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敢赴身無悔,橫斷山外國為家」,這是時任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奎元同志的詩句,至今仍流傳在很多援藏和援疆幹部的口中,其中蘊含的對祖國和人民的赤誠之心,感人不已。今天,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西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紮根西部,奉獻西部,其科研報國的高尚精神同樣讓人動容。
在科研報國之外,這些高校和科研機構還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如蘭州大學迄今已為國家培養了20多萬名各類人才,這些畢業生普遍具有濃厚的西部情結,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堅守在西部地區,為當地的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社會管理默默奉獻著。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工作者是創造第一生產力的主力軍,應該得到充分的關心和支持。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較東部尚有差距,從需求上來說更加需要穩定人才隊伍,發揮科技人才的聰明才智,有針對性地解決水土流失、風沙、草場退化等自然環境問題,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起來。
人才的流動本無可厚非,科學家個人理應享有自主選擇工作單位的自由。但是,由於體制機制的問題和發達地區爭奪人才造成的人才流失,會對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這對當地來說不啻「抽血」。只有理順科研人才福利、退休待遇等方面的體制機制,促進科研項目和經費在區域間的公平合理分配,才能遏制西部地區人才流失的現象,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保留寶貴的人才資源。
「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這是晚清重臣左宗棠經略西北時寫的詩句,素愛柳樹的左宗棠在西北地區栽種了數千裡柳樹,為改善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發揮了很大作用,當地人譽之為「左公柳」。只有植樹蓄水改善環境,才能引來春風度關,這個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懂。在人才培養方面,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