謠言越傳越真實,事情越描越黑,權威媒體也開始跟進。這澆滅了我最後一點希望。
從此,世上少了一個抱著木吉它沉吟的胖子,多了個親手砸爛自己招牌的29歲男青年。
真是又好笑又好氣。
好笑的是,當「吸毒」和「宋冬野」兩個字出現在一起時,無論怎樣安放,都唐突得像在搞怪。這好比宋祖英忽然扭起了了東北大秧歌,又像筷子兄弟換上長袍馬褂,和郭德綱聯手說了段相聲。
難怪朋友圈瀰漫著黑色幽默的氣氛。有人調侃,胖子吸毒後,居然還是個胖子;還有人說,影響諾貝爾獎得主鮑勃迪倫一生的三件事:民謠、吸毒、拿諾獎——宋冬野已經完成三分之二了。
真是好笑。
好氣的是,我原本以為,宋冬野也許會和別的音樂人不一樣。至少,和別的民謠歌手不一樣。
但很顯然,我錯了。大錯特錯。
02.
人總是會漠視自己不關心的事,我也如此。當年李代沫、房祖名、寧財神涉毒時,這些新聞在我心裡的重要程度,還比不過誤入房間的一隻飛蛾。
但宋冬野不同。因為這個胖子,我實在是太熟悉了。
2013年,左立的一首《董小姐》,唱紅了自己,也唱紅了宋冬野。那段時間我剛從網易辭職,心裡鬱積著對未來的擔憂與迷茫。
心情跌入谷底時,人們往往需要的是共鳴,而不是勸說。《董小姐》給了我類似的力量。木質的琴箱,木質的嗓音,映出我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的心境。
我把這首歌加入了收藏列表。
你知道的,當你在手機裡存了某位歌手的歌曲,或是在播放器中點了一下代表喜歡的紅心時,這位歌手,就連同他的音樂,一起叩開了你的生活。
不論民謠、爵士還是搖滾,不論隔了多久,只要相同的旋律再次響起,它總會拉著你的思緒,奔湧回若干年前,那些單曲循環的日子。
對我而言,宋冬野和董小姐,代表著2013年7月,悶熱的夏日。
三年後的今天,這首歌還是一樣澄澈,董小姐還是一位藏了故事的女同學,只是宋冬野這三個字的含義,連同他尚未完成的新曲,在媒體的報導和網民的指責中,頃刻間煙消雲散了。
03.
吸毒,被舉報,拷走,經紀公司闢謠,坐實之後改口承認,發布聲名——這是幾乎所有涉毒藝人事發之後的標準流程。
而藝人們面對鏡頭時的懺悔,同樣也有共通之處:
自己在別人的慫恿下,先試了那麼一點,隨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對不起朋友,對不起家人,對不起支持自己的粉絲,懊惱不已。
是不是真心懊惱,我不清楚。但前半句卻一定是真話——
在別人的慫恿下,先試了那麼一點。
這很值得玩味。因為所謂「別人」,多半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朋友。而既然身處這個圈子,其朋友也大都是有些名氣的藝人。列個清單出來,足夠轟動華語樂壇。
細思極恐。
音樂圈藝人吸毒,在業界並不少見。聚眾吸毒更是家常便飯,三五成群,權當消遣。新聞隨手一搜,才發現原來吸毒都開始從娃娃抓起了:
04.
毒品,不論是在演藝圈還是音樂圈,都早已見怪不怪。而問題,就出現在「見怪不怪」這四個字上。
一個人吸毒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人。
勒龐說過,群體的特點,是盲目的、狂熱的、失控的。換句話說,身邊的吸毒者越多,就越容易被誘惑。
但圈子再亂,吸毒率也不會達到100%。這意味著不論在哪裡,都有可以守得住底線的人。他們的存在,是一種無聲的提醒:
面對誘惑,你一直都有拒絕的權力。
只可惜身處其中的人,並不買帳。
「吸毒是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是為了產出更高質量的作品」——正是這種不置可否、自我感動的態度,抹去了我最後一絲同情。
餘下的只有惋惜。
網絡上常有人說,不該把對歌手的怨氣,遷怒於作品。可如今聽著宋冬野的歌曲,當吉他與馬頭琴弦再次震動時,我眼前出現的都已不再是曠古的荒原與肅殺的午後。
取而代之的,只有喧囂。無盡的喧囂。
05.
董小姐,是宋冬野虛構出的人物,並不存在。而我的好友列表裡,有一位真實的董小姐。她姓董,單名一個佳字。
因為這首《董小姐》的走紅,她認識了宋冬野的音樂與故事,這為她打開了通往民謠的大門。
傍晚時分,我們聊起這件事。談話結束後,她後在朋友圈更新了狀態:
「這讓我感到絕望,董小姐。」
果不其然,這條狀態下的留言大都是不正經的調侃。
董小姐沒有回覆。
我發去一個嘆氣的表情,合上電腦,再也沒有說話。
作者簡介:
萌叔
自由撰稿人
定居在南方的北方漢子
寫走心的、有趣的、深刻的文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