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蘋果旗下的各大作業系統同時迎來更新,包括iOS 14.3、iPadOS 14.3、macOS Big Sur 11.1,以及watchOS 7.2正式版也已開始推送。除了常規的Bug修復之外,其中在watchOS 7.2上蘋果方面則帶來了有氧適能(Cardio Fintness)通知功能,可以幫助用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機能情況。
有氧適能又被稱為心肺適應能力,是指人體攝取、運輸,和利用氧的能力,同時也是直接反映心肺功能的金標準。在得到watchOS 7.2的加持後,Apple Watch會使用光學心率傳感器與加速感應器等多個傳感器,來估算最大攝氧量(VO2max)這一關乎有氧適能的指標。由於有氧適能水平是可以隨著用戶有氧鍛鍊的增多而逐漸提升,所以也被外界認為,蘋果方面或正是希望通過這一數據來提示用戶該鍛鍊了。
根據官方公布的信息顯示,只需Apple Watch 3或更新的Apple Watch系列產品,都可以通過此次系統升級得到有氧適能通知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最大攝氧量這一指標傳統都是使用通過跑臺直接測試的方式,並且跑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傾斜度會越來越高,直到測試者跑不動為止。顯而易見,這種測試方法的體驗並稱不上美妙,因此相比之下通過佩戴Apple Watch就能實現差不多的功能,對於用戶來說無疑也更加友好。
事實上,從早期Apple Watch 4的ECG(心電圖)功能,使用檢測心臟跳動的電脈衝規律性來檢測房顫,讓不少用戶不需要去醫院貼著電極片就能檢測心臟情況,到Apple Watch 6上使用反射光來測量血氧飽和度,不再需要購買專用的血氧夾子,再到今天的有氧適能通知功能,蘋果也再一次將此前只有通過專業設備採集數據的方式便捷化。而這些無疑也正是逐步落地其一直以來所希望達成的願景,健康監測日常化。
用蘋果健康副總裁Sumbul Desai博士的話來說,「我認為健康問題面臨的挑戰之一,是人們根本不會一直去想著自己是不是健康。但是戴著手錶就好很多,因為監測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裡」。沒錯,無論是有氧適能、ECG,還是血氧飽和度,都只是蘋果針對這一領域不斷投入的縮影。
從一個單純看起來很cooool的智能可穿戴設備,轉變為用戶的隨身健康助力,這顯然可以說是Apple Watch得以華麗轉身的關鍵所在。甚至在2019年,Apple Watch的出貨量就已歷史性的超越了整個瑞士鐘錶業,而這一成績的背後,無疑是Apple Watch另闢蹊徑,從時尚單品切入了數字健康領域。在外界看來,如果單純比拼裝飾價值,Apple Watch與有著數百年積累的傳統鐘錶並沒有太多的可比性,但Apple Watch可以用來監測用戶身體數據的功能,卻也正是傳統手錶很難做到的。
如今通過Apple Watch本身所搭載的大量各類傳感器,也使得用戶擁有了例如心率監測、心率變異度分析、跌倒檢測、緊急呼救、經期追蹤,以及噪聲檢測等功能,再基於與眾多第三方APP與硬體的合作,包括血糖值、體重、心率、聽力健康、睡眠情況、卡路裡等信息也能進行呈現。也使得如今有了Apple Watch,用戶就能夠擁有隨時掌握身體健康相關數據的能力。
更為重要的是,得益於蘋果自研的S系列晶片與watchOS作業系統,Apple Watch在體驗上相比於Android陣營的類似產品也有著更為出色的表現。以Apple Watch 6為例,蘋果所使用的S6 SiP是基於A13 Bionic衍生而來的雙核方案,其低功耗的特性也讓Apple Watch 6上大量的監測功能都可以被動開啟,並實現完全不幹擾用戶日常使用的「無感監測」。
儘管在許多人看來,蘋果對於科技領域最大貢獻的代表無疑是iPhone,畢竟這款產品的誕生徹底重塑了幾乎整個移動生態。但是在蘋果CEO庫克看來,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堅信,如果我們放眼未來,回顧過去,思考蘋果最大的貢獻是什麼?我認為會是在身心健康領域。」
讓用戶在發消息、打電話、玩遊戲、看視頻、聽音樂之餘,更多關注自己身體健康如今也成為了Apple Watch存在的原因。而在在蘋果此前相關產品的發布會上,官方也曾多次驕傲地宣稱Apple Watch的心率監測以及ECG等功能,發現了用戶的健康問題,並拯救了生命。
以Apple Watch為代表的產品,也讓蘋果得以成為一個健康生活方式的代名詞。作為普通用戶使用Apple Watch就能讓你對於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了一個基礎的了解,而如果是一位健身愛好者,那麼搭配蘋果剛剛推出的Fitness+服務,則能夠使日常鍛鍊更加科學和多元化。
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高精度傳感器已經能夠準確捕捉到人體的部分體徵,在輔以算法將數據進行校準、處理和分析,最終就能夠得到一個更加科學的結果。雖然這一模式在蘋果涉足之前,就已經廣泛存在於其他智能可穿戴設備上,但其更為突破性的創新,則是能夠通過HealthKit、ResearchKit,以及CareKit平臺,能夠將來自不同來源的高度碎片化數據整合起來,使得醫院裡的醫生、大學裡的醫學教授、國際醫學中心的科研團隊都能充分參與進來,讓消費者可以通過簡單的硬體設備,隨時了解到自己的健康狀況,而不是只能通過體檢得到。
再加上蘋果方面一直在努力推進的Health Records功能,這是一種基於HealthKit所實現的FHIR(快速醫療互操作性資源),用戶已經可以在iPhone上看到包括過敏、疫苗接種,以及藥物使用等個人病歷信息,只要是跟蘋果合作的醫療機構,用戶就可以將該機構所提供的病歷上傳。而這一點也使得蘋果旗下的設備將有望成為用戶進入醫療體系前的一個前置環節,實現「醫療記錄能像iTunes集中管理音樂一樣,也被一個數字中心管理」的願景。
當然,出色的硬體性能以及為開發者所提供平臺,還並不是蘋果在數字健康領域獨樹一幟的關鍵,其能夠獲得賓州大學醫療系統、Cedars-Sinai、約翰·霍普金斯衛生系統、Geisinger健康系統在內多家美國醫療集團的認可,靠的無疑是其通過實際行動,打出了「隱私第一」的金字招牌。根據The Verge此前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蘋果如今已經是全球第四大值得信賴的品牌。
原因無它,畢竟無論是在哪一個國家中,個人醫療信息都是極其敏感的信息。以美國為例,各大醫療系統的數據為何會成為孤島,除了利益方面的考量之外,醫療數據的洩露對於醫療機構來說都會成為重大醜聞,如果沒有足夠優秀的隱私保護能力,醫療系統顯然也不會將數據接口進行針對性的開放。
而以隱私標籤為代表的一系列保護措施,都是蘋果始終將用戶放在首位的宗旨。相比於可能被用於廣告追蹤的訪問記錄和地理位置等,更為敏感的健康數據也有著更高的防護標準。據悉蘋果為了對健康數據進行加密,用戶需要輸入密碼或進行生物識別後才能訪問,並且如果用戶不使用雙因素認證,這類數據就不能與iCloud同步,而採用端到端加密的iCloud本身也足夠安全,這無疑也成為了讓相關機構相信蘋果能保存好病人EMR(電子病歷)的原因之一。
因此儘管硬體性能與功能或許還能夠被友商通過各種方式快速追趕,但在隱私保護方面的種種,或許才是蘋果在數字健康領域最深的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