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桑
由於中國貴州平塘縣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較好以及大氣能見度高非常適合天文觀測,1994年中國著名天文學家南仁東提出在此地建設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構想,在2011年三月中國貴州FAST巨型射電望遠鏡開工建設,歷經五年之後正式竣工,並於去年一月,通過國家驗收進入使用階段,同時,這也是近十年來我國又一個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落地。而在去年年末,位於美國海外屬地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巨型望遠鏡坍塌,而FAST將成為全球唯一」天眼」,而在此大環境之下,至於」中國天眼」是否會對外國同行開放,也成了所關注重點問題。
「中國天眼「備受關注
在此項目建設初期,中國曾向世界各國許諾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天眼」功能,以及推動人類天文科學研究,在其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之後,將會依照國際慣例逐漸對全球科學家開放,為全人類探索和認知宇宙作出積極貢獻,而在此之前,「中國天眼」已經備受世界各國關注,到去年11月為止,FAST已經收到了170多份科學觀測申請,其申請時長更是高達5500小時。而由於資源等各種因素限制,目前只有30%申請被正式批准。
今年將對全球開放
由此看來,「中國天眼」確實受到了各國科學家期待,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觀測活動,中科院天文臺FSA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表示,從今年4月1日開始,各國科學家可以在線向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遞交觀測申請,此申請在遞交給由FAST科學委員會以及時間分配委員會作綜合評估後,將對相關項目做出遴選,並從8月1日起,將會分配觀測時間,而這也是「中國天眼」對全球科學家所開放的第一年,當然,中國項目勢必會佔據更大份額,據有關預測,將有10%的觀測時間交由外國科學家支配。
截至目前,天文學家在FAST射電望遠鏡幫助之下,第一次觀察到位於銀河系內的快速射電暴,而這也被《自然科學》雜誌列為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之一,而其觀察到的脈衝星數量已經達到三位數,遠高於同期西方團隊發現總和。
對此,中科院院士,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武向平表示,FAST在2021年對全世界開放之後,」中國天眼」將變為」世界巨眼「,這同時也體現出我國積極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部分消息參考:中國新聞網
(免責聲明:本文由海峽軍情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