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點,多數患者已經睡下,張瑩(化名)伸出頭向四周張望一圈後,悄悄開始她的「工作」。
四下一片寂靜,張瑩披上大衣,蓋緊被子,背對走廊,掏出吸奶器,開始吸奶。今年29歲的她是一位哺乳期媽媽,女兒剛滿五個月,她想在治癒後繼續母乳餵養,所以每天堅持吸奶,保持乳汁的分泌。
這一動作被前來查房的護士詹芳芳和羅瓊清注意到了。方艙醫院內部是大通鋪,男女患者沒有明顯的分區,給哺乳期母親們帶來尷尬。
很快,她們有了決定。次日凌晨,張瑩在睡夢中聽到聲響,她睜眼看到,兩位護士正將一塊移動廣告牌立在床尾,為她製作吸奶的遮擋。為了給張瑩補充營養,詹芳芳還把愛心人士送來的奶粉轉贈給她。
2月28日,在方艙治療半個月後,張瑩的核酸檢測已連續兩次轉陰。回家在即,她又有了新的煩惱:治癒後病毒是否會影響哺乳?
年輕寶媽的鎧甲與軟肋
張瑩是一位年輕的武漢寶媽,去年9月,她誕下一個女寶寶,取名「小柚子」。疫情降臨時,女兒還未滿半歲。
丈夫長期在內蒙古服役,張瑩帶著寶寶同在父母一起生活。她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回憶,自己在家哺乳極少出門,可能是父母外出買菜時被感染上的。
2月1日,張瑩午睡後察覺到身體不適,發起低燒,當時武漢疫情嚴峻,她不敢隨意出門,開始在家隔離,同時向身在孝感的公婆求援,希望他們能來武漢幫忙照顧。
2月6日,張瑩和母親一起前往醫院接受核酸檢測,結果母親為陽性,張瑩則為陰性。因醫院床位有限,母親確診後也只能繼續居家隔離。不想耽誤治療,張瑩每天呼出上百個電話,聯繫醫院和社區,並在網上發帖求助。
張瑩說,那時,社區以核酸陰性陽性為隔離標準,雖然她的CT報告顯示肺部有感染症狀,但核酸呈陰性,無法獲得安排。
不久後,照顧一家人的父親也開始出現感染症狀。因湖北多地「封城」,公婆被困在孝感難以趕來,張瑩又忙著聯繫兩邊的社區,說明情況,開具通行證明。
2月11日,父親的核酸結果也出來了:陽性。而張瑩的再次檢測則因為核酸標本獲取不合格,需要重新來過。
兩日後,父親被收治進武漢江岸方艙醫院,張瑩也在這一天正式確診,2月14日被轉入江岸方艙醫院接受治療。
其間,五個月大的寶寶最讓她放心不下。張瑩說,家人全部確診後,在公婆趕到武漢前,她把孩子暫時交給舅媽照顧,每天監測寶寶的身體狀態,生怕她也被感染。
家庭是她的「軟肋」,也是她的「鎧甲」。
回憶起求醫的歷程,張瑩把那段日子稱為她人生最艱難、最崩潰的時期,「我和父母的房子是挨著的,把他們一個個送去隔離後,我一個人在客廳坐著,看著空蕩蕩的房子,內心特別恐懼,一瞬間理解了患有抑鬱症的人為什麼會想不開,但我是家裡的頂梁柱,不能倒下。
「醫護人員的關心是我的『特效藥』」
因女兒才五個月大,張瑩想在治癒後繼續母乳餵養,住院前,她特地帶上了吸奶器,堅持每天兩到三次定時吸奶,以維持乳汁分泌。
因為方艙醫院內部是大通鋪,男女病人沒有明顯的區隔,張瑩每次吸奶前會用被子和衣服做簡單遮擋,「我旁邊第三個床位是一個男士,他才來沒多久。」
幫助張瑩的江西醫療隊護士們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供圖
澎湃新聞了解到,江岸方艙醫院由來自河北、江西和天津的醫療隊支援接管,負責張瑩所在區域的是江西醫療隊的護士詹芳芳和羅瓊清。
她們在一次查房時注意到了張瑩的「小動作」,二人找到一塊布,想在她的床位周圍做遮擋,但由於條件有限,床位四周沒有帘子固定的地方,無奈放棄。之後,她們又在方艙三樓翻出了一塊寫有「禁止吸菸」的移動廣告牌,拿來立在張瑩的床尾。
詹芳芳與羅瓊清為張瑩尋到的擋板
2月21日清晨,張瑩起床後發現,她的床邊多了一個塑膠袋,起初以為是別人的東西放錯位置了,直到她看到袋子裡的小紙條。原來,這份「禮物」是幫她找廣告牌的護士詹芳芳送的,裡面裝著愛心人士送給醫護人員的補充營養的奶粉,她轉贈給張瑩。
詹芳芳送給張瑩的奶粉、溼巾、護手霜
詹芳芳寫給張瑩的紙條
捧著禮物,張瑩非常感動,但因錯過護士交班的時間,沒來得及當面致謝。沒想到兩天後,羅瓊清又為她送來了一疊口罩。羅瓊清本身也是一位寶媽,二胎寶寶才8個月大,這次,她主動請纓來武漢支援。羅瓊清說,這些口罩是她的愛人從老家專門為她寄來的。
羅瓊清護士贈與張瑩的口罩
羅瓊清給張瑩寫的小紙條
張瑩告訴澎湃新聞,送給她「愛心禮物」的兩位護士平時對患者非常關心,經常會詢問大家缺什麼物品,在能力範圍內給予幫助。
剛住院時,張瑩也曾感到壓抑,丈夫不在身邊,父母雙雙感染,孩子在家情況不明。那幾天,她在方艙裡不停地向外打電話,「直到兩位護士的出現,我感覺心安了很多」。
躺在病床上,張瑩看著醫護人員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帶著護目鏡,四處忙忙碌碌,東奔西顧。時間一久,護目鏡裡充滿水汽,遮住眼睛看不清路,每次要給病人登記信息時,護士們都會把紙拿得特別近,然後用力甩頭,讓護目鏡上的水汽滑落下來。
張瑩偶爾也會聽到有年輕的護士「吐槽」,說「渴死了,回到酒店要喝兩大瓶水」。尤其記憶深刻的是2月15日的雪夜。當晚凌晨三點多,起夜的她走過大廳,看到三名小護士湊在一起蓋著一張小被子取暖。
張瑩說,她感謝來自外地的醫護人員,在她心情不好時送來安慰,她們還在閒暇時,帶著張瑩做操、唱歌、跳舞,給她打氣加油,「雖然目前為止新冠肺炎還沒有特效藥,但在她心裡,醫護人員就是她的『特效藥』」。
新的煩惱:治癒後,病毒會影響哺乳嗎?
在方艙治療半個月後,張瑩的身體逐漸恢復。她告訴澎湃新聞,目前她已經做了兩次核酸檢測,結果都為陰性,一次CT複查顯示肺部情況好轉。
但她又有了新的煩惱:治癒後,病毒會影響我繼續哺乳嗎?
張瑩告訴澎湃新聞,自從家人全部確診後,她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孩子那麼小,我還是想著給孩子繼續哺乳」,但是目前對於哺乳期母親感染新冠肺炎治癒後能否繼續哺乳尚無定論。
「治癒回家隔離多久後可以接觸寶寶?是否可以繼續母乳餵養?住院期間,吃了大量中西藥物以及頻繁拍攝CT,是否會影響母乳質量?藥物及病毒多久可以代謝完?體內病毒會不會還有傳染性?母乳中是否會有殘留的病毒,還是會產生抗體?」對這一系列的問題,張瑩期待著專業人士的意見,告訴像她一樣的哺乳期母親應該怎麼做。
在方艙裡,張瑩也跟醫生交流過,但得到的回答不盡相同。
澎湃新聞了解到,中國疾控中心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0-6歲兒童預防臨時指南》中曾建議,若兒童的家長或其他照護者出現發熱、乾咳、咽痛、胸悶、呼吸困難、乏力、噁心嘔吐、腹瀉、結膜炎、肌肉酸痛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狀,在家中也應佩戴口罩,並適當居家隔離。若家長被診斷為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兒童需居家隔離醫學觀察,醫學觀察期限為自最後一次與病例發生無有效防護的接觸後14天。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在2月4日發布的《症狀輕微的疑似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者的家庭護理和接觸者管理臨時指南》中也寫道,考慮到母乳餵養的諸多好處並且母乳在其它呼吸道病毒傳播中的作用微不足道,母親可以繼續進行母乳餵養。不過,母親在靠近嬰兒時應佩戴醫用口罩,並且在與嬰兒密切接觸前應仔細採取手部清潔衛生措施。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國際泌乳顧問王靖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了解存在局限,最新的研究顯示,在6例感染新冠肺炎的產婦乳汁中未檢出新型冠狀病毒,即便如此,母乳傳播呼吸道疾病的可能非常小,也不足以支持一個肯定的答案,因此仍建議寶馬們在治療期間暫停母乳餵養。
王靖建議,哺乳期媽媽們在積極配合治療之餘,可以和病友一起鍛鍊身體,科學制定擠奶計劃,「只要能維持泌乳,乳房會源源不斷地產生乳汁。」王靖說,母親出院後,可以和寶寶一起居家隔離,但在親密接觸前,媽媽們要注意認真洗手,帶上醫用口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