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音樂廳|施波爾《F大調九重奏,作品31號》

2020-09-03 天津茱莉亞學院

本期《跟著天津茱莉亞聽音樂|線上音樂廳》,為大家呈現德國作曲家路易·施波爾《F大調九重奏,作品31號》的第三和第四樂章。天津茱莉亞學院音樂理論教師尼科洛·安森(Niccolo Athens)撰寫了曲目介紹,並特約青年樂評人高建在北京音樂會後撰寫的樂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好的欣賞這部難得一聽的「輝煌九重奏」。


演 出 曲 目


路易·施波爾(1784-1859)

F大調九重奏,作品31號

III.慢板

IV.終曲:活潑地


天津茱莉亞室內樂團

蓋爾蓋伊·伊採什,長笛斯科特·貝爾,雙簧管周相宇,單簧管謝非,大管(客座藝術家)韓小光,圓號紀堯姆·蘇特,小提琴希拉·布朗,中提琴金兗珍,大提琴張達尋,低音提琴


——


Louis SPOHR (1784-1859)

Nonet in F Major, Op. 31

III.Adagio

IV.Finale: Vivace


Tianjin Juilliard Ensemble

Gergely Ittzés, FluteScott Bell, OboeXiangyu Zhou, ClarinetFei Xie, Bassoon (Guest Artist)Chang Chou Han, HornGuillaume Sutre, ViolinSheila Browne, ViolaYeonjin Kim, CelloDaXun Zhang, Double Bass



曲 目 介 紹


施波爾:F大調九重奏,作品第31號

Spohr: Nonet in F Major, Op. 31


德國人路德維希·施波爾不但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還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家。他的職業生涯漫長,經歷十分豐富。如今,除了單簧管協奏曲等少數幾首作品之外,施波爾的作品已經很少有人演出,但這部《大九重奏》絕對值得重視。他被人們遺忘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在於,他漫長的職業生涯剛好跨越了從古典主義時期向浪漫主義時期轉變的歷史階段,而從歷史分期上來說,基本上整個十九世紀都處在這個轉變的過程當中。施波爾的音樂深深植根於古典主義時期的風格之中(在這方面可能只有貝多芬能夠與他相提並論)。他活得比孟德爾頌、舒曼和蕭邦都要久,但他的作品卻沒有受到這些人的任何影響。


施波爾作於1813年的這部《大九重奏》顯然名副其實——它非常宏大,使用的樂器數量很多,而且音樂本身也寬廣而豐富。這首作品的演奏陣容介於室內樂與交響樂之間,全奏的聲音效果不遜於交響樂團,而在作品不同部分出現的各個樂器的獨奏段落又保留了室內樂的私密感。施波爾在作品中反覆使用的一種效果是四件樂器的弦樂組與五件樂器的管樂組之間形成的對比。

作品的第一樂章很長,一開頭就能聽到這種弦樂組與管樂組的對比。第一段旋律的前半部分由弦樂組的四件樂器演奏,而後半段由管樂組的五件樂器進行應答。接下來的過渡段取材於第一主題的開頭四個音符,結構十分緊湊。這一樂章的第二主題採用屬音調式,更具歌唱性。它輕快可人,調式靈活,很像舒伯特的風格。展開部也很長,精巧的復調和豐富而充分的調式演進都彰顯了作曲家的能力。第二樂章是D小調諧謔曲,由兩段三重奏組成,而不是常見的一段。這一樂章讓人想起莫扎特大帕蒂塔的那種宏大開闊。音樂主體克制內斂,但也不乏貝多芬式的節奏錯置。樂章的第一段結構簡單,採用平行大調,以小提琴為主奏樂器,而第二部分則更倚重管樂器,音樂曲折,色彩豐富。施波爾在諧謔曲的最後一次再現之後加上了一個頗具創造性的尾聲,讓第三次的再現不至於顯得冗餘。


九重奏的第三樂章為柔板,又是以弦樂組和管樂組的對比開頭,主題呈現出一種冥想式的平靜。音樂隨後轉入節奏感較強的下一段落,轉入屬調,並使用的強有力的終止式。簡短的展開部和第一樂章的展開部一樣,一開始就突然轉入了降中音調式。它轉回原調的方式卻頗不尋常。和聲上極富創造性,可與貝多芬媲美。施波爾用D大調中常用的音導入主音大調(降B大調),是音樂突然變得舒緩靜謐。之後的再現部運用了豐富的裝飾音,與莫扎特的柔板樂章頗有幾分相似。最後一個樂章充滿義大利式的浮誇和機智,讓人想起羅西尼。尤其是樂章中的第二主題,色彩上顯得十分「頑皮」,精神抖擻。整個樂章氣氛輕鬆,結構勻稱,全曲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解決。作品堪稱這位被遺忘的作曲家的一部重量級作品。

——

The prolific German composer Ludwig Spohr was widely regarded both for his compositions and for his work as a violinist during a long and varied career. Today,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few works such as his clarinet concertos, his music has fallen to the fringes of the repertory. If the quality of this 「Grand Nonet」 is anything to go by, however, his work certainly merits renewed attention. Perhaps part of the reason for this neglect is that his long career awkwardly straddled the Classical and Romantic 「periods」 that are a staple of the historiography of 19th century music: while his musical style is firmly rooted in the 「Classical」 period (Beethoven is probably the closest equivalent) Spohr outlived Mendelssohn, Schumann, and Chopin. None of this, however, has any bearing on the quality of his work.

Spohr’s Grand Nonetto of 1813 certain lives up to its appellation – its dimensions are impressive, both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instruments employed and the breadth and richness of the music. The size of the ensemble blur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chamber music and orchestral writing. While the effect of the tutti is almost symphonic, soloistic writing for all of the instruments at various points also manages to preserve some of the intimacy of chamber music. One effect Spohr repeatedly returns to throughout the work is the contrasting use of the string and wind 「choirs」 of four and five instruments, respectively.

This effect can be heard at the very opening of the nonet’s large first movement, where the first half of the initial melodic statement is presented by the four strings, answered in turn by the five wind instruments. The transitional passage which follows is wound very tightly from the opening four notes of the initial theme. The movement’s second subject in the dominant key is more song-like, almost Schubertian both in its lilt and delicious tonal waywardness. The lengthy development section is convincing both in its contrapuntal deftness and rich and satisfying tonal trajectory. The second movement of the nonet is a scherzo in D-minor with a pair of trios, rather than the usual one, recalling the generous dimensions of Mozart’s Grand Partita. The music of the scherzo is for the most part subdued, but is not without an element of Beethovenian rhythmic displacement. The first of the trios is a lightweight affair in the parallel major featuring the violin, while the second relies more heavily on the wind instruments, and is full of winding chromaticism. Spohr appends an ingenious coda to the final restatement of the scherzo to prevent its third repetition from becoming redundant.

The nonet’s adagio third movement begins once again with the now familiar contrasting use of string and wind groups, presenting a theme of meditative calm. The more rhythmically active music which follows achieves the expected modulation to and strong cadence in the dominant. The movement’s short development section, just like that of the first movement, begins strikingly with a direct modulation to the flat mediant key. Its retransition, however, is unconventional: in a moment of harmonic ingenuity worthy of Beethoven, Spohr approaches the tonic key (B-flat major) via common tone from the key of D major, resulting in a sudden return of unexpected tenderness and repose. The recapitulation which follows is richly ornamented in the style familiar from the adagios of Mozart. The Italianate buoyancy and wit of the nonet’s final movement, on the other hand, bring to mind the music of Rossini, particularly the 「naughty」 chromaticism of its perky second theme. Lighthearted throughout, this well-proportioned finale provides a satisfying resolution to this major opus of a neglected master.


曲目介紹由尼科洛·安森博士撰寫Program Notes by Dr. Niccolo Athens


後排:蓋爾蓋伊·伊採什、斯科特·貝爾、周相宇、謝非、韓小光前排:紀堯姆·蘇特、希拉·布朗、金兗珍、張達尋

現 場 回 聲

……如果說上半場的三首作品屬於光芒各異的寶石,那麼下半場路易·施波爾的《F大調九重奏路》則完全可以獨稱皇冠。這位成長在貝多芬與舒伯特光環之下的德國作曲家極具想像力地為四件弦樂器和五件管樂器譜寫了一部足可匹敵交響曲的巨作,將管樂和弦樂的特性對比置於整部作品的核心位置,從首樂章長笛跟進重複小提琴清新怡人的旋律、到第三樂章寧靜而充滿冥想的主題建構,全部都是「交響思維」指引下動機推進的體現。值得一提的是諧謔曲的第二樂章反而不像貝多芬作品中那般衝突激烈和稜角鮮明,舒展從容的舞曲氣質從九位演奏家的指尖款款流淌,節奏上的細小延宕帶來的彈性、樂句間短暫的停留喚起的呼吸感,達到了令人驚嘆的自如程度。末樂章則轉入了徹頭徹尾的靈動愉悅,單音喋喋不休地重複使用不但像海頓或者莫扎特時代的寫作風格,甚至可以把它和義大利美聲歌劇中快速炫技的小品畫上等號,在密集的聲部輪轉中,筆者不禁想像僅僅是把弦樂四重奏和木管五重奏的聲部拆解開來,都會是兩部華麗流暢的傑作,而當它們如榫卯般結合起來,散發出的那樣的一種光芒可能會讓所有聽者疑惑——我們為何竟然會長時間的忽略這樣一位頂級的音樂大師呢?而這種感慨恰恰就是天津茱莉亞室內樂團的成功所在以及它令人肅然起敬的緣由。在茫茫樂海中去尋覓這樣的遺珠傑作,而且是以如此高的水準呈現,這種目光既是一種學術性的梳理和回望,同時也是藝術家們舞臺經驗和對於觀眾審美需求的契合把握。我相信這樣一支由海內外的傑出青年音樂教師組成的隊伍,無論在未來的舞臺表演中還是在教學實踐中,都會為中國乃至世界音樂的發展,注入非常值得期待的動力。

青年樂評人高建撰稿

相關焦點

  • 「視頻」線上音樂廳|德沃夏克作品
    《 A大調第二鋼琴五重奏,作品81號》本期《跟著天津茱莉亞聽音樂|線上音樂廳》,為大家呈現安東寧·德沃夏克的《A大調第二鋼琴五重奏,作品81號》。,作品81號Ⅰ.,作品81號Dvořák: Piano Quintet No. 2 in A Major, Op. 81德沃夏克是他那個年代最全能的作曲家之一。
  • 雲音樂廳『新春限定』,6段線上音樂奇旅即將開啟!
    有古典、流行、國風,還有原創親子音樂會, 線上展演期間,我們將送出「上海音樂廳2021音樂季」限定演出門票!雲音樂廳新春限定·音樂奇旅即將開啟 2月11日(除夕)中午12:00 一鍵開啟2020上海音樂廳線上新春特輯,用6段音樂奇旅告別凜冬,擁抱新春!無論你宅在哪裡,我們雲音樂廳見!
  • 市民開放日丨2021和長沙音樂廳的第一場約會
    辭舊迎新·鋼琴專場 開始招募啦2021年01月24日 周日 10:00領票方式:為便於全場實名制,本場活動將進行公益票價1元票價,線上線下同步開搶!1元票價,線上線下同步開搶!講演曲目:降A大調第十九鋼琴奏鳴曲 op.26/降E大調第二十六鋼琴奏鳴曲「告別」 op.81a/G大調第十六鋼琴奏鳴曲 op.31no.1/降E大調第十三鋼琴奏鳴曲 op.27 no.1
  • 第6號F大調鋼琴奏鳴曲 op.10.2——貝多芬
    第6號F大調鋼琴奏鳴曲 op.10.2 概況 Overview貝多芬第六號鋼琴奏鳴曲,F大調,OP.10.2
  • 古典入門 | 貝多芬 《F大調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該曲大約完成於1808年,是他少數的各樂章均有標題的作品之一,也是貝多芬九首交響樂作品中標題性最為明確的一部。此時的貝多芬雙耳已經完全失聰,這部作品正表現了他在這種情況下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是一部體現回憶的作品。這部作品1808年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指揮,在首演節目單上,他寫到:「鄉村生活的回憶,寫情多於寫景」。
  • 貝多芬《降E大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
    作品:降E大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    作者: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演奏: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Mutter)    伴奏:Lambert.Orkis
  • 愛樂留聲 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35號
    本期【愛樂留聲】為大家帶來的是杭州愛樂樂團2016-2017音樂季「伏爾加的迴響」音樂會中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35號。指揮:楊洋小提琴:曾宇謙1865年畢業後,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同時積極創作,第一批作品問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資助,1877年辭去教學工作專事創作。1878-1885年間曾多次去西歐各國及美國旅行、演出。1893年6月榮獲英國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揮《6號悲愴交響曲》首次演出後不久即去世[1]  。
  • 「視頻」線上音樂廳|保羅·勳菲爾德《三重奏》演奏現場
    本期《跟著天津茱莉亞聽音樂|線上音樂廳》,為大家呈現作曲家保羅·勳菲爾德於1990年創作的《三重奏——為單簧管、小提琴與鋼琴而作》,來自天津茱莉亞室內樂團2019年11月19日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的音樂會現場錄音。
  • 音樂基礎知識:升號大調 降號大調標記規則
    上一講我們學習了調和調號、譜號、譜表、拍號及調的主音位置標記等相關知識,對五線譜記譜法中譜表常用符號和標記有了初步認識,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有關五線譜記譜法中調的標記符號,為我們進一步學習音打好基礎。一、調的分類調也稱曲調。
  • 明晚,線上音樂會邀您共享視聽盛宴
    明晚,線上音樂會邀您共享視聽盛宴 2021-01-08 22: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鋼琴上的《第九交響曲》丨淺析貝多芬《降B大調第29號「槌子鍵琴」鋼琴奏鳴曲》(Op.106)第一樂章
    這部作品規模大。無論從外型還是內容上看,這首鋼琴奏鳴曲都是屬於古今絕無僅有的大型鋼琴作品。當時倫敦的鋼琴製造商勃洛多烏德(Broadwood)送給貝多芬一架出色的鋼琴,當時英國製造鋼琴性能上舉世聞名,貝多芬因這一架鋼琴而產生了這部巨大的奏鳴曲,鋼琴在當時德文稱「槌子鍵琴」,以有別於「撥弦鍵琴」,因此,這部作品又稱《槌子鍵琴奏鳴曲》。
  • ...中心線上課堂 | 音樂裡的春天之四十六 莫扎特C大調第1號鋼琴奏鳴
    音樂藝術中心線上課堂 | 音樂裡的春天之四十六 莫扎特C大調第1號鋼琴奏鳴 2020-07-11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開票,期待與你重逢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開票,期待與你重逢 上海交響樂團 2020-06-01 19:00 來源:「上海交響樂團」微信公眾號
  • 貝多芬《A大調第二鋼琴奏鳴曲》賞析
    A大調奏鳴曲作品第2號之二的性質與第一奏鳴曲大不相同,除第二樂章以外,整個奏鳴曲裡沒有戲劇性的因素。它在小屬調(e小調)上開始,在許多距離相當遠的離調以後,停在e小調減三和弦的六和弦上(升f-a-升d)。在這個停頓以後,響亮的副部結尾便(在E大調上)開始了。Ff,E大調三和弦分解八度的琶音上下馳騁,與sf的和弦(二分音符)交替出現。以後連接段落音階式進行的素材首先得到發展,接著在中間聲部安詳的八分音符連音的音階式進行背景上出現了流暢的二分音符進行。
  • 貝多芬第十一鋼琴奏鳴曲作品22​ 降B大調
    貝多芬在呈獻給他這首奏鳴曲之前,曾把作品9三首弦樂三重奏寫上「僅將最高之作獻給我的藝術最高的愛護者馮布朗伯爵」。此外,他還獻給該伯爵夫人作品10的三首鋼琴奏鳴曲。出版時貝多芬命名為《大奏鳴曲》。本曲共四個樂章。
  • 原創現代舞《九重奏》首演 九人律動瞬間 錯覺時間停止
    現代舞《九重奏》劇照。《九重奏》裡有不少高難度託舉動作,彩排場上,攝像師因為看得入迷而忘記點開攝像機上的錄影鍵。  《永不消逝的電波》主演王佳俊看完後說:「很多託舉動作讓人眼前一亮,不僅危險度很高,更讓人看到九個人的律動在一瞬間被整合了,讓人產生時間停止的錯覺。」而在舞團藝術總監謝欣看來,這是九個人譜寫的美妙樂章,九個人必須對彼此有強烈的信任感,才能共同搭建這60分鐘裡的每一秒。
  • 楊照專欄----聽見樂曲、看見光亮(莫扎特第十號C大調鋼琴奏鳴曲)
    聽見樂曲、看見光亮 楊照 \文莫扎特:第十號C大調鋼琴奏鳴曲,K. 330Mozart: PianoSonata No.10 in C major , K. 330這是一首對抗陰鬱的偉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