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其實很有意思,但不少人覺得甚是無聊,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國人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值得研究嗎?
還是值得研究的,2004年蒙古烏蘭巴託大學教授額日德雷根在訪問日本時接受日本NHK電視臺採訪時針對當年亞洲杯足球賽上中國球迷的抗議日本活動說到:「中國人把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偉大英雄,徵服過他們的成吉思汗當作他們的祖先和英雄,把我們對他們的殖民歷史當作他們最強大的歷史,這樣一群擁有白痴一樣邏輯的民族,又有什麼資格去抗議你們國家民族的歷史觀呢?」
關於這個新聞,有人說是不存在的,但也有人說,確實有這樣的一個新聞,不管它的真假,至少反映了一個思想,對於成吉思汗是否是中國人,是存在爭議的,有中國人認為他是中國人,也有蒙古國人並不這麼認為。我在網絡上曾經發起過提問,結果收到了截然不同的六種說法。
下面來好好分析下。
首先,這個問題並不嚴謹,因為「中國」這名字雖然出現得很早,就像「文化」這個詞語一樣,但是用來代指「culture」卻是近代的事情。同樣,「中國」這個名稱最早源自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漢地九州為中心,後來擴大範圍,廣義上可以指代整個國家。「中國」同樣可以稱之為「中華」,這裡的「華」就是「華山」,也就是說,指代的就是關中一帶的土地。
也就是說,古代的「中國」或者說「中華」指代的就是中原,或者就是今天河南和關中一帶,唐太宗李世民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並不代表他就是大漢族主義者,認為夷狄不是中國人,而是用了「中華」的狹義意義,夷狄雖然不是中原漢地的百姓,卻也是他的子民,顯示他的包容心態和平等的民族觀。
因此,如果題目中的「中國」指的是近代的中國實體,那麼成吉思汗自然不知道身後事,無從說起。如果題目中的「中國」指的是「中華」,那麼不管是狹義還是廣義,指代的都是整個中國,包括當時的歷史朝代以及歷史文化。
因此,我覺得用「中華」比用「中國」更好。中國更傾向於今天的政治實體,「中華」更傾向於文化上的大中國。
這裡為了說明清楚,可以把問題細化為兩個:成吉思汗是否可以算中華歷史人物?成吉思汗自己內心認同自己是中華人嗎?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有人說,蒙古國的獨立讓這件事情變得複雜,尤其是元朝的法理,但其實在清末民國的名人眼裡,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國人,已經有了爭議。魯迅文章《隨便翻翻》寫道:
幼小時候,我知道中國在盤古氏開闢天地之後,有三皇五帝,…… 宋朝,元朝,明朝,「我大清」。到二十歲,又聽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徵服歐洲,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到二十五歲,才知道所謂這「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其實是蒙古人徵服了中國,我們做了奴才。直到今年八月裡,因為要查一點故事,翻了三部蒙古史,這才明白蒙古人的徵服「斡羅思」,侵入匈、奧,還在徵服全中國之前,那時的成吉思還不是我們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資格比我們老,應該他們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徵服中國,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 的。
也就是說,魯迅就曾經批判過,不少中國人沉湎於過去的榮光,祖上曾經闊過,成吉思汗打到過歐洲來作為炫耀的資本。事實上,魯迅民族主義較強,他的文章很多都是偏頗的,這篇文章影響較大,也影響了不少中國人,很多人覺得這樣一來,成吉思汗確實不是我們的。
但是同樣在民國時期的毛澤東在詩詞中也說過「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如此看來,他認為成吉思汗是中國人。
問題來了,成吉思汗的時代,沒那麼多民族國家,今天卻有蒙古國、哈薩克斯坦等國,這些國家都把成吉思汗當成本國的英雄,尤其是蒙古國,那麼,成吉思汗應該怎麼算呢?
我們來看看,要弄清楚成吉思汗的歸屬,首先要回到當年的朝代,成吉思汗是蒙古部落的領袖,而當時的蒙古部落是屬於金國管轄的,儘管成吉思汗地處偏僻,屬於邊疆了,但是成吉思汗是金國人,這是毫無疑問的。
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國家,金國皇帝當初已經十分漢化,同時,金國佔據了中原,比起遼國,似乎更有理由,自認為自己是中華。
金國皇帝完顏亮,不僅漢化程度極高,甚至還會寫詩詞,比如這一首:
萬裡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再比如這首《念奴嬌·詠雪》:
天丁震怒,掀翻銀海,散亂珠箔。六出奇花飛滾滾,平填了,山中丘壑。皓虎顛狂,素鱗猖獗,掣斷珍珠索。玉龍酣戰,鱗甲滿天飄落。誰念萬裡關山,徵夫僵立,縞帶古旗角。色映戈矛,光搖劍戟。殺氣橫戎幕。縭虎豪雄,偏裨真勇。非與談兵略,須拼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毛主席就很喜歡他的詩詞,甚至在《念奴嬌·崑崙》中還有對其作品的化用: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還有一個故事,也能說明金國的漢化程度,金章宗曾在都城東城牆上修建一座「梳妝樓」,供李元妃梳洗之用。一次,元妃李師兒陪章宗在妝檯靜坐賞月,章宗信口詠出「二人土上坐」之句,這一句是雙關,同時,「坐」字,確實是「土」上面兩個「人」。
李師兒應聲答道「一月日邊明」,堪稱一副絕對,一時傳為佳話。確實,「明」也是「月」在「日」的旁邊。這一副對聯還被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引用過。
也就是說,金國皇帝已經非常漢化了,而且以中原天子自居。
雖然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國家,在感情上,人們寧願把南宋當為正統,但就算是南北朝也不能否定金國屬於中國的事實,不然金國都城,今天的北京,難道不屬於中國?
那麼,金國是中國,出生在金國遙遠邊疆的鐵木真,不也是中國人嗎?不能因為人家出生地在邊疆,就否定他的出生國籍吧。就如同現在火起來的丁真,他在邊疆,就不是中國人了?
所以說,不管成吉思汗日後遠徵到了哪裡,不管他徵服了多少個國家,他出生在金國,就是金國人,金國是中華,他當然是中華人。
這是從地理上來說的,下面來看看歷史的法理。
首先,毫無疑問的是,元朝和清朝自然是中國的朝代,不承認其為中國朝代的是故意割裂中國歷史,是別有用心的。元朝是中國朝代,推行漢化、建立國號、定都大都的元世祖忽必烈自然是中國人,讓元朝真正成為了一個中國式的朝代。《元史》也贊道: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信用儒術,用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制者,規模宏遠矣。那麼,忽必烈追封的元太祖成吉思汗,自然也是中國人。
元朝是中國朝代,還來源於明朝對元朝正統的認可。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最終北伐基本上統一了中原,雖然還有廣大的漠北和西域沒有管轄到,但是基本上明朝算得上是大一統的朝代,那麼究竟朱元璋的元朝觀是如何的呢?
受元朝激烈的民族矛盾的影響,朱元璋思想上具有鮮明的華夷觀念,北伐的時候,他的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後來還被清末的革命黨人運用了,可以說,朱元璋不喜歡元朝,這是真的。
但是朱元璋是成熟的政治家,不喜歡歸不喜歡,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口號下面,他還是認真積蓄力量的,甚至跟元朝議和,為了一心一意對付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勢力,正是因為這樣,避免了兩線作戰,最終成為古代唯一由南向北北伐成功的帝王。
然而,朱元璋再不喜歡元朝,在稱帝之後,還是承認了元朝,因為對於朱元璋而言,只有承認元得天下是正統,才能證明朱元璋取代元朝也是「天命」,同樣是正統。
也就是說,元朝是中國的朝代,更是正統,這來源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認證。
而且,元朝畢竟版圖廣闊,承認元朝為正統,也是為了繼承元朝故土,也就是說,元朝佔領的地區,明朝都要去佔領,就是因為這點,明朝去佔領了雲南,雲南也因此歸屬中國,一直到現在。當然了,元朝不等於蒙古四大汗國,對於其他汗國的地區,就沒必要去繼承和佔領了。
所以,雖然元朝沒有徹底滅亡,還有北元,和明朝等於南北朝對峙的雙方,但是一直到嘉靖時期,明朝皇帝都是祭祀元朝皇帝的,後來韃靼多次寇邊,嘉靖一怒之下就停止了祭祀元朝皇帝,但是沒過多久,張居正就用超凡的智慧處理了俺答汗孫子逃亡明朝的事件,俺答汗歸順,建築了呼和浩特,這也就是內蒙古的由來。
也就是說,不管今天的蒙古國是否存在,歷史上的元朝是真實存在的中國歷史,那么元太祖成吉思汗也是真實存在的中國歷史人物。
從地理和歷史兩個角度來說,成吉思汗都是中國人,這是毫無疑問的。
那麼,第二個問題,成吉思汗內心認同自己是中華人嗎?這個頗為重要,總不能我們自說自話,到頭來,成吉思汗自己沒這意識,不尷尬嗎?成吉思汗自己是怎麼想的呢?
這一點,看看成吉思汗自己怎麼說,在《元史·耶律楚材傳》中,成吉思汗對耶律楚材說:
帝笑謂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國用充足,南國之臣,復有如卿者乎?」
史書這裡,成吉思汗說,自己離不開耶律楚材,他真的很有才能,那些南國的臣子,沒有比得上他的。
這裡透露出的關鍵一點就是成吉思汗認為南宋,甚至金國都是「南國」,那麼與之相對的「大蒙古國」就是「北國」,無論南國還是北國,都是中華的部分,這才叫做南北朝。也就是說,成吉思汗並不認為南宋是「外國」,而是「南國」,顯示他認同自己是中華人,只不過他是「北國人」,並不是「南國」人,但都是中華人。
所以有人說謬論,說大蒙古國也徵服過俄羅斯,成吉思汗怎麼不是俄羅斯人呢?問題是成吉思汗自己這樣認為嗎?且不說當時還沒有俄羅斯,成吉思汗認為俄羅斯是北國,自己是南國嗎?他沒這樣認為吧。
另外一點,成吉思汗地處邊疆地區,肯定和中原核心地帶相距甚遠,但是他還是承認金國合法性的,甚至在蒙古國建立之後,成吉思汗依然覺得金國是天朝,蒙古國只是屬國,每年向金進貢。
《元史》記載, 帝問金使曰:「新君為誰?」金使曰:「衛王也。」帝遽南面唾曰:「我謂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為之耶?何以拜為!」即乘馬北去。金使還言,允濟益怒,欲俟帝再入貢,就進場害之。帝知之,遂與金絕,益嚴兵為備。
意思說的是,有一年金章宗派衛王完顏永濟來受貢,成吉思汗故意輕慢相待。完顏永濟很氣憤,回去後就要請兵討伐,恰遇金章宗去世,完顏永濟即位。詔書發到蒙古,要成吉思汗拜受。成吉思汗聽金朝的使者說新皇帝是完顏永濟,便朝南吐了一口唾沫,說:「我以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的,像完顏永濟這種庸懦的人也配做皇帝!我為什麼要拜他!」說完,就自顧自騎上馬向北飛馳而去。
從此之後,成吉思汗就不把金朝放在眼裡了,開始大軍伐金,但是不管怎麼樣,成吉思汗認同金國是中原,也接受金朝的統治地位,他自己沒有理由覺得自己是外國人。
但是,《元史》寫的太簡略,且不好,缺失記載。因為明朝修史的人不懂蒙古語,甚至有同一個人,因為譯名不同寫了兩個傳記的(比如石抹也先和石抹阿辛其實是同一個人)。《元史·太祖本紀》最後也說,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滅國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勳偉跡甚眾,惜乎當時史官不備,或多失於紀載雲。
有人說,成吉思汗似乎並不重視中華文化,事實上,成吉思汗精通軍事,對於治國理政確實並不在行,但這並不代表他就是輕視文化的武夫,他重用的耶律楚材替元朝政治制度打下了基礎。耶律楚材是一代才子,精通文史,《元史》記載: 近臣別迭等言:「漢人無補於國,可悉空其人以為牧地。」楚材曰:「陛下將南伐,軍需宜有所資,誠均定中原地稅、商稅、鹽、酒、鐵冶、山澤之利,歲可得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粟四十餘萬石,足以供給,何謂無補哉?」帝曰:「卿試為朕行之。」這一段較為出名,有人提議漢人無用,耶律楚材就說,要想治理天下,必須要用漢人,後來耶律楚材積極推行文治,恢復科舉,勸課農桑,提拔重用儒臣,元朝的文治就從耶律楚材開始。
不過,諷刺的是,耶律楚材並不是一個漢人,而是一個契丹人,只不過被漢化了,在元朝還沒有建立,「大蒙古國」並不重視漢化的關鍵初期,幸而有耶律楚材維護漢化,問題是這一切居然靠一個契丹人,這更加說明了,中華不代表只有漢人,而代表了自認為中華的一切。當時不僅僅宋是中華,遼也是中華,這是毫無疑問的。
這兩個問題解決了,還有一個附加問題,今天蒙古國是真實存在的,這是客觀事實,成吉思汗也是蒙古國人啊,如何化解這種尷尬?
我覺得這很正常,今天內蒙古也是中國的自治區,成吉思汗屬於中蒙兩國共有,這沒有問題,就好比網絡爭議的高句麗國問題,高句麗起源於吉林扶餘,後來定都朝鮮平壤,這屬於中朝共有歷史,也沒有問題。有人肯定說了,不對啊,那中國也有俄羅斯族,是否彼得大帝也是中國歷史人物?問題是俄羅斯族只有少量居住在新疆和黑龍江,並不能代表這兩個省的文化,而蒙古族卻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主要民族,可以代表整個地區的。
這裡還要說幾句,有人說了,如果當初日本人戰勝了中國,統治幾十年幾百年,是不是日本人也成了中國人?
這是對於元朝和清朝是否是中國人的主要爭議。但這個觀點其實並不對。首先,鐵木真出生在金國,努爾哈赤出生在明朝,鐵木真做過金國的官,努爾哈赤做過明朝的官,金國和明朝屬於中華,他們自然是中華人。但是日本天皇並不是中華民國的官員,這是本質區別。其次,鐵木真自認為南宋是南國,大蒙古國是北國。努爾哈赤也自認為是明朝人。日本天皇從來沒覺得自己是民國人。再者,元朝和清朝的建立者忽必烈和皇太極都建立帝號、建立年號,且以中華文明自居。日本天皇卻是要消滅中國文化和中國漢字,使用日本文字,那是殖民化。就算覺得前面牽強,但是近代文明之後形成了民族國家,這個時候的日本和中國毫無疑問是現代性質的民族國家,日本侵華就是國家之爭,現代意義上來也和元清不同,所以元清是中國,但日本人就算成功了也不是。
因此,成吉思汗當然是中國人,更何況成吉思汗陵還在內蒙古,這毫無疑問,不然,中國的700萬蒙古族也不會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