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800萬年生物進化史,探索大熊貓生存秘笈。披露熊貓不為人知的一切,尋根「熊貓熱」文化因緣。
作者在書中講述了一個珍稀物種的進化史,世界「大熊貓熱」的文化發展史,以及中國大熊貓從發現到保護、從研究探索到野化放歸的全過程。記錄了中外大熊貓研究學者、飼養員以及普通老百姓,與大熊貓之間的種種交集,不同的經歷和故事,訴說著大熊貓與人類的深厚因緣。
野外的大熊貓,偶爾會產下雙胞胎,可熊貓媽媽卻只養育其中的一隻。
在熊貓基地,為了能讓雙胞胎大熊貓都活下來,飼養員們用上了「調包計」。熊貓媽媽餵幼崽時,兩位飼養員就在邊上耐心等著。
看幼崽吃得差不多了,一名飼養員端上蜂蜜,轉移熊貓媽媽的注意力;另一位趁機用手中的幼崽,換下已經吃飽肚子的幼崽。馬大哈的熊貓媽媽,渾然不覺懷中的寶寶已經被換了。
這樣,兩隻熊貓寶寶就能輪流吃到母乳,一起健康成長了。
這些身材圓滾滾,行動遲緩,憨態可掬的大熊貓,被很多人喜愛著。可是,誰能想到,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國寶,卻是個「來歷不明」的傢伙。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兩個。
首先,熊貓在我們這個地球上,已經生存了至少八百萬年,被稱為動物界的「活化石」。
在我們國家和世界各地,也相繼發掘出不少熊貓化石。面對著有活體、有化石的大熊貓,考古學家和動物學家們,卻一直沒辦法勾勒出一幅相對完整的進化圖。
比如,熊貓是怎麼從吃肉變成吃竹子的?
而關於大熊貓的起源,也有著「歐洲說」和「中國說」,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此起彼伏。學術界呀至今還被這些問題困擾著。
其次,單就大熊貓那副長相:體態豐滿,圓頭粗脖子,耳朵小尾巴短,眼部帶八字形黑圈,全身只有搶眼的黑白兩色。在中國古典文籍中,理所應當要有文字記載。
像其它我們熟知的一些動物,陸地上,小到螞蟻,古時候叫「蚍蜉」;大到老虎,叫做「山君」、「大蟲」;空中飛的烏鴉,戰國時的韓非子,在文章裡就直接稱作「鴉」;水裡遊的鱒、鯉等魚類,名字沿用到今天。
可是,從春秋戰國直到清朝,上下三千年的時間跨度中,關於大熊貓的資料,卻都是是零零碎碎的,沒有詳實準確的記錄和圖畫。
與大熊貓有關的古代名稱,更是雜亂,毫無規律可循。根據大熊貓學者的考據,列出了「貊」、「騶虞」、「白豹」、「貔貅」、「角端」、「食鐵獸」等幾十個名字。
無數的飛禽走獸,古人都梳理得一清二楚,名字取得妥帖又中聽,為什麼輪到大熊貓,就像玩起了捉迷藏呢?
沒有準確無誤的文字記述,並不代表大熊貓們不存在。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大熊貓悄悄隱居在青藏高原以東和秦嶺中段的高山深谷中。
在四川夾金山裡,鄧池溝天主教堂的戴維神父是個博物學家。他在當地獵人家中,看到一張黑白相間的動物皮毛,感到很驚奇。
獵人告訴他,這是山裡愛吃竹子的「花熊」,也有叫「竹熊」的。戴維神父從那時起就渴望著能見到活著的花熊。
1869年,夾金山的獵人們,用竹籠抬著一隻花熊,送到了鄧池溝天主教堂。
戴維神父第一次看到毛色黑白分明,圓臉大眼,活蹦亂跳、美麗靈動、招人喜愛的花熊,如獲至寶。
趕緊指揮工匠做了一個牢固的大木籠,把花熊圈養起來,以便觀察它的一舉一動,詳細記載它的體貌特徵、飲食習慣等。
花熊本來無拘無束、遨遊山林,突然被限制了自由,加上飼養不當,不久就死了。戴維只好放棄將它運回法國的計劃,就地解剖後,發現花熊的胃裡全是竹葉。
他把花熊的骨骼做成標本,寄到巴黎。還給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寫了一封信,戴維在信中,詳細描述了花熊的樣貌特點,說它不僅是漂亮可人的動物品種,還有可能是科學上的新種!
戴維給它取了個名字:黑白熊。
這封信,成了世界上第一份大熊貓分析報告。
這個神秘的動物標本經過重新組合後,向公眾展示。展出期間,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門庭若市,人們像潮水一樣,湧進動物標本陳列廳,去觀看那件黑白相間、漂亮非凡的動物標本。
這事一下就成為人們追求的時髦,也成為上流社會聚會的重要話題。
有人斷言,這是假的,就是一場鬧劇,世界上不可能存在這樣的動物!
有人反駁,這是一件真實的動物標本,是一種奇特的、變異的熊!
還有人說,這是一種新發現的動物,只是我們還不認識它!
經過動物學家的反覆對比分析,他們把在喜馬拉雅山發現的叫做「小熊貓」或「紅熊貓」。把在夾金山發現的,叫做「大熊貓」或「貓熊」。
戴維在一百多年前,親手製作的大熊貓標本,至今仍然完好無損,珍藏在巴黎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在夾金山的鄧池溝,也立著一塊大熊貓科學發現紀念碑。
中國的大熊貓,讓世界轟動,也讓人們瘋狂。
外國人爭先恐後,來到夾金山,一門心思想要捉到大熊貓,好帶回去炫耀。川康地界的熊貓棲息地裡,槍聲不斷,各路探險隊圍追堵截,大熊貓們迎來了被捕殺的厄運。
直到新中國成立,才終結了西方人進入中國內陸,捕獲、獵殺大熊貓,高價收購熊貓骨骼和皮張的惡行。
可對祖祖輩輩生活在高山密林裡的當地人來說,靠山吃山,一代代沿襲下來,都是以打獵為生。遇到大熊貓也是要打的,肉嘛煮來吃,皮子硝過,鋪床上用,骨頭就扔了。
為了保護越來越稀少的大熊貓,我們國家設立保護區,改善民生,頒布《野生動物保護法》。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一隻只大熊貓,從人工圈養又重新返回那片山林裡的自由天地。
2016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宣布:大熊貓不再被列為瀕危物種,其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周邊被大山包圍的四川雅安,有許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趙良冶打小生長的地方。
他幾十年來,一直與大熊貓為伴,耗費半生精力,寫下《熊貓中國:中國大熊貓紀實》一書,給讀者講述了發生在中國土地上,關於大熊貓的一切。
End
團結「藝」心
共克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