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有戲」欄目的微信公眾號,欄目官方微博為「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撰文:阿樹樹
《生化危機:終章》預告片
這是一部標準的爆米花電影。我旁邊的觀眾吃吃停停,大概到影片燒烤幾百個殭屍的場景,終於把一捧爆米花都吃完了。
這是一部典型視聽轟炸的電影。開場3秒鐘有人說:「聲音好響!」走出電影院還有人評價:「一驚一乍。」
這還是一部很3D的電影。我懷疑肯定有觀眾看吐了——不是心理上的,是生理上晃得太厲害導致頭暈真的去廁所吐了。
作為商業電影,《生化危機:終章》基本能堵住所有人的嘴:對劇情沒什麼可討論的,因為基本沒什麼劇情;對人物沒什麼可介紹的,因為人設簡單直白;對技術和風格同樣沒什麼需要說明的,一個「快」字就概括完了。
所有鏡頭切得飛快。基本1~2秒一個鏡頭,互相之間都不挨著。而打鬥戲更是快到看不清人物動作,能大概把握一下打鬥進度,了解誰勝誰負就不錯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因為整部影片節奏超快極快飛馳快,所以顯得比之前引進國內的兩部《生化危機》略好看些。當然這是錯覺,其實差不多都是同樣的陳詞濫調。好在這部進展快,所以不會把可有可無的情節當做抒情段落大肆渲染,於是不會讓觀眾心生厭煩。
可能中途會睡著3分鐘,然後被音效震醒,睜眼一看,嘿,什麼內容都沒錯過。
確實本身也沒什麼內容。
這種爆米花電影完全是影評人的噩夢,連商業推廣點都很難找出來。頂多能取個《十五年時間,她是銀幕上殺人最多的女戰士,最後卻發現自己竟然不是人?!》這樣流行的公號標題。
確實值得慶幸,從2002年第一部《生化危機》開始,到《終章》前後共6部,今年這個系列終於要完結了。無論影片質量如何,相比永遠只有上部沒有下部的電影《倚天屠龍記》,《終章》的出現不僅證明了整個《生化危機》在商業上都是成功的,而且讓患有強迫症的一類觀眾也長舒了一口氣。
銀幕上這波殭屍終於被消滅了,地球短暫獲得了安寧。
銀幕上的殭屍最早能溯源到1968年的小成本影片《活死人之夜》。當時殭屍還是些緩慢走來走去像提線木偶的生物。隨著全球遊戲業的發展,1996年日本Capcom公司(一般叫「卡普空」)推出了《生化危機》,2D和3D結合的遊戲畫面和驚險逃亡的恐怖氛圍使這款遊戲大獲成功,到今天已經推出了連正傳加外傳差不多七八部續作。第一部《生化危機》影片的誕生,按今天的流行術語來說是遊戲大IP的改編,當年看來頗具前瞻意識。而殭屍在銀幕上更為迅速而猛烈的動作狀態,也代表著整體怪物形象的革新。主演女星米拉·喬諾維奇英姿颯爽的整體形象,也讓觀眾耳目一新。
《生化危機》這部投資不大的影片,在全球取得了還不錯的票房成績,要算是創新的成功。
跟一般觀眾想像不同,《生化危機》主演只有一位稍有名氣的女星,加上好些無名的殭屍群演,以及一堆破破爛爛美術要求不高的場景,基本沒什麼大花銷。主演米拉·喬諾維奇和導演保羅·安德森在2007年結婚,又進一步拉低了影片成本——連主演酬金都不用談漲價了,反正掙多掙少都是夫妻內部矛盾。甚至連最終集中的計算機少女「紅皇后」也是他們真實生活中的女兒——又省下一個演員工資。
導演兼製片人保羅·安德森是成本控制的老手。《生化危機》第一部製作費只有區區3300萬美元,算是動作片中的小弟;而15年後的今天,《終章》的製作成本也無非只有4000萬美元,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甚至比第一部還省!
正是這些看似不相關的商業因素加在一起,才促成了《生化危機》能穩定產出6部,直到故事終結。遊戲造成的影響,特別第4第5部引進中國,加上上一部中李冰冰的出演,都拉升了該系列在國內的人氣。
無論怎麼評價本片質量,有個基本事實是:中國會是《終章》全球最大的票房提供者。包括近期上映的《極限特工3》,內地的票房貢獻就佔全球票房的一半多。這會引起好萊塢對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重視。但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從美國人的眼光來看,這相當於寫著「此地人傻錢多」,以看似火爆但投資低廉的動作場景加上華人影星作為配角就能換來穩定的票房成績。中國人的錢也挺好賺的。
爆米花電影的精髓是以小投入換來大票房,同時影片要帶給觀眾「我可真花了不少錢哦」的錯覺。《生化危機:終章》確實是各中高手,從實用主義的角度看,快速剪輯的方式能夠掩蓋不少拍攝時的錯誤和不連貫,每個鏡頭特效的精度要求也不會那麼高。即使都是5毛特效,粗粗一看也沒有破綻,反而還能給觀眾造成眼花繚亂的印象。
劇情?劇情就是要填充得滿滿當當。反正是爆米花,怎麼爽快怎麼刺激怎麼來,人物設定不需精雕細作,有點令人意外的反轉就能交差。關鍵是切忌停下讓觀眾思考,合不合理都無所謂,不要太雷就行了。
最重要的是動作場面,要一波接一波不斷襲來。特效怪物最好少弄點,開場整個會飛的大怪鳥不錯。一隻,一隻就行,多了白花錢。後面能用群演扮殭屍就找群演,能用狗扮怪物就用狗,電腦特效別做動的物件儘量做固定的廢墟,反正都是破破爛爛差點也無所謂。
怪物不夠了?那再搞點固定布景,比如會夾人的門啊,不用真轉的大風扇啊,還有實際上什麼機關都沒有的通道和走廊啊,用電腦加點雷射效果就好。主要還是靠演員打嘛。演員最好也重複著用!一個人扮演兩個角色挺好,本尊和複製人嘛哈哈,還挺展現演技的,演員肯定很樂意啊。開始他們先打一場,是和複製人打,後面可以還能安排再打一場啊,和本尊再打嘛……
爆米花電影也是電影。我們從來不反對拍電影掙錢,商業上的成功也是成功。
用眼花繚亂的剪輯方式造成刺激,用突然且猛烈的音響手段形成衝擊,用豐富的視聽手段填滿觀眾,讓他們從第一分鐘就開始目瞪口呆說不出話,這樣即使覺得不滿意,也說不清是哪裡做得不好。
這些大體就是《生化危機:終章》所做的。面對這類影片,大部分觀眾大概不會覺得自己是被騙進了影院,卻也很難覺得影片值回了票價。《終章》深諳觀眾心理:我們習慣於保守地相信看一部商業片是更安全的選擇,有特效就說明影片拍攝還花了點錢;卻不願冒險接納如《愛樂之城》這樣口碑還不錯卻類型小眾的影片,也看不出影片製作之用心其實也花了不少成本。
《生化危機:終章》沒什麼大毛病,但同樣沒什麼可看的。《愛樂之城》錯過了,就錯過了二十年後可以回憶自己和某人一起看過這部影片的心情。
有些電影錯過了可惜,看過了還值得一看再看。《生化危機:終章》肯定不在此列。就像我在電影院裡看過4、5,但現在劇情一點都想不起來了。《終章》也是一樣,到底演了什麼?我差不多現在就快忘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