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前兩天和一個朋友吃飯,意外地發現從前煙不離手的他,竟然把煙給戒了。
我問他怎麼做到的,他甜蜜地呵呵一笑,說得感謝他閨女。
朋友女兒8歲,某天在學校聽老師講解了抽菸的危害,回家就嚴肅地告訴他,要戒菸。
朋友一開始沒當回事,嘻嘻哈哈地嘴上答應,轉頭就溜到陽臺上吞雲吐霧。
沒想到女兒因為他這個舉動,氣得眼睛都紅了,哽咽著說:你總讓我不要吃垃圾食品,不要晚睡,說對身體不好,怎麼你自己的壞習慣就改不掉呢?
朋友啞然,意識到自己的確做了一個壞榜樣,並出爾反爾傷了女兒的心。
他連忙向女兒認錯,並下定決心開始戒菸,雖然過程很痛苦,但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朋友的話讓我很感慨,我們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實,孩子又何嘗不是父母的老師呢?
明星張亮曾在微博上曬了一張和兒子天天的聊天截圖,並配文:「有時候……孩子會成為父母的老師。」
那時,張亮忙於工作,很久沒有回家看望父母,天天於是對他說:「你們好好和你們的家長說說話吧,每個人平均能活75歲,珍惜吧!」
這諄諄告誡的語氣,誰能想到出自一個當時才9歲的孩子之口?
張亮立刻對兒子的話表示贊同,在「嗯」後面打了三個感嘆號,接著說:我們都好好陪陪奶奶,讓她每天都開心好不好?
父子倆開始商量給奶奶買什麼禮物,天天繼續像個小大人般,給出自己的建議。
孩子的細心懂事,時常會令大人汗顏。
在父母事無巨細地養育著他們時,他們也在旁觀父母的生活,發現父母身上的不足,就認真地指出來。
如果仔細觀察傾聽,就會發現,在這一場父母子女的緣分中,孩子教會給我們的,並不比我們教給他們的少。
他們說出來的道理,簡單直白,不加矯飾,卻直指人生的本質。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學家,當大人們的心被現實蒙塵,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時,孩子隨口說出的一句話,就能撥雲見日。
童言稚語,卻藏著大人沒能想到,或早已遺忘的深刻哲理。
看完下面的故事,你就會感慨良多。
有一次我騎自行車帶著女兒,被計程車搶了道。
我氣憤得罵罵咧咧,說凡是開車進自行車道的,佔自行車道停車的,猛按喇叭的,不知道謙讓非機動車的,都是沒公德的!
女兒問我:有次我們坐爸爸的車,爸爸也按喇叭了,那爸爸是有公德的嗎?
——Maggie
你有沒有發現:
你走路時,討厭車,你開車時 ,討厭行人;
你打工時 ,覺得老闆太強勢 ,太摳門,你當老闆後 ,又覺得員工太沒有責任心、沒有執行力;
你是顧客,認為商家太暴利,你是商人,又覺得顧客太挑剔。
其實我們都沒有錯,只是站的位置不同,這個道理是7歲的女孩告訴我的。
一天我買了桑葚,和侄子一起洗,告訴他,紫黑色的是甜的,顏色淺的不甜。
後來我們之間發生了一點小矛盾,我很生氣,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他過來跟我說話我也不理睬。
過了一會兒,他端過來一盤桑葚給我吃,主動找我和好,還特意解釋說,這些都很甜。
我有點愧疚,問道,你怎麼知道這些都很甜呢?
他說,因為顏色淺的不甜,不甜的我都吃掉了。
那一刻,我的眼淚快要掉下來。
——溫盜兒
大人總會對已經過去的不愉快念念不忘,用冷戰來宣洩內心的不滿。
但孩子不同,他們會迅速地遺忘傷害,原諒前一刻還在和他們吵架的人。
兼職教一個小朋友英語,有一天中午,我請他吃飯,讓他點菜。
那個餐廳很豪華,有很多好吃的,但是他只點了兩份最便宜的肉燥,兩碗米飯,然後他說他只喜歡吃這個。
我當時也沒在意。
送他回家的路上,我問他為什麼剛才只點肉燥,他說:「你也還在讀書,挺不容易的,不能讓你花太多錢。」
——baker tyler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是以真心換真心、真正站到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這個道理,還是一個只有幾歲的孩子告訴我的。
媽媽帶4歲的寶寶去逛商場,寶寶回家後畫了一幅畫,描述他逛商場所看到的場景。
媽媽發現他的畫裡全是人的腿,就問寶寶,為什麼你畫的不是漂亮的櫥窗和商品啊?
寶寶說,這些腿就是我逛商場所看到的。
媽媽恍然大悟,因為寶寶的身高只有那麼高,那就是他看到的世界。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可是真的不一定。
每個人所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世界自然不同,學會換位思考很重要。
我和我先生都是第二次婚姻,當我要去面對他和前妻生的兩個孩子時,我特別忐忑。
因為大家都知道,後媽太難當了。
可是我自己的十歲女兒跑來告訴我:
媽媽,你人那麼好,他們一定會喜歡的。哥哥姐姐如果不喜歡你,是因為你的角色,不是因為你這個人。
——戴佩霞
大人有時當局者迷,總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才會讓人不喜歡。
可是很有可能他們討厭的不是你這個人,而是你這個角色,你只是剛好充當這個角色而已。
有一次我女兒考試只考了九十多分,於是我有點慍怒的問她,為什麼沒有考到一百分拿第一?
她默默的和我說,媽媽,你在公司業績拿過第一嗎?沒有也沒關係,我還是很愛你,你還是我一百分的媽媽!
這一刻我很汗顏!
我們總是因為孩子不夠好而責怪她,可是他們並不會因為父母不夠好而責怪,這便是我8歲女兒教會的無條件的愛。
——不湊合小姐
過年的時候七大姑八大姨都聚在一起,家人圍著6歲的小侄女問她長大後想做什麼。
她說她想當醫生,奶奶說醫生好,社會地位高。爺爺說待遇好,工資高。姥姥說除了工資還有其他的收入呢!
家人們都喜笑顏開的說小姑娘長大後會有出息。大哥聽後,問侄女為什麼想當醫生?
小侄女皺著眉頭說:「不是說醫生可以治病救人嗎?」
——123
大人眼中只有利益,而孩子的眼中往往可以看到最簡單的東西。
兩年前,我和幾個朋友去湖大籃球場打籃球,某教育培訓機構帶了一群小朋友在籃球場做遊戲,小朋友跑來跑去的。
我在救一個球的時候一不小心把一個小女孩撞倒了,我趕緊把她扶起來。
她老師跑過來和我們理論,態度很不好,又是罵不長眼,又是提出帶她上醫院檢查……
結果那個小女孩用幼稚的童聲開腔了:
黃老師,我沒事,不要怪叔叔他們。籃球場本來就是用來打籃球的,我們在這裡做遊戲,是我們不好。
——Yuan帥
對與錯,大人分不清的時候,小孩比我們更清楚。
我老公脾氣比較倔,剛開始他對孩子發脾氣,可能礙於男人的顏面吧,總不肯承認錯誤。
有一次孩子亂丟東西他生氣了,孩子過去跟他說:「爸爸對不起,你別生氣了。」
老公愣了一下,第一次跟孩子認錯「爸爸也不對」,後來,我們家這種互相認錯的模式就延續下來了。
——柚子媽
認錯,小孩子往往比大人做得好。
我妹妹被爸媽送去學跳舞,她也表現出了天賦,一直穩定地往上考級。
但在升初中的時候,妹妹主動提出不想學了,父母老師輪番上陣也勸不動她。
我問她到底為什麼不想學了,明明很擅長這件事。
她說她雖然擅長,但是不喜歡,只是因為父母喜歡,她才去做而已。
妹妹很認真地說:「做擅長的事不一定就快樂,做熱愛的事情可能會辛苦,但內心會快樂。」
——一支神筆融資助手
孩子能分清什麼是擅長,什麼是熱愛,應該堅持什麼,應該捨棄什麼,我們很多大人都想不明白。
湛江一個小女孩被爸爸批評以後,對著爸爸來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說教:
「即使要罵人,你有沒有想過用文化高一點的東西來罵人呢?我現在小學還沒讀完,你已經讀過小學、初中、大學,你還不會用好的句子、名句來罵人嗎?不會用古詩來罵人嗎?」
有理有據,有條不紊,真的讓人無法反駁。
一天晚上,我帶著四歲半的女兒出門遛彎,看到杏花開了,女兒開心地說:「媽媽,你看這花是粉色的,姥姥最喜歡這種花了,她看到了肯定很高興。」
我隨口說:「是嗎?」
女兒有點兒生氣了,說:「對啊,你怎麼都不知道你媽媽喜歡什麼呢?你是怎麼愛媽媽的……」
——劉暢
大人眼中的愛很複雜,而小孩眼中的愛很簡單。
除此之外,孩子的一言一行還教會我們很多東西。
兒童平衡車比賽現場,前面一個小朋友不慎摔倒,後面的孩子沒有趁機超越,而是伸手將小夥伴拉了起來。
這個男孩,撿到了一個錢包,就趴在車的引擎蓋上寫作業,原地等待失主半個多小時。
景區貼出請小朋友監督家長別亂扔垃圾,丟垃圾的現象才好了很多。
孩子的真誠、純粹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麻木世俗的臉,讓我們記起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也曾經用赤誠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的老師,他們教給我們一件最重要的事——愛,不摻雜質的無條件的愛。
曾經看到這樣一段母親與孩子之間的對話:
孩子:如果我眼睛瞎了,你會怎麼辦?
母親:我會帶你到最好的醫院治療。
孩子:謝謝你,好媽媽。
母親:那如果我瞎了呢?
孩子:那我就把我的眼睛換給你。
孩子對父母的愛,是不計代價的,他們不需要經過任何權衡,就能給出一個震撼人心的答案。
無論父母條件如何,有多少缺點,他們都會耐心地包容,並始終如一地愛著父母。
最後用馬伊琍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結尾吧: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在天上看到你的問題,下來幫助你的。
作者簡介:桌子,身高1.85米,有八塊腹肌的兼職男模。前南方航空公司職員,新書《我們終將與美好的一切相遇》現已溫情上市!三觀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新浪微博@桌子的生活觀 ,個人微信公眾號: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免費了解課程
永久保存 反覆回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