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的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在剛上映的時候是2017年,在電影院的大熒幕看過一次,最近幾天又翻出來重新看了一遍。
時隔三年,對影片的有些情節印象深刻,所以即使間隔有段時間,但再重溫一遍,還是會清楚的記得情節的大致內容。
只是跟幾年前不同的是,在第二次看時,有幾處情節讓我忍不住想要落淚:石弘在超市碰到了陳婧,他們在超市的貨架前假裝寒暄了幾句。
陳婧告訴他,橙子該怎麼挑才會好吃,說完,陳婧又藉機小聲地問了他一句:為什麼要幫我們?石弘頭也沒抬地回了句:從來沒有人跟我說過這些。
在這個世界上既然不存在感同身受,相互之間的理解變得越來越少,因為陳婧無意間的一句關心,給生活在黑暗裡的石弘帶去了陽光。
在所有人眼裡,石弘是思維嚴密的偉大數學家,而在陳婧眼裡他只是一個普通的鄰居,甚至是一個在生活裡需要被人照顧和幫助的人。
所以當石弘陷在數學的死循環裡走不出去的時候,是陳婧突然出現的問候給了他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因為陳婧,他才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所以石弘的命是留給陳婧的,她遇到任何危險,石弘隨時都準備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陳婧。所以這大概也是小說和電影叫《嫌疑人x獻身》的原因吧。
在第一次看電影《嫌疑人x獻身》之前,我沒有看過東野圭吾的小說,所以對於影片的後半部分還是覺得讓人出乎意料的。
誤殺了前夫的陳婧,作為隔壁的鄰居石弘用他天才的智商幫陳婧擺脫了警方的視線,為了幫助陳婧完全脫離嫌疑,石弘又把自己偽裝成變態跟蹤狂不斷的騷擾陳婧,來讓警方徹底相信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一人做的。
與此同時也讓陳婧相信他幫助她的目的,只是為了得到她的人而已。只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石弘是通過殺了一個無辜的流浪漢來幫陳婧擺脫殺人的嫌疑的,最後他以為自己計劃的這一切天衣無縫,沒想到他還是輸了。警官唐川識破了他的計劃,陳婧最後也選擇了自首。
在改編小說類型的電影難度其實比較大,對於沒看過原著的觀眾,由於電影的限制,情節的刪減可能會讓人很難理解。
對於看過原著的觀眾來說,如果還原了小說的情節可能會讓觀眾失去觀影過程的新鮮感。而如果沒做到高度還原小說的情節,可能會讓忠於原著黨的觀眾感到失望。
所以改編的類型電影要抓住一個可以讓所有觀眾共通的點,這個點可以讓所有的觀眾在將近兩個小時的電影裡感同身受,在電影結束後又重新回到現實裡對這部電影做出更加理性的思考。
蘇有朋導的《嫌疑人x的獻身》是站在一個比較客觀角度的點來審視劇中三個主要角色:誤殺了前夫的陳婧,幫助陳婧處理屍體的石弘,還有跟石弘是多年老友的唐川警官。
尤其是影片的主角數學家石弘,導演讓銀幕前的觀眾始終作為一個旁觀者,即使他為愛獻身的決絕讓人惋惜,但始終都沒有讓人忘記首先他是一個殺人犯。
像這樣結局有些催淚的小說,在電影的改編上能從客觀的角度來審視發生的這一切,是對電影和小說最大的尊重。
中國版的《嫌疑人X獻身》可以說是很尊重原著了,結尾的陳婧去警察局在石弘面前下跪的情節也是按照小說的內容改編的。
第二次看這部電影時我開了彈幕,意外發現很多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評價都比較高,這是在國產改編電影中比較少見的,但比較遺憾的是結尾部分還是讓大多數人覺得畫蛇添足了。
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一點也不意外,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導演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把視角放在了比較客觀的位置,所以結尾的煽情才顯得有些突兀,讓觀眾一時半會難以接受這樣突然的轉變。
片名《嫌疑人X的獻身》,很容易讓人想到影片的主角應該是石弘,或是唐川警官,但影片卻沒有以他們的視角來展開敘述。
日本最早改編的這部電影,在日版裡的石弘所做的一切,卻有幸能得到唐川的理解。
唐川聽石弘說過「看起來像幾何的函數問題,就是要突破自以為是的盲點」,就立刻想到他誤會石弘說每天早上看到的流浪漢,他們像時鐘一樣精準的意思了。
他知道石弘的意思不是說他們的存在無用,而是想說「他們雖然是流浪漢,但卻也背負著時鐘的某部分,就像是齒輪的任務」。
在石弘約唐川爬山的那天晚上,唐川說出自己對案件的推理,石弘又反問唐川為何不說出真相,石弘對他說「因為你是朋友」。
在審訊室裡,唐川明白石弘殺另一個人的目的是為了也讓自己有罪,只有這樣他才能避免在警方的逼問下說出他是替婧子頂罪的。
還有在石弘去自首之前,給陳婧留了最後一封信,信上石弘也讓婧子知道,石弘做的所有一切,包括將自己偽裝成變態跟蹤狂都是為了幫婧子擺脫嫌疑。
所以,日版的石弘心裡的隱忍是可以被好友唐川看透,他為婧子做出的偉大犧牲,婧子是能夠感受到他這份心意。
日版的石弘雖然生活在黑暗裡,但是還有唐川把他當成朋友,理解他做的每一件事情的真正目的,即使知道他是真兇也沒有放棄他,願意為他做一些警察職責之外的事情。
婧子也在看完他寫的信後,知道了他所隱瞞的真相和為這份愛所做的奉獻。
而在中國版《嫌疑人X的獻身》裡,石弘和唐川走在他每天上班必經的一條路上,石弘跟唐川說這條路上的人就像是時鐘裡無用的齒輪,每天都在重複無意義的生活。
石弘強調他們是「無用」的人,因為「無用」,所以才在這裡找了一個流浪漢來「幫」自己完成計劃,唐川最後在審訊室裡也在質問唐川「為了掩蓋真相,而親手殺了一個無辜的人」。
在唐川眼裡,無論石弘為愛掩蓋的真相有多偉大,但他畢竟殺了一個無辜的人。
石弘約唐川去爬山,他對唐川說他的面前有座怎麼也爬不過去的山,他也把自己比作一個無用的齒輪,只能在原地徘徊。
唐川說相信他能夠找到好的出路,但是石弘卻說對於他來說最好的出路「不是走出去,而是走下去」。
石弘說這句話的意思其實他知道是無法有人理解他身處的困境的,即使是跟他同樣是天才和摯友的唐川,甚至是曾救過他一命的陳婧。
毫無疑問,石弘自始至終都是孤獨的,即使最後唐川解開了他設的難題。他的孤獨就像他最後的那段內心獨白說的那樣「有時候,一個人只要好好活著,就足以拯救某個人」。
是陳婧帶他從黑暗中走向光明,也是陳婧給了他走下去的動力。石弘並不奢望能走進陳婧的生活,讓陳婧帶他走出去,他只要能看著陳婧好好地生活,他就可以走下去。
和日版的《嫌疑人X獻身》比較,中國版的敘事都將石弘所做一切放在一個比較客觀的位置,可以讓觀眾從第三者的角度清醒地意識到即使石弘為陳婧做了偉大的獻身。
但是他還是瞞著陳婧殺了另外一個人,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
這是再偉大的奉獻和愛都無法原諒的錯誤。在這裡的石弘,始終都是孤獨的,而且這份孤獨也無法得到他人的同情和理解。
他一生摯愛的數學把他逼上了絕路,自己也把這份天才的數學邏輯演算成了無用的齒輪。直到這份孤獨遇到了陳婧,但他也只能選擇在她的生活外做一個旁觀者和默默地守護者。
《嫌疑人X的獻身》是日本的小說,所以日版的電影相較而言佔有優勢,無論從場景、語言還是人物的設置上都能夠有條件最大程度地還原小說的內容。
尤其是石弘這個角色,我們能看到他為愛獻身的果敢和決絕,甚至還有些羨慕他身邊有個像唐川這樣的朋友,能為他改變原則,等待他自己說出真相。
而中國版的石弘,即使陳婧的出現給他的生命中帶去了陽光,即使再次遇到自己多年的好友唐川,卻都沒能讓自己走出困境。
鏡頭始終從客觀的角度去闡述他犯案的事實,而沒有給他過多的機會來表達自己孤獨的心境。
這兩部電影相對來說,我更喜歡中國版的,尤其是石弘這個角色的人物塑造,更貼近現實的我們。
我們渴望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得到他人的理解,我們期望身邊的人能走進我們的內心。
但最後才發現,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單的島嶼,但也從未停止過尋找,但到頭來,還是只有我們自己。
就像影片中石弘對唐川說的那樣,「不是走出去,而是走下去」,因為陳婧「救」過他一命,雖然他還是不能走出去,但是他還是為了她選擇繼續走下去。
石弘因為陳婧看到了陽光,但他還是選擇在她的生命中做一個邊緣者。因為他知道自己心裡承受的孤獨的重量,即使是陽光也無法化開。
或許就像電影裡告訴我們的,石弘心裡承受的某種孤獨,作為觀眾也只是能看得見,卻永遠都不能感同身受的理解吧!
寫在最後:最後還是草草結尾了,關於「石弘」這個小說裡的人物,想說的太多,但又不能說的太多,怕稍微不謹慎,就會讓這份孤獨變質,變得不再獨特。
我們喜歡一部電影、一本書或是某樣東西,大多是他的某個點剛好戳中你的內心,讓你突然意識到這也正是你所想的。他只是剛好替你說出來而已。
電影裡的石弘就讓我有了這樣的感覺,尤其是電影裡的一幕:石弘和陳婧在超市相遇,互相寒暄了幾句。
陳婧小聲地問他為什麼要幫助她們母女,石弘很久才回答了一句「從來都沒有人跟我說過這些」。生命中只有數學的石弘,因為陳婧的幾句話讓他意識到原來世界上真的存在有比數學更美好的東西。
就像東野圭吾說過的那句:有時候,一個人只要好好活著,就足以拯救某個人。因為一個人的出現或僅僅是她的幾句話就可以改變一個人。
雖然看似簡單,但他的力量絕對強大到無法忽視。
說到這突然想到我要推薦這部電影的原因,前段時間,跟朋友聊天說起一個話題:你會因為有些人無意間的一句話能難過到什麼程度。同樣一句話,有的人聽了能難過的輾轉反側,而有的人卻能轉身就忘。
不是轉身就忘的人沒心沒肺,而是那句話不偏不倚的剛好刺痛了輾轉反側的人。也就是為什麼影片裡陳婧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足夠可以照亮生活在黑暗裡的石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