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打破了多少人幾年不看電視劇的習慣。這部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5分的臺劇,突破了臺劇以往偶像狗血的套路,深度展示了人性,立場不同,善與惡也在轉換。
故事以一場無差別殺人案為開端,以不同立場來敘述同一件事情的影響。在新聞媒體,辯護律師,被害人家屬,兇手,兇手家屬,精神醫師及普通群眾的視角中展現出人性及現實的黑暗。
每集都由一個社會事件開始,引發新聞媒體的爭相報導,而通過新聞了解事件的普通大眾又會在網絡上產生輿論,進一步影響事件的發展。
失真報導成常態
新聞,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早已失真。突發案件一出現,為了爭眼球,搶獨家,多少媒體人在什麼都不確定的情況下搶先報導,而事情真相與報導內容截然相反。即使事後補救,造成的後果也很難挽回。標題聳動人心是小case,事實真相被扭曲、片面剪輯是常態。
一個人犯的錯,累及全家
無差別殺人案兇手李曉明家人:妹妹和父母,在李曉明被槍決後,還是經常受到新聞媒體的騷擾,被周圍人以有色眼光看待。一個李曉明的死,不足以讓大眾洩憤。受害人家屬也會找到他們,成為施暴者。加害者與受害者,立場瞬間轉變。
李曉明母親:「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會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李曉明妹妹:「我哥哥殺了人,我和我的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
受害者家屬:「那我兒子呢,我兒子有活下去的權利嗎」
鍵盤俠也是兇手
通過媒體了解「事實」,被媒體稱為「智商只有7歲」,隨心所欲在網絡上傷害他人,成為兇手之一。
劇中一直沒有明確李曉明殺人的原因,他小時候也很乖很聽話,長大之後卻犯下滔天大罪,他只承受了法律的懲罰,活下來的家人受到整個社會的傾軋。
絕對的善與絕對的惡一樣毫無人性,當我們失去了自我思考和選擇,隨波逐流的表達自以為是的「善」,這個善還是真的善嗎?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