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不分家,學《易經》也可選擇跟從歷史的腳步這條路登堂入室

2020-12-27 盛京愚公

【導語】本文基於以下兩個基點而存在,如果您不認同這兩點,建議立刻關閉頁面退出,不必繼續往下讀:

1.《易經》可歸類進哲學範疇;

2.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是對的。

針對《易經》,《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是這樣描述的: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學、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既然「易道廣大,無所不包」,而且「條條大路通羅馬」又是人盡皆知的道理,這就意味著我們已經有充分的理由判定:通往易學殿堂以至於登堂入室的路肯定不止一條兩條。

因而我們也有必要提前聲明,「跟從歷史的腳步」這條路不見得是最好走的或者最便捷的,更不能說是唯一的,「跳窗戶進入」或者「破門而入」沒準也是可行的,我們歡迎獨闢蹊徑者和我們分享或切磋獨門絕技,但無意捲入「門派」或者「流派」的高下之爭。我們認為只要到達「羅馬」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計較「哪條大路」更近一些……

不久前曾有這樣一則新聞,有個高考成績特別優秀的女生聽從自己的內心選擇了北京大學的考古專業,引來很多人為她惋惜,認為以如此高分的高考成績選擇這樣一個「沒有錢途」的冷門專業實在是有些讓他們難以理解。

所以說,對歷史不感興趣的人應該為數不少。而我們的觀點是,假如你想按照我們建議的方法搞懂《易經》,本文提及的這些歷史知識還是必須得咬著牙挺到底的,甚至需要拓寬一下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跨過這些知識直接領悟的辦法我們沒有。

有一說,在距今約6500年前,在文字(含最早最早的象形文字)尚未出現的遠古時期,伏羲氏「一畫開天」搞出來了八經卦。

既然文字尚未產生,用於口頭表達的語言自然也不可能有多麼豐富,在伏羲氏所處的時代,人類的思想或者思維活動肯定也是非常有限的……

三千多年後,在距今約3100年前的周文王所處的時代,周禮尚未產生,長幼尊卑婚喪嫁娶等禮節概念還處於萌芽階段的時候,周文王利用自己被商紂王囚禁在羑裡城的那七年時光,在八經卦的基礎上推演出了六十四卦……

主流歷史觀點認為周文王的主要成就為推演周易;壯大國力,為武王克商奠定基礎。

今年是孔子誕辰第2571周年,我們已知的對孔子的確切記載就是極其有限的,很多東西都來自於推測,沒有辦法印證,而對於早於孔子之前五六百年的周文王,我們所能掌握的確切資料就更是少得可憐。所以我們接下來的對於周文王時代的歷史表述只能是基於合理的推測和想像,或者說是一種合理的假說,我們無法提供佐證,信不信由你。

《封神演義》乃神話故事,而其中的姜子牙就是周文王的部下,我們不能按照神話故事的情節進行推理,但至少可以相信以下這些內容:

周文王曾領導一個國家,並發展壯大了該國的國力,在其去世十年後,他的兒子周武王就一舉推翻了商朝。

他被囚禁在羑裡城的那七年,是領袖落難的七年,在被囚禁之前周文王就已經是一個英明神武的領袖人物,或者說正是由於其治理國家的能力超群,才引得商王猜忌和忌憚進而將其囚禁。

我們想像一下:一個王朝的開創者被與世隔絕囚禁七年,在這七年間推演完善搞出六十四卦……

一個胸懷雄才大略的領袖人物即使被囚禁,也不可能喪失鬥志,若是推演六十四卦僅僅是為了排遣無聊消磨時間,那他離開羑裡城以後應該已經萬念俱灰成為一個廢人,既然後來的歷史證明他的鬥志依然昂揚,我們絕對有理由認為推演六十四卦是一個領袖在歸納總結自己的認知體系。「不當家才不知柴米貴」,而周文王在羑裡城推演六十四卦之前就已經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當家人了,一個優秀的治國理政的領袖當然具備統攬全局的能力。

我們粗略了解一下六十四卦所涉及到的內容就會發現,每一個卦的卦名和上下卦的卦德等項目之間的匹配都是天衣無縫的,任何一個卦的卦名都是不能加以改動的,其中每一爻的位置和應比等關係和卦名卦辭等匹配也都恰如其分……

七年囚禁,是磨難,也是磨練。正是在反反覆覆的推演過程中,才有足夠的時間精雕細琢,「多一分太多,少一分太少」,不多不少正好六十四卦,既可以說成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巧合,也可以說成是周文王人為的「文章天成,妙手偶得」之作,是智慧超群的領袖人物基於自己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基礎之上進行的高度概括和總結的結果。

為什麼區區六十四卦就已經做到了「易道廣大,無所不包」,那是因為在周文王的反覆推演之下,他發現用這麼多內容就已經足夠用了,足以概括強大國家推翻商朝所需要的一切的一切了。

周文王之前,誰也沒有規定八經卦到底該怎麼排列和組合,假如說六十四卦不能窮盡周文王心目中的對萬事萬物的認識規律,我想他一定會考慮每卦多加一爻或者將六十四卦和八經卦再疊加一次加以排列和組合……

六十四卦便「無所不包」當然好,若是退求其次,做到用1024卦將萬事萬物「無所不包」,是不是也是一件令全人類欣喜若狂的大好事?

我們再發揮一下我們的想像力:周文王是在自己的任上突然間被囚禁起來的,囚禁期間甚至被迫喝下商王將自己兒子殺掉而做成的肉羹,周文王的處境是多麼險惡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王者會怎樣應對?被囚禁的環境下,可能有足夠的書寫材料和書寫條件嗎?一個自己的生命隨時可能受到威脅而壯志未酬的人,肯定想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傳給自己的後人報仇雪恨,而誰又能保證迫害自己的人願意給自己留下足夠多的時間交待後事?唯一積極可行的選擇就是將內容濃縮再濃縮,精煉再精煉,於是就有了高度提純的六十四卦,就有了寥寥數語言簡意賅的卦辭……除非對手任何機會都不留給自己,否則只要有一丁點兒機會,周文王便能實現智慧的傳承。

好在事情並不像想像的那麼壞,周文王居然活著離開了羑裡城,在見到自己的團隊成員(自己的兒子周武王和周公)之後,為了防止萬一再起變故,周文王肯定會在第一時間將自己精心推演出來的六十四卦向自己的兩個兒子傾囊相授……

大敵當前,周文王也不可能再靜下心來搞理論完善,逃離虎口的周文王肯定會全力以赴儘早壯大國力實現反超,終於在歷經兩代人的苦苦努力之後,在周文王去世十年之後,周武王終於推翻了商朝……

與此同時,周文王的另一個沒有繼承王位的兒子周公一心一意為國分憂,工作實踐之餘,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將周文王的理論體系進一步發揚光大,六十四卦變得更加充實豐滿了……

後來到了孔子的時候,由於孔子五十歲之前的人生理想僅僅是當一個好老師,年輕時又急於建立功勳,忙於實踐和探索,忙著到處玩「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遊戲,於是《易經》一直沒能引起孔子太多的重視,可能他也和我們當今社會很多人一樣,認為《易經》對自己沒有多大用處,世界那麼大,問題那麼多,無緣無故去招惹這個「無所不包」的難題簡直就是無事生非……

過了五十歲以後,孔子肯定也感覺到了時間的緊迫,年輕時想像中的努力和探索也都嘗試過了,周遊列國也遊夠了,內心開始變從容,變得能靜下心來研究曾以為「不大實用」(純屬愚公個人主觀推測)的《易經》,哪曾想「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結合自己幾十年來「行萬裡路乃至閱人無數的閱歷」,突然發現原來《易經》如此奇妙,不由得發出感慨: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作為「萬世師表」的孔老師,誨人不倦乃本分。「韋編三絕」之後,《十翼》橫空出世,《易經》更加充實和豐滿了。

孔子之後又過了1600多年到了南宋年間,朱子來了!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行列,受儒教祭祀。乃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老師的時代,書寫條件再也不受竹簡之苦,「筆墨伺候」豈是往昔歲月可比?朱子那誨人不倦的精神與孔子相比,自然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既然孔子曾留下「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感慨,朱子肯定不會再允許自己有這樣的遺憾,讀《易經》自然會早早開始,歷時更長更久,感悟更深更遠,千辛萬苦之後,《周易本義》橫空出世,《易經》再次得以充實和豐滿。

縱觀這6500年歷史,對於一代又一代的創作者來說,書寫條件越來越好,創作時間和傳播環境越來越從容,經典的篇幅自然而然也變得越來越長……

易學也一步步被神化,變得越來越深奧,易學變得不再容易。

爬樹如果從樹根往上爬,自然有路可循;要是我們爬樹時,只能看到樹冠,找不到樹根,相信很多人只能「望樹興嘆」。

想想這些年來所有的我們可能得到的《易經》版本,哪一本不是上來就強調「易道廣大,無所不包」?哪個人不是在自己將《易經》拿到手上之前頭腦中就早已經存在著一個被過度神化了的神秘印象?哪一個版本不是盡全力試圖做到最全最新最高大?

按照做出最重大貢獻的那個創作者周文王的本意,易學本應是可以在須臾之間就能完成傳承的理論體系,現在被人為地搞得皓首窮易居然也無法透徹領悟。

想想看,與周文王有關的其他文物古蹟為什麼沒有留下,而單單留下了苦難的記憶「羑裡城」?

前人也是很有智慧的,跨越千年留下了羑裡城,難道只是巧合?

「羑裡城」就是破解《易經》奧秘的密碼!不是嗎?

最後,讓我們一起重溫古人的另一段話: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時不與法俱至。法雖今而至,猶若不可法。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但我不敢確信本文就是那一得。

但願以上這些文字能夠對學《易經》有所啟發,假如您有什麼建設性意見,敬請留言。

相關焦點

  • 《文史哲》英文版徵稿啟事
    》英文版主編王學典教授(左)與執行主編王心揚教授在會議中2014年起,《文史哲》編輯部開始與具有330多年悠久歷史的荷蘭博睿學術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合作,在海外發行《文史哲》英文版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即《中國人文研究》,簡稱JOCH)。
  • 長徵講易經
    長徵:歷史上經書很多,但多數都沒有被實證過。易經是唯一被實證過的經書:文王寫完,周武王實踐了。周武王遵照易經推翻商紂,改命成功。SD:現在改命太晚了嗎?長徵:不晚,今天大家還都沒按易經的要求改完呢,一會就講到。
  • 為什麼有錢人孩子學習文史哲的多,普通家的孩子學習理工科的多?
    這幾天在看白巖松寫的書。一直都很喜歡白巖松這個公眾人物,覺得他活得非常興趣,說話也很真實,寫的書既有思考又有趣味,一個做新聞的人,能夠活得這麼有趣有味有料,的確讓人佩服和羨慕。在書中,他提到自己的兒子,因為看金庸的小說,開始喜歡歷史,到最後學的也是歷史專業。
  • 《易經》:一個人的財富,不單純是勤勞,而是遵守這3條規律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四庫全書》評價《易經》不器,用途廣泛,包含了古代帝王之學,治政軍事,宇宙天文很多人談到易經,都會認為它是一種迷信與騙術。其實,如今看來,這其實是對易經最大的誤解。《易經》雖然只有不到20頁的篇幅。但這二十頁文字,卻能通過六十四個卦象無限延展,將萬物容納。而這裡面蘊藏的大智慧,可以讓人受益一生。
  • 藝考將至 文史哲備考怎少的了「北大天團」
    最直接的原因是報考人數水漲船高,還有一個更為內在的背景是,中傳初試文史哲沒有考試大綱,不依據高考標準,也不按照高考套路命題,所依據的是中傳組織資深專家編著的文史哲通識教材,其內容覆蓋範圍和難度均超過高考考查範圍,對文化課普遍薄弱、時間緊迫的藝考生來說尤為困難。中傳初試文史哲所用的大學通識讀本是國內首本藝考文史哲通識教材,編著者都是出身北大的文史哲研究大家。
  • 為什麼有錢人家孩子,學習文史哲多,普通人家孩子學習理工科多?
    對每一個走學習這條路的孩子來說,高考是人生重要的一個坎兒,走過了這道坎兒,很多學生才走上了成功之路。2、文史哲更加容易理工科的學習是比較困難的,相對來說文史哲專業更加容易一些,所以在學習上不肯太用功的有錢人家的孩子大都選擇了文史哲,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可能學習成績比較好一些,所以選擇理工科的學習。
  • 學習孔子常讀《易經》,有4點好處,窺探古人智慧永遠不晚
    這裡面影響較為的大的,《易經》一定排前列。易經地位高,名氣還大,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中國哲學思想的開始。在2000年前就被稱為了「群經之首」、「群經之始」。其後的文化現象或書籍都或多或少地收到了《周易》的影響,所以從《易經》裡就可以大體了解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
  • 《易經》:女人這一生的得與失,這64卦全講透了!
    路上文靜一直在放著《易經》聽,我還取笑她:怎麼還聽起這個了,是想學算命?文靜笑笑說:「這你就是小瞧它了,《易經》是國學的源頭,裡面的學問可大了,特別是在一些關鍵時刻,你總能參照著做出正確的選擇。」你可能聽說過我,因為我的一些身份:85後備受追捧的說書人,羅輯思維早期策劃人,讀書怪才……但回到10年前,我也只是一個迷茫的高三生,沒什麼興趣和特長,根本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正好那時《百家講壇》、《明朝那些事兒》比較火,我就想「不如學歷史吧,指不定有什麼機遇~」
  • 易經:人到五十,如果你還在奮鬥,餘生要給自己留這4條「後路」
    易經:人到五十,如果你還在奮鬥,餘生要給自己留這4條「後路」假如1個人只靠錢日常生活,他就一無是處。假如1個人只靠姓名活著,他就一無是處。錢用盡了,名氣就沒有了。唯一1個人的造就能夠一直留到這一全世界。人在五十歲,如同這些成熟甜蜜的車釐子一般漂亮。
  • 易經:不管在什麼處境下,牢記這6條規律,好運氣自然會來
    《周易》中有64卦,每個卦有6條爻組成,這其中,有一個通例:「初難知,上易知,二多譽,五多功,三多兇,四多懼」。這個通例,揭示了萬事萬物(包括人)的發展變化規律,一個人不管在什麼處境,只要記住6條規律,萬事可迎刃而解。
  • 賈玲:顏值不輸一眾女星,卻選擇「醜星」這條路,追夢之路多辛酸
    ,可她卻選擇了「醜星」這條不歸路路。她詼諧幽默的風格確實給我們帶來了無數歡樂,可是這幽默人生的背後呢?看看賈玲的成長足跡吧。,家人希望她能回家,然後找份安安穩穩的工作,女孩子,要的不就是安穩嗎,可賈玲執意要成為一名演員,哪怕是暫時還看不到希望,她也不想當縮頭烏龜,她拒絕了家人的安排。
  • 易經預測很難學?錯!邵雍曾留一方法,隨時可起卦,但應注意幾點
    易經預測很難?錯!邵雍曾留下一方法,隨時可起卦,但應注意幾點自古以來,偉大智慧的中華民族就有「預則立,不預則廢」的習慣理念和憂患意識。中國的傳統文化《易經》匯集歷代先賢聖人智慧和心血,經歷了上古先天八卦伏羲聖人、中古周文王聖人,以及下古聖人孔子的創造發明、演繹和注釋,終成為了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由於,《易經》在生物學、社會學、天文學等現代科學的貢獻,早已得到國內外科學界和文化界首肯。中國的《易經》在國內外的影響可謂廣 泛而深遠。
  • 易經:人到50,要想後半生過得舒服,要懂得給自己留這3條後路
    其實易經的原文並不多,但這短短的幾個字卻可以通過64卦無限延伸,包括宇宙萬物和星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循環規律。如果你從《易經》中分析,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很有趣。它不僅是世界的法則,也是生命的法則!易經:人到50,要想後半生過得舒服,要懂得給自己留這3條後路1、易經:注意身體,為自己和子女留後路《易經》中談到說,人到五十,我們開始老了,我們的身體機能開始下降。
  • 易經告訴你:人到50,如果你還在奔波,記得給自己留2條「後路」
    這種運氣,不是封建迷信,更不是玄學,而是通過選擇的智慧,永遠讓自己站在贏面大的一邊。這,就是《易經》真正的人生心法和智慧。《易經》:從古至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但凡是研究《周易》而卓有成就的人,都是經邦濟世的大人物。易經告訴你:人到50,如果你還在奔波,記得給自己留四條「後路」給身體留條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 《易經》中的9個神奇數字,數學家說,可用來跟外星人溝通
    《易經》中有9個神奇數字,金庸先生曾作為故事寫進《射鵰英雄傳》裡。郭靖和黃蓉被裘千仞追到黑龍潭,來到瑛姑的小屋的躲避。瑛姑出了一道難題:把1到9的數字,填到三行三列的表格中,要求每行、每列、及兩條對角線上的和都相等。這道題瑛姑琢磨十幾年沒解出來,卻被黃蓉一下就解出來了。這是數學上常見的3階平面幻方。
  • 曾仕強:易經中趨吉避兇的玄機
    這個世界上哪個人會不犯錯呢?你說你不犯錯,那肯定是騙人。善於補救,才會使損害降低到最小,這是一個人該負的責任。有時候夫妻吵架,丈夫學西方的方式說:「太太,我最愛你。」太太心裡想,你講過好幾百次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丈夫再學西方的方式道歉說:「太太,我對不起你。」太太心裡想,老這樣對不起就算了?有沒有別的表示?所以這種西式行為對中國人是沒有效果的。
  • 易經:想要自己掌握住命運,逆風翻盤,這2條「規定」不可犯
    一說起易經,好像很多夥伴們都會對易經有著比較深的誤解。覺得易經是封建迷信之類的,其實要想看待一件事物是否正確,我們則需要摘掉有色眼鏡去認真看待,才能真正的了解它。古代帝王之學《易經》,2000年前誕生於監獄,一說起易經,最先想到的就是伏羲八卦,易經的神奇之處就在於能通過卦象來預知未來,知曉天地間的規律。
  • 而是謹記這3條天規,《易經》早就透露給世人了
    各種病不了解病根變化如何了解醫治之法?簡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其實《易經》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其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知識,不僅可以用來佔卜,而且也揭示了宇宙中的很多奧秘,讀來讓人頓覺奧妙無窮。
  • 易經:「大器晚成,必有徵兆」,身上有這3個特徵的人,不可小覷
    遇到挫折只會選擇退縮的人,註定與成功無緣,還有可能會成為別人口中的笑柄。要想變得有出息,就必須認清自己,按照實際情況給自己定位。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不要想著放棄,而是要憑藉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和解決,只有那些面對失敗卻不放棄的人,才有可能會成功。易經告訴你:成功沒有捷徑,需要每個人腳踏實地的讓自己更加優秀,讓優秀足以支撐起這份成功。
  • 人在做,天在看,《易經》中不可逆改的6條天規,越早知道越受益
    人在做,天在看,《易經》中不可逆改的6條天規,越早知道越受益反覆無常的人往往眾叛而親離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改變追隨對象或合作夥伴的機會大大增加。然而,中國人非常重視「忠誠」。那些跳槽者常常被視為「叛徒」,那些腳踏兩隻船的人也被視為反覆無常的人。忠誠並不意味著保守。我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