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翟笑千
「很神奇對不對,這個節目居然還在,這個公司居然也還在。更神奇的是,今年還有很多新的脫口秀演員加入。」
在脫口秀這個行業經歷了幾多變故後,7月22日,李誕帶著第3季《脫口秀大會》重回公眾視野,並以自黑的方式直戳節目面臨的困境,也正面回應了外界的質疑。
可以看到,迎著市場一半質疑一半期待的目光,在賽制、環節、脫口秀演員等多維度全面改版升級下,《脫口秀大會》第3季以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姿態,爆發出了如同一檔全新節目才有的生命力。
截止第三季第四期,《脫口秀大會》微博主話題已突破38億閱讀、590萬討論量,、、……與節目相關的諸多話題掀起全民熱議。
行至第三季,《脫口秀大會》如何與自我博弈?又如何在「綜N代」當道的喜劇綜藝節目中突圍而出?在對這一季的四期節目從各個維度進行梳理後,其實不難看出其破圈之勢下「有趣且有意義」的存在價值。
毋庸置疑的是,求新求變早已成為當下綜藝市場的生存法則。對於喜劇類綜藝,尤其是跨進大眾門檻且品類更為垂直的脫口秀節目,想要在持續輸出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突破,並非易事。
李誕在本季《脫口秀大會》開場時的一句:「我反思了去年的脫口秀大會,哪哪都好,就是不夠刺激。」其實便代表了今年《脫口秀大會》的思考與探索,換句話說,也決定了其相較於以往兩季的迥異。
本季《脫口秀大會》最直觀的是基於賽制改變而帶來的「刺激」:首輪即搶麥突圍賽,50位脫口秀演員分兩期依次進行表演3位領笑員進行拍燈,三燈全拍則直接晉級,無燈則直接淘汰,一燈或兩燈則開啟搶麥模式,接受來自其他選手的挑戰,若無人發起挑戰便自動晉級。經歷前兩期50進25突圍賽後,第三期進入主題賽,演員們按所選主題分類依次表演並進行排名,末4位選手直接淘汰。
從搶麥突圍賽到主題賽,四期節目下來,隨著高淘汰率,不管是頗有經驗的老將還是衝勁兒十足的新人,每個脫口秀演員都面臨著「命懸一線」的處境,就連「脫口秀大王」龐博都忍不住吐槽:「我對晉級的渴望和我對這個賽制的不滿一樣真誠。」而《脫口秀大會》第3季近乎於「孤注一擲」的賽制升級,在一開場便帶來了有趣的化學反應。
在第一期節目播出前,無人能預料到的是,有「脫口秀太后」之稱的思文首輪便不敵新人House而被淘汰,實力派脫口秀演員周奇墨點名與呼蘭battle而被淘汰,兩位實力派脫口秀演員的淘汰直接衝上微博熱搜榜。密集的節奏、殘酷的生存戰和出人意料的結果背後,自然離不開賽制的改變。
一方面,競賽的激烈加強了節目的可看性,老面孔與新面孔間的存留充滿變數;另一方面節目的話題性也得到挖掘,且賽制改變背後節目整體邏輯的轉變與升級,也進一步倒逼著脫口秀演員們一改以往的態度與策略,老面孔不再有恃無恐,新面孔也得到充分歷練。
當然,從邏輯層面上來說,脫口秀節目的核心依舊是最終呈現出的表演與作品,而這也是《脫口秀大會》這檔節目最大的核心價值。在本季賽制的「壓力感」下,一眾優秀的脫口秀演員爆發出了無限創作潛能,帶來了更多優秀的作品。
黑寡婦的超能力原來是壽命長?
甲方不是乙方爸爸而是孫子?
飯圈之歌還能這麼真實?
……
毫無疑問,喜劇藝術是笑的藝術,曾有人如此總結喜劇脫口秀的三層境界:第一層即以搞笑段子、有趣的舞臺表演所營造的娛樂氛圍,受眾只需簡單直觀的回應互動;第二層是藉助幽默的力量激發受眾的思辨能力,關注到一些事件;第三層則是讓受眾在進行思考後,有所領悟並與生活和解。這三層依次進階,尤以第三層最為難得。
而能夠引發觀眾反思與共鳴的喜劇,必然是與當下生活或公眾所關心的普世話題擁有強關聯,在這一點上,本季《脫口秀大會》的表現值得圈點。
從單期主題選擇上,《脫口秀大會》一直以來所設主題多是圍繞當下年輕人感興趣且易於產生情感共鳴的話題展開,本季主題賽階段的主題,可知的有「不就是錢嘛」和「我們,結婚嗎」,均貼近當代年輕人生活,以日常話題為切入口。而具體到本季脫口秀演員的表現,最直觀的是對真正的幽默的理解,大多數演員不再是自以為是的嘲諷和一味的刻薄,而是能夠控制調侃的尺度,以各自的生活體驗打開脫口秀演表演的更多視角。
「你有什麼資格上廁所,你今天就是尿在櫃檯裡,也得給我把事兒辦了。」House在《脫口秀大會》中以自己在銀行做櫃員的經歷,道出了銀行櫃員的心酸;張博洋對部分國人激進的民族主義進行幽默反諷;楊笠以黑寡婦為例揭示社會對女性的隱形歧視;王勉用別出心裁的彈唱形式唱出當下飯圈存在的諸多非理性追星行為;不像新人的楊蒙恩推翻「甲方是爸爸」定論,用「甲方是孫子」的幽默舞臺燃炸現場;最新一期,非脫口秀演員雪琴同樣從自身狀態與生活著手,圍繞主題「我們,結婚嗎」進行鬆弛而不乏節奏感的表演,成功將場子炒熱。
「王勉的歌我聽了4遍」「楊笠這次的表現確實不錯」「甲乙方關係真是清奇又真實」……通過諸多網友的評價反饋不難發現,很多年輕人都從中看到了自己或身邊熟悉的影子,而大部分表演者也都把握了脫口秀的要義,或將自己放置於小人物的位置上,或從自己的職業屬性出發,憑藉對生活的敏感觸覺,以貼近觀眾的距離,帶來滿是新鮮感和共鳴感的舞臺。
當年輕人變得真實,變得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和生活,《脫口秀大會》已然賦予了當下環境與市場中脫口秀文化新的價值取向。
當然,更值得慶幸的是,雖然國內脫口秀尚為新興行業,但通過《脫口秀大會》的舞臺我們能清楚地看到,熱愛脫口秀並願意投身於此的人並不少,也正是基於這些演員的努力付出,為脫口秀文化注入了更多大眾化視角,脫口秀文化才能一步步走進大眾視野,實現「出圈」的傳播效果。
從節目第一期至今7.4的豆瓣評分就可以看出,不斷求新求變且注重培養新生力量的《脫口秀大會》,從某種程度來看,已經實現了對脫口秀文化的助推與自身價值觀的表達,因此也不難理解脫口秀文化以節目為翹板的出圈姿態。
誠然,小眾文化通過綜藝節目出圈,早已是近年來不斷被印證的現象,如《奇葩說》之於辯論文化、《中國有嘻哈》之於嘻哈文化、《這就是街舞》之於街舞文化、《樂隊的夏天》之於樂隊文化。《脫口秀大會》的寶貴之處更在於,節目不僅回歸了喜劇脫口秀的本質,也在不斷探索嘗試不同的喜劇脫口秀表演形式,讓脫口秀文化得到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普及。
節目第二期 ,張博洋回歸後的第一個段子對準了白凱南抄襲事件,表示自己不願淪為白凱南,得到了舒淇在微博的點讚;倪萍也於微博發文安利本季《脫口秀大會》,直言 「謝謝李誕及各種誕誕們,你們的苦我們實在是懂得,你們的樂我們是真真實實地分享了。」
與此同時,基於節目中各位脫口秀演員的精彩表現,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達2.1億、閱讀量達1億、閱讀量達1.7億、閱讀量達4292.2萬、閱讀量高達3.3億、閱讀量達3574萬……諸多話題成功攪動圈層,令脫口秀文化備受市場關注與期待。
總的來看,以《脫口秀大會》為代表的中國喜劇脫口秀節目,並不局限於表現輕鬆話題,而是可以用喜劇方式解讀嚴肅的生活議題,並用幽默化解負面情緒,給予年輕人有意義、有價值、有方向的引導,讓更多的年輕人通過喜劇的方式來完成與自身、社會、世界的溝通和表達。
也正是因為三季以來的不斷探索與突破,洞察社會現實、幽默調侃生活的《脫口秀大會》才成為了一檔足夠有趣、有深度的品質綜藝,「脫口秀」也不再僅僅是一種傳統喜劇表演形式,而是藉助節目所產生的影響力與大眾產生勾連,實現了文化的破土與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