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完綠島之行後其實臺北日記只剩下最後一篇,一直不知從哪裡說起,一是因為這段記憶過於龐雜凌亂,時間界限模糊,過去的時間越長,我越覺得這是在談別人的生活;二是因為形勢變化,今年的交換生計劃叫停了,赴臺留學也暫成歷史,我們是親歷這一切的人,每次看到事關臺灣的新聞內心都五味雜陳,有時候想說,不我在那裡呆過,我所見所聞並非如此,有時候又擔憂這似乎也是一種濾鏡效果和以偏概全,旁觀者清,畢竟是過去塑造了我,我評判過去,也帶著評判自身的成分,沒有百分百真實。
最近突然想把臺北日子寫完,是因為我仿佛在gap year的第一個月陷入了一種複雜狀態,籠統來說就是,我好像在waiting for something,但其實說不上來,只是waiting for nothing。有時候很想找個安靜的地方獨自思考,最後發現在擁擠的廣州找不到。大概從6月開始,廣州恢復了生機勃勃的城市面貌,冷清不再,安靜也不再,也可能是最近的生活過於繁忙,騰不出發呆的時間。最近和臺北的朋友聊天、收到以前參加過的活動的郵件、來自恩師的關心,都勾起了我對這座城市和這段日子的回憶,我想我有必要在這段記憶還未完全消退之前,趁著情緒,整理好心緒。
如果要說出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瞬間,這就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孤獨無處不在、觸手可及。
這是2018年的10月13日,一個普通的周六,記憶中在臺灣的日子,鮮有這樣無所事事的周末,有時候我會計劃好去其他縣旅遊,有時候會去參加活動,再不然也會約上朋友去city walk或者學習,那個周末我沒有買到去綠島的車票,和賴總放棄了綠島之行,也錯過了露營活動,周末一個人去了新光三越,漫無目的地行走,最後找了家店學習。
我以前不會有這樣的閒心,因為上大學以來,自由於我而言很寶貴,時間於我而言也很寶貴,每一天都是安排得滿滿當當的,我總是希望每一天要麼在學習上要麼在工作上有一定的進展,一旦覺得自己荒廢了時間,每天快結束的時候就會被愧疚感侵襲,為guilty pleasure而懊悔;大三之前的我不喜歡一個人去做任何事情,我記得大一的時候,我就很喜歡跟著小曾去吃飯,或許因為以前真的有些社恐,又或許是迫切尋找到一絲歸屬感,我找了很多事情填充自己的時間,只要能確保沒有獨處的時間就好。
交換這件事,是時間和身邊的人在push著我向前走,去到臺北的第一天我心情很低落,那天我和賴總下機後碰面,拉著一大堆行李,好不容易找到宿舍,快收拾好了才發現舍管給錯了我鑰匙,我的房間是隔壁的隔壁的隔壁,去買枕頭被子的時候遇上了大暴雨,回來時計程車拒載,我們三個人站在大雨中等了好久,那一刻覺得這座城市冷冷冰冰,沒有手機支付,我還認不齊臺幣的幣值,找硬幣的時候找老半天,也搞不懂小票點數積分抽獎。宿舍不太大,六人寢,那天快十一點我才躺到了床上,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要來,想給家裡打電話,又覺得自己很矯情。
喜歡上臺北是個很緩慢的過程,臺北是一座很慢的城市,我也慢慢成為了一個很慢熱的人。第二天和昕昕賴總去了自由廣場、大劇院、圖書館,那天刮颱風,我穿著人字拖漫步在這座城市,一切於我而言都還很陌生,比如第一次買了捷運票,捷運不能喝水,公交上下車都要刷卡,比如7仔的黑糖珍奶比很多奶茶店的都好喝,還有這座城市給我那種空曠和寂寥的感覺,繁華區域大廈高聳,尋常街區基本看不見高樓,站在101頂樓,這座城市一面燈火輝煌,一面黑暗寂靜,很久之後一個冬日傍晚坐車回市區的路上我才想明白,孤獨的氛圍無處不在,從我到的那天開始,這座城市的氣質就已完全向我展開。
經常會想起在臺北的日常。不用去學校的周三,我會去西門町或者臺大周邊瞎逛,其實就是去找一些評分比較好的咖啡店,帶上我的作業和雅思資料,呆個大半天。
(很多店都只去過一次,消磨一個下午)
去學校的話,每天回來最喜歡的事是在宿舍附近覓食,有時候會和昕昕或者賴總一起,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個人,想不到吃什麼就先去超市扛點水果,再去附近的麵包房扛袋吐司,現在我還是很懷念那家店的厚切全麥吐司和蔓越莓吐司。
我最常去的是宿舍後邊小巷的那家定食店,臺灣的飯店其實都很適合一人食,比較日式,也可能是因為這樣比較始應緊張高速的都市節奏——呆久了之後我發現,其實對一座城市節奏快慢的衡量是非常有相對性的,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可以納入「事務」的範疇,這種情況下,衡量生活的節奏快慢,不是看「事務」是不是真的繁多,而是人對哪些事情上心。我最喜歡的是鯖魚便當,當然宿舍門口的鐵板燒、滷味、港式餐廳也很絕,尤其是回來後還念念不忘的滷味店,老闆非常傲嬌,不定時開門,有時候下課回來六點多了想去蹲個滷味,發現老闆貼個字條出門好幾天,就挺挫敗的。臺北的夜市也很多,但是對比起中南部城市的夜市,觀光性質更強,吃的也還不錯,但是比不上宿舍附近比較地道的小店。
去西門町看電影也很不錯,雖然我無論去多少次都要地圖導航才找得到路,西門町挺好看的,尤其在冬日氤氳的陽光下,像日式濾鏡下的定格照片,花枝丸很好吃。
(西門町很多塗鴉,很適合出片,那時候沒有好好拍照真是遺憾)
去逛誠品也不錯,但是誠品一般很多人,很難找到位置坐下來讀書,而且在臺灣一學期我也沒沒適應豎排繁體字,每次閱讀都比較費勁,上課和考試都是橫排寫。誠品最棒的地方是經常有免費的展覽活動,最喜歡的是那次和芯渝去看幾米展,宜蘭有個幾米站臺,或者說是主題公園,我去的時候剛好遇上大暴雨,全是積水,沒有細看,在這個展看得好開心。
(在幾米展和芯渝拍了好多沙雕照片)
有一次遇上一年一度的白晝之夜,不明所以的我們跟著人潮去看露天演出,沒有通宵,只是感覺臺北是一座多晚走在路上都不會感到害怕的城市。
(突然想起這也是關於性平的一場表演)
有一次和昕昕晚上出門閒逛,進了一家特別好看的店,店員特別熱情地帶我們參觀,最後和我們介紹下午茶套餐,原來就是wxf為大S開的那家S Hotel,離我們的宿舍很近,可惜後來都沒有再迷路走到那一帶。
七喜和小南來臺北找我玩,我和七喜的生日挨得很近,於是我們一起給他過了生日,三個人比手勢比了好久,那天晚上專業人士小南帶我們體驗了一把,現在還記得那天晚上的場景哈哈哈。
(4=?1=?)
莫名對爬象山那天記憶很深刻,象山是侯孝賢鏡頭下《悲情城市》的取景地,日落時分,天色由白逐漸變成深藍,城市華燈初上,101燈光閃爍,我們認識了一位從大陸來出差的姐姐,一起爬上更高的一個觀景點,等待著夜幕的降臨。我想哪一天重回臺北,一定要再去爬一次象山。
(這是在臺北拍的全部照片中最喜歡的一張)
去陽明山的經歷真的又慘又好笑,據說陽明山就是臺北的後花園,春天的海芋特別美,然而我們是等不到春天就要走了的。我和賴總、芯渝一起,挑了個下午的寒冷冬日上陽明山,一路上雨下得那個大,風颳的那個急,我只記得一個在半山腰上的博物館,講的是臺灣稻米的改造培育,我們還想上山,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勸我們別去了,這個季節這個天氣沒啥好看的,我們才下了山。當時已經淋得全身都溼透了,在12月的臺北瑟瑟發抖,下山買了咖啡回宿舍,一致決定出門吃火鍋,活過來了。
(如果不是有備註絕對認不出這是陽明山了,所以我該算去過陽明山還是沒去過呢)
臺北的冬天陰雨連綿,見到太陽的日子都令人振奮,有幾個星期我常常往圖書館跑,圖書館對面是自由廣場,自由廣場的門口有一群放養的鴿子,不怕人,經常有遊客餵麵包屑。我走在路上,陽光灑下來,四周很安靜。
(陽光下的自由廣場真的怎麼拍都很好看,那段時間的天氣也是很絕)
和賴總去故宮博物院的時候遇到了某組織在進行養生集會,想起課堂上和老師討論這件事,還是覺得稍稍cultural shock。
(絕大多數去故宮博物院的人都是衝著這顆小白菜和那塊肉,肉比想像中小太多了,一群人圍著我都拍糊了,還是小白菜好看QwQ)
和芯渝從臺中回臺北那天發生了一件小事,我們坐的大巴,中途會有靠站,臺北是最後一站。下車的時候我發現行李箱不見了,只剩下一個和我的箱子長得很像的躺在車裡。第二天收到車站的電話,拿錯我箱子的人將箱子送了回來,還有一張祝我們聖誕快樂的小卡片。
(找不到小卡片了,那次和芯渝去了超級小眾的集集和溪頭妖怪村)
跨年夜那天,我和芯渝早早去臺大附近的夜市覓食,隨後去101等煙火秀,那天晚上下著綿綿細雨,張惠妹在101附近的舞臺激情演唱,小南和我直線距離100米,看著人潮我們表示還是不要妄圖碰個面了,於是找個地方席地而坐,聊到對2019年的期望,聊到未來的打算,聊到很多很多。12點到了,人群沸騰了起來,傘都收起來了,我們仰望著近在咫尺的101,煙火璀璨,牆體滾動著2019的巨大字幕,我們歡呼著,今年一定會很棒的。散場後因為人流管控,我們直接跟著大家在細雨中漫步,走了一個多小時回到宿舍,那是我2019年的第一天。
(大概是最難忘的跨年經歷之一了)
對於一個從來出門不知道帶什麼手信的人來說,買禮物是一件非常為難的事,但其實在臺北買手信挺方便,最集中的地方就是臺北車站,但是要留意超額退稅、郵寄不能退稅否則會被海關查到等問題,我當時從臺北寄了兩箱手信回來,被海關扣的款相當於我再買一箱了。但是很多手信,比如說鳳梨酥、太陽餅等的保質期都非常短,大概只有一兩個星期,行李額有限也帶不了多少,也就只能郵寄。其實感覺還是在現場吃口感比較好。
(離開前一天,最後一次去臺北車站買手信,天氣好得不像話)
在臺北認識的最好的朋友是家綺,直到現在我仍覺得她和我像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又從不在彼此人生的重要節點缺席。我們是在趙老師的課上認識的,她曾經走國際交流生項目到上海實習過,對大陸非常熟悉。中秋節的時候她給我送了小禮物,後來我們常在課後約著一起聊天談心,談對未來的考量。去年的暑假她來重慶實習,因為時間安排的緣故我們沒有見面。現在她已經是一名律師啦,我們還是經常在微信上交流近況,相信以後我們肯定還會再見面的。
(互送過好多小禮物,farewell的信我還留著)
關於臺北,其實大部分記憶開始變得模糊,但是這些細節,還是會常常在我發呆或者遇到相似的情景時浮現,有一段時間我特別特別懷念在臺北的生活,尤其是大三下學期剛回來面臨沉重的學業壓力的時候,我懷念的不僅是那份可遇不可求的安逸和慢節奏,更是那段時間對自己的接納和包容,因為對這段時光,我也可以理解為虛度光陰、放棄更好的機會、自尋煩惱,因為它的確讓我放棄了不少東西去尋找這「大學的另一種可能」,的確讓我感受到孤獨,逼我學會獨處與獨行,的確改變了我後來的很多選擇和決定。
或許這一切的體驗都是因為我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而在這個人生階段,在學生身份的庇護下,在校園單純環境的保護中,我可以拋棄顧慮,勇敢地進行新的嘗試。而且因為種種現實原因,我知道自己在臺北這段時間能夠選擇的方向並不多,學習壓力不太重,沒有太多對於未來的思考,認識的臺北的同學屬於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從來也不太為自己的未來擔憂,談到未來比那時候的我還要理想主義。於是在這段時間內,我斷絕了很多羈絆,也少了很多雜念,回想起那段日子,真的自律且上進,每天雷打不動十二點前睡覺,六點多起來,認真地學習看書備考,興高採烈地開展每一段旅行,當然也有迷茫的瞬間,但是總體而言,孤獨而自由,是那段時光的主旋律。
2020可能是我經歷最多事情的一年。
奇怪的是,2020也是我和臺北的朋友重聚最多的一年。
回憶的最大作用,大概就是從過往中汲取養分,給自己打打氣,接下來的日子一樣充滿變數,也大可期待前路如同兩年前這段旅程,有孤獨,也定有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