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患了一種叫做「老去」的絕症

2021-02-16 看理想

一篇關於周迅的文章裡,談到了國內影視行業對女演員的不公。


在國外,61歲的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可以主演《三塊廣告牌》,可以拿奧斯卡最佳女主。


在國內,蔣雯麗會對馬思純說:「純純真好啊,有電影找你拍。」周迅會對陳可辛說:「我真的早上起來坐在沙發上就開始哭,陽光再好也會哭。」

周迅陳可辛對談「不破不立」/《時尚芭莎》

這是在《如懿傳》播出之後,我們第一次知道周迅面對網友冷嘲熱諷時的真實內心,聽著很簡單,不知道她本人經歷了怎樣艱難的掙扎——一個在金雞獎上曾經大大方方宣布「我今年35了」的女演員,到了44歲的今天,還是不可避免地在年齡面前恐慌了。


換位思考一下,其實完全可以理解,當每一條皺紋、每一個毛孔都置於他人審視之下時,每一條皺紋、每一個毛孔都將被放大、被賦予令人不安的能量。


老去,是所有人必然會面對的一個命題,我們常常歌頌年少的單純、青春的活力,我們很少直言老去這件事有多恐怖。


當年齡在女演員身上成了一個特大號保質期標籤的同時,其實,我們自己也一直在有意無意地流露對年齡的焦慮,比如那些「人到中年」的自黑梗……


今天,來聊一些有關「慢慢變老」的事情。

《我親愛的朋友們》中的一句話


01.


2017年的電影《華盛頓郵報》重現了「五角大樓文件」洩密案,年近七旬的梅麗爾·斯特裡普(Meryl Streep)作為主演之一,飾演《華盛頓郵報》的出版人凱·格拉漢姆。


關於這個角色她有一番話,大意是:做完種種的功課之後,不僅她是我,我還變成她的代言人、辯護者,因為歷史原來對那個女老闆不公道,所以我在演出的時候,就不斷透過我的演技,還她一個公道,不僅是還原,還有加成,加出了這個我想像中的女老闆。



記者問她,這麼多年演這麼多不同的角色,彪悍的、溫柔的,對你有什麼影響嗎?


她回答,曾經有好幾年時間,一睡醒,就忘記今天自己應該用什麼樣的情緒,來面對這個世界。


因為對她來說,不會再說什麼演員脫離不了角色,而是說我演過的角色都是我,這麼多人到最後都壓在了我身上……


對了,是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親切地稱呼梅麗爾為梅姨的?


回到1982年,當時已經三十多歲的梅姨,在關於二戰的電影《蘇菲的抉擇》裡塑造了一個極度瘦削、帶著波蘭口音的角色,幾乎認不出她本人來。許多人稱讚是她的演技讓人忘了電影長達2小時,她果然也憑藉這部電影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女主。

《蘇菲的抉擇》中梅姨的造型


圓桌派第三季第9集談到演員這一行,蔣雯麗說:「像這麼偉大的女演員,她對每一個角色入戲這麼深,真的不愧為『變色龍』這麼一個稱號。」


很可能她是帶著羨慕說的。很可能國外的女演員們為角色吃的苦,那些身體上的「自虐」、精神上承受的「多重人格」,對國內的女演員來說,都像是甜蜜的負擔。



當然國外的女演員們到了年老色衰一樣會面臨演出機會減少、過氣的問題,但是否會出現幾乎所有老去的女演員們都只能屈居配角,甚至面臨失業風險的情況?


有一點可以肯定,國內三十歲的演員常常扮演二十歲的年輕人,而她們的皺紋又總是被格外注意。


但另一方面,國內影視行業環境不包容的,是否也不僅僅是慢慢變老的女演員們,還有衰老本身?


美國的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不止主演《三塊廣告牌》,她還主演了同樣捧獲許多大獎的電視劇《奧麗芙·基特裡奇》,記錄了一名古怪老婦人所見證的各種普通人生。

《奧麗芙·基特裡奇》

韓國集齊了一幫老戲骨,幾個老婆婆領銜主演,就講述老人們雞零狗碎的生活,叫做《我親愛的朋友們》,男女老少都喜歡,大受歡迎。

《我親愛的朋友們》

日本也集齊了一幫老戲骨,講養老院裡的事——《安寧之鄉》。另外還有一部劇,講6個中老年男子同時也是6個常年配角,他們的相處日常——《Byplayers:如果這6名配角共同生活的話》,從去年到今年連續出了兩季。

《安寧之鄉》

以上所說的這幾部影視劇,每一部都是高分好評,國內卻幾乎看不到類似的題材,是寫不出這樣的劇本,還是擔心沒人欣賞,又或者是害怕看不到滿意的回報?


有時候我們會感慨,曾經追捧的、成為時代印記的男女明星們,現在越來越少看到他們的身影了,即使看到了,也多半在綜藝和賀歲片裡。



02.


《如懿傳》播出後遭到網友吐槽的那一刻,周迅感到自己老了,這樣的時刻,我們都有。


洗完頭在浴室鏡子裡看到髮際線後移的那一刻,

第一次發現自己熬不動夜的那一刻,

回想起十年前是2008年而不是1998年的那一刻,

視頻電話裡爸媽再一次強調年齡大了隨便找個人嫁了的那一刻,

被公司實習生的出生年份傷到的那一刻,

自覺穿上秋褲的那一刻,

聽不懂網絡梗的那一刻,

……

我們都會突然感到一種「多麼痛的領悟」,於是我們感傷了,然後我們開始懷舊了。馬家輝在圓桌派裡說:

我們到一個年紀懷舊理所當然,因為前面的路差不多了,你要往回去,找回自己的坐標、意義,我們懷舊是正常。

可是二十來歲就懷舊,懷十五歲、十二歲的舊,當然跟媒體也有關,因為當懷舊變成一種美、一種流行,甚至一種產業的時候,他們很年輕開始懷舊了。每一個90後都感慨自己老了,00後來了,都說90後開始生小孩,開始做人流了,開始掉頭髮了,90後有什麼了不起,然後就懷舊了,懷舊的時間段壓縮得越來越短。

之後,家輝叔又傲嬌地表示:「我自己懷舊可以,偶爾看到別人懷舊,我有點生氣,因為他居然懷我的舊。」


是的,對於我們來說,70、80年代和70、80年代的人一起,好像一下子成了我們眼中的舊了,他們卻憤憤不平,他們也不服老。


那麼,年紀輕輕的我們為什麼會懷舊,是真的太怕老了嗎?


仔細想一想,或許是我們的一種逃避,是對成人與獨立之後所必須面對的生活壓力的逃避,所以我們不斷回憶、感嘆無憂無慮的過去;


或許是我們的一種戲謔,對每個人生階段所必須承擔的責任的無力戲謔,所以我們自我吐槽、互相取笑,不過苦中作樂


竇文濤問蔣雯麗,你願意回到二十幾歲的時候,還是願意做今天的這個你?蔣雯麗回答,我想過這個問題,我覺得就是願意做今天的自己。


我在十幾歲到三十歲之前,因為是個雙子座,我就很糾結,感覺到兩個自己在打架。我不明白,自己到底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活著,老是問自己一些很深刻的問題,但是又不能解決。

然後就開始讀各種的書,從尼採,到叔本華,到什麼什麼,就想搞清楚自己為什麼來,結果讀了一圈也沒搞清楚。那個時期,其實反而是一個青春的,充滿了對世界未知又想了解世界,又想了解自己的晦澀的(感覺)。


我現在想想,所有人都覺得青春是燦爛美好的,但是我覺得外面是美好的,那麼如花似玉,滿臉的膠原蛋白,內心其實是困惑的。

 

因為你在三十歲之前,要解決人生太多的問題,工作、婚姻,所有的東西,全部要在這個階段把它解決。三十歲如果還不出嫁,那個時候我就感覺,自己是一個老姑娘了,然後你要三十而立,如果還沒立,你又覺得自己在事業上就沒有可能性了。




03.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叫做「如何坦然面對慢慢變老?」還有過一期圓桌,叫做「有備無患的老年人生」。


請允許我說,這兩個話題其實都太過奢侈了。


有幾個人可以坦然面對衰老這件事,有幾個人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人生,做到有備無患?明星們不行,普通人也不行,如果有,那一定是蒙受了上天許多眷顧的寵兒。

想起紀錄片裡70多歲的樹木希林,那是一位知道自己正在走最後一段歲月的老人,對於老去她可能已經有了無數次「痛的領悟」,甚或,她對死亡也已經有了無數次領悟——她知道自己身患癌症十多年,時日不多了。


那樣的她還會照著鏡子欣賞皺紋,說這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皺紋,不顯示出來太可惜了。她也不會對自己記不住臺詞、行動遲緩感到頹喪,她認為記得住臺詞不一定就是個有魅力的演員,但對自己不滿是應該要有的。


紀錄片《活出「樹木希林」》


可是當我試著換位到樹木希林的角度,成為一個癌症擴散全身等待死亡到來的老人時,我感到一陣突然的顫慄,有一瞬間我是恐慌的,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生命終結這件事,我還沒做好準備……

我欽佩樹木希林的堅強。


但轉念我又想,她好好活過了,愛過了,紀錄片裡得知僅剩幾個月的她,當時是心滿意足,還是正因為活過、愛過,所以仍有眷戀?她看起來那麼坦然,然而有沒有可能,她其實也沒有表現出來的那麼堅強?


以前奉為至理名言的話,「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活」,開始失去說服力——如果今天是我的最後一天,我根本就不會來上班。但我不知道真正每天都可能是最後一天的樹木希林,她的內心究竟是什麼樣的感受。


梁文道在一篇文章裡說,「死亡是最最孤寂的體驗」,因為「死亡畢竟是一個人自己的事,而且沒有一個死者曾經回來告訴過我們它到底是怎麼回事。」

文章以社會學家愛裡亞斯(Norbert Elias)的垂老之作《臨終者的孤寂》舉例:


《臨終者的孤寂》在德國修訂出版的時候,愛裡亞斯已經是一位八十五歲的老人了,再過八年就要離開人世。他說:「人們在老年時會變得不若以往,我們經常不自覺地將這看作是偏離於社會常態的情況。」

例如趕路的人群會不自覺地把擋在前面蹣跚而行的老者視為路障,希望儘快越過他,恢復自己「正常」的步速。似乎道路只屬於「正常」的青壯年人,而老人則該留在家裡,迴避大家的視線。

衰老是種被壓抑的現象,不只老年人被社會放置在無用的零餘位置;個人的老化更是一種禁忌,所以我們才有這許多減緩身體衰老的方法與藥物。

有一則美容產品的廣告,觸目驚心地用「呼吸也會使人變老」當主題,但它間接指出了一個根本事實:人確實會老;就在一呼一吸之間,生命邁向終點。


死,更是一個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偏偏又是一個備受壓抑的題目。晚年的愛裡亞斯並沒有藉著老和死這個題目去回憶自己的坎坷經歷,《臨終者的孤寂》也不如它的名字那麼詩意。在這本從演講發展出來的小書裡,他仍然堅持思想家的本色,將死亡拉到悠遠的歷史與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他想要說明的,就是死亡的壓抑。


年關將屆,談死不太吉祥。可這不單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迷信,而是全世界「文明化」(愛裡亞斯的關鍵概念)的結果。其實何止過年的時候不要說出「死」這個字,現代社會根本早就把死排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外了。

一個現代人有多少接觸死亡的機會呢?好端端的,我們不會看見屍體;關於死亡,我們總把它想像成一家乾淨明亮的醫院,空氣中瀰漫著消毒藥水的氣味,小几上一瓶待放的鮮花,床上一位病人……正是在這種情況底下,愛裡亞斯認為死亡不見了,一個臨終者走得份外孤寂。


抱歉,快年末了,卻跟你談起了衰老和死亡。紀錄片裡樹木希林說:「沒事,會有各種病症的,你要一一在意就沒完了。」

讓我們好好過活,也讓我們好好記住逝去的每一位經典回憶的締造者們。#今年有毒#


轉載:請微信後臺回復「轉載」

商業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相關焦點

  • 白百何被稱最悲情女主角 兩部影片連患絕症
    但有不少細心的觀眾發現,《被偷走的那五年》在情節上居然跟上半年同樣由白百何主演的另一部賣座愛情片《分手合約》有很多相似之處,兩部影片都是前半部分以輕鬆搞笑為主,但到了影片後半部分,劇情由喜劇突然轉變為悲劇,最主要的是,兩位女主角都患上絕症。
  • 女主患「絕症」男主依然如故,的10部劇,《蝴蝶飛飛》高調上榜!
    霍思燕和聶遠的演技都很不錯,女主主患「絕症」男主依然如故,的第2部劇《真情無限之繼母》好像是皮膚感染。楊雪飾演笑笑單純漂亮,和大宇是青梅竹馬的情侶,二人相約畢業後到法國留學,接著回來將服裝品牌發揚光大。但是笑笑爸爸的再婚,卻給笑笑帶去了意想不到的災難。微微導演的車禍改變了一切,笑笑慘遭毀容。男主不離不棄!
  • 如果患了絕症,你支持安樂死嗎?
    尊重生命是一種仁慈,尊重死亡是一種進步。先表明態度,我贊成安樂死。目前,全球只有荷蘭、比利時、瑞士等國家立法允許安樂死,我國尚未立法。畢竟,安樂死並不是簡單的個人問題,它涉及到法律問題、社會問題、倫理道德問題,而且,真正實施的話,會有不少阻力。
  • 陝西綏德檢察:患絕症以販毒養家 身陷囹圄追悔莫及
    2017年對年僅31歲的白某來說是黑暗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他患上了家族遺傳性疾病「舞蹈病」。「舞蹈病」的學名又叫「亨廷頓氏舞蹈症病」,主要因家族遺傳或者基因突變引發,呈現不自主的舞蹈樣動作。白某的父親和叔叔以及家裡的其他男性都是因患該病去世。
  • 結婚四個月患上絕症,被腹中寶寶奇蹟般挽救,蔡少芬直言要感恩
    近段時間蔡少芬參與錄製了最新一季《妻子的浪漫旅行》,操著一口港普的她成了全員的開心果,氣氛擔當,很難想像這樣一個樂天派竟曾患上過絕症。節目中,蔡少芬自曝患的是強直性脊柱炎,這種病是由於免疫系統紊亂引起,因為至今沒有特效藥而被稱為「絕症」,
  • 兒子患絕症,千年龍套黃一山搏命賺錢救兒
    香港藝人返內地拍電影受演員限額制影響,網絡大電影(網大)就沒有任何限制,雖然疫情令百業蕭條,卻令內地網大成為得益者,因許多倉底貨都因大家留家抗疫而被點擊收看,結果令資金流轉再次投資,有指橫店影城高峰期有二百部影視作品開工,現時仍保持著過百部影視作品一齊開工,不少香港藝人如黃一山、吳孟達、梁家仁、錢小豪等均不停有工開,賺的比在香港多很多。
  • 又一金曲歌王患絕症!常流鼻血令人心疼
    又一金曲歌王患絕症!常流鼻血令人心疼,網友:命運弄人。娛樂圈許多明星名利雙收,卻沒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例如李詠、姚貝娜等人,他們贏得名利後紛紛不幸因病離世,而在近日又有一個金曲歌王自曝患有癌症,他就是翁立友。
  • 郭富城拍攝新電影入戲太深,一度懷疑自己患上絕症
    ▼ 點擊下方播放,收看視頻 ▼由影帝郭富城主演的電影《麥路人》因疫情關係延期上映,呢日佢同導演黃慶勳齊齊做fb直播講嚇套戲,喺拍完呢套戲時,佢因為太過入戲搞到自己以為同角色一樣患咗絕症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工作人員勁擔心仲提意佢去睇中醫執劑藥食嚇,角色最終患上絕症
  • 因為疫情,我們都患上了「被害妄想症」
    因為疫情,我們都患上了「被害妄想症」 2020-09-24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冒牌搭檔》上映六天票房僅130萬,黃小龜沒戲拍,兒子患絕症!
    其實這和星爺的成長經歷有關,從跑龍套到大咖,對於努力有天賦的後輩們,星爺的同理心很強,不過可惜的是,這些被星爺帶火的黃金配角們似乎都不見了蹤影。整部片子看下來,老熟人很多,四眼仔就是《逃學威龍》裡的黃小龜,《大話西遊》裡的唐僧,以及《功夫》裡ko馮小剛的琛哥,都多了幾分心酸的味道。不僅如此,這部充斥著賣慘、煽情、配角雲集的電影,上映六天票房僅130萬,票房和口碑雙雙失利。
  • 魔物娘:孤男寡蛇組合的情感發展,莎妃黛特患上絕症,病名為愛
    在過去,一部《魔物娘的同居日常》給廣大阿宅帶來了歡樂,但在同時也使得阿宅們產生一種錯覺:只要是魔物娘題材的作品,就會有特別不正經的展開。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在今年的七月新番中,就有一部魔物娘題材的作品,名為《魔物娘的醫生》。《魔物娘的醫生》動畫並沒有太多福利的情節,有的只是格連與莎妃黛特這個孤男寡蛇組合之間,所發生的一段既溫馨而又搞笑的故事。
  • 有一種思念,叫做欲罷不能;有一種眷戀,叫做不老不休
    緣分的聚與散,想來,便是我們不能夠左右的註定!就像我的世界遇見你,遇見了我一生中唯一的情深,可是,偏偏今生情深緣淺,無緣與你在煙火中平淡相守,執手相依。但是,我知道,縱然今生無緣相守,你也是我心中最美、最暖的情深。
  • 《四月是你的謊言》:雖患絕症,宮園薰活出精彩,一生短暫卻光輝
    說出這樣的話,對絕症患者很不禮貌,對於絕症我無法感同身受,但是對於宮園薰最後日子中所做的一切相當羨慕。因為,現實中那個懦弱膽小的我根本做不到像她那樣。人都是貪心的,手中擁有的一切不想放下,但是會想要擁有更多。如果是以放棄現在所擁有而去追求其他想要的,很多人是不願意放棄的。因為有風險,萬一丟了的是西瓜,撿起來的是芝麻呢?
  • 有一種心累,叫做人到中年才服老
    人到中年才服老,表現在夫妻上:曾經的翩翩少年和如花似玉,變成了如今的大腹便便和人老珠黃。曾經的文靜和體貼,變成了如今的嘮叨和暴躁。曾經的才華橫溢,變成了如今的江郎才盡。人到中年才服老,表現在健康上:曾經的白衣飄飄,變成了如今的白髮蒼蒼。曾經的意氣風發,變成了如今的老態龍鍾。曾經的活力無限,變成了如今的病痛跟隨。
  • 秦怡:婚後遭家暴,被女兒怨恨,53歲被兒子打罵,現身患絕症
    現在的娛樂圈有很多的流量明星,曾經的老戲骨讓我們懷念。他們有著精湛的演技,也留下了很多作品,今天我們要說的也是這樣一位演員。秦怡涉世未深,看到這樣的一個人可以為了自己去死,善良的他就答應了求婚。本以為婚後可以幸福,但沒想到結婚之後的日子成了他的噩夢。
  • 有一種默契叫做心照不宣;有一種感覺叫做妙不可言。早安
    有一種默契叫做心照不宣;有一種感覺叫做妙不可言;有一種幸福叫做有你相伴;有一種思念叫做望眼欲穿;有一個好朋友會把我的信息珍藏!有一種距離叫遠,有一種東西卻叫緣;有一種情懷叫思念,有一種關心叫無言;有一個人在天邊,他的祝福在你面前,早安,願你你快樂每一天!
  • 患上抑鬱症的我還能回到過去嗎?不能,但是我們會從中成長!
    換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患上抑鬱症後回不到過去並不代表是一件壞事,多數的患者從抑鬱症走出後會有所成長的,也就是說,雖然回不到過去,但是我們能超越過去。很多的患者朋友們會出現鑽牛角尖的現象,認為過去的自己要比現在患病的自己要強很多,為此寧願自己去深受疾病帶來的痛苦,也不願意去接受抑鬱症的到來。
  • 46歲蔡少芬婚後患「絕症」,懷孕後竟神奇康復,網友:女兒是天使
    ,連呼吸都覺得困難。醫生指是絕症,病情會越來越嚴重,連睡覺都要站著,因為躺下會很痛,最後可能會癱瘓。其後醫生指「喜樂的心是良藥」,叫她開開心心去面對蔡少芬對老公說:「我們不管了,就好好活吧,因為明天是怎麼樣都不知道。」
  • 如果我們自己或者親人生了重病,得了絕症,該怎麼辦?
    佛在《大涅槃經》中講,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和求不得。人生總是苦樂參半,世間人尤其以自然生理上的病痛,最為苦惱、痛苦,特別是如今的末法時代,各種各樣的疾病層出不窮,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疾病都是令人痛不欲生,即便窮盡所有方法、耗盡所有資財,都沒有辦法,讓自己和家人絕望不堪。
  • 「這就是一種死不了的絕症」
    雖然天氣不好,但能容納150人的報告廳卻坐得滿滿當當,來晚的人只能站著。 除了上海當地的觀眾,還有不少人從杭州、寧波、甚至西安趕來。這是一場鬧哄哄的首映式,到場的觀眾中,不少人看上去顯得有點怪異,他們擠眉弄眼,有的還從喉嚨中擠出含混的聲音。這些人有個共同的名字:妥瑞氏症(抽動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