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色型白鷺
棕紅色的變異型大杜鵑
白色壽帶
暗色型的棕背伯勞
俗話說:「天下烏鴉一般黑。」就鳥論鳥,意思是說既然叫烏鴉,羽毛都是黑色的。那麼,白鷺呢?天下的白鷺都是白色的嗎?
在極低概率下,答案應該是「不是」。因為,確實有深色型白鷺存在,不過非常罕見,迄今在國內沒有幾筆影像記錄。但是,在剛過去的雙休日,寧波鳥類攝影愛好者在奉化蓴湖的象山港海邊拍到了深灰色的白鷺。這是寧波境內第一次記錄到這種色型的白鷺。
海邊忽現「灰色白鷺」
9月16日下午,本地資深鳥類攝影愛好者黃泥弄在蓴湖鎮象山港畔的一個小碼頭,忽然發現有一隻灰色的鷺在泥塗邊的淺水處覓食。它有時會跟家鴨在一起,但不跟附近其他白鷺混在一塊兒。黃泥弄用「大炮」(超長焦鏡頭)拍下此鳥一瞧,覺得好奇怪:除了羽色之外,其餘特徵都符合白鷺的樣子,可是,這傢伙這麼黑,怎麼能叫白鷺呢?
當晚,黃泥弄將這「怪鷺」的照片分享給寧波的其他鳥友,頓時引起一陣驚呼。有著10年觀鳥、拍鳥經驗的「古道西風」(網名)說:「這是深色型的白鷺,難得一見!前幾年在北戴河的溼地內曾有過記錄。」
記者本人也有10餘年的野生鳥類攝影經驗,見過白鷺無數,但對於深色型白鷺還是只聞其名,未見其形。據專業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一書記載,白鷺存在兩種色型,其一是普通型,全身雪白;其二為深色型,就羽色而言,完全是一隻「灰鷺」。在鷺科鳥類中,只有白鷺(又稱小白鷺)具有深色型。
記者上網搜索了一下,發現最近十幾年來,有關深色型白鷺的記錄與報導極少。2003年5月,人民網的報導稱,廈門市發現國內罕見的黑色型白鷺,這是參與《廈門的鷺科鳥類分布及其種群動態研究》課題調查的廈門大學研究生周曉平發現的。2013年1月,江西省餘干縣發現深色型白鷺,作為一項重要發現,《江西發現深色型白鷺及藍鵐》一文很快就發表在同年的《動物學雜誌》上。
鳥友趕到象山港一睹為快
得知象山港畔發現灰色白鷺的消息後,17日一早,鳥友「古道西風」與李超就趕了過去。當日下午,記者也趕到了現場,鳥友們說:「它就在前面!」
仔細一看,果然見到一隻灰色的鷺在七八十米遠的海塗上覓食,由於其體色較深,和泥土的顏色接近,故不像普通白鷺那樣顯眼。鳥友說,這隻鷺似乎和其他普通白鷺不大合群,每次有其他白鷺過來,它都很兇地飛過去將它們一一趕走,顯然是想獨霸這塊食物豐富的寶地。
記者將「大炮」架在停泊在碼頭邊的一艘漁船上,靜候鳥兒走近。這隻灰色白鷺不大怕人,只顧追逐魚蝦。通過鏡頭,記者清晰地看到了它的模樣:除頭部有部分白色羽毛外,其餘羽毛均為灰色至深灰色,但黑色的喙部、黃色的腳爪等關鍵特徵都與普通白鷺無異,體型也完全一樣。
在現場拍攝的約兩小時時間內,這隻鷺除偶爾飛到附近的竹竿頂上休息外,幾乎都在覓食。只見它在水邊漫步,一有發現,立即伏低身子,縮起脖子,然後迅速「彈射」脖子,用又尖又長的嘴猛戳獵物,濺起一片水花。它確實是個不合群的傢伙,自始至終都是獨自行動。
那麼,灰色白鷺是怎麼產生的呢?人民網2003年5月的報導援引專家的說法,稱「小白鷺攜帶的遺傳物質中有黑色羽毛的隱性基因,只要兩種此類隱性基因結合,就會繁殖出黑色型小白鷺」。但由於產生這種情況的概率極低,因此深色型白鷺很罕見。
少數本地鳥類也有不同色型
其實,在寧波有分布的野生鳥類中,棕背伯勞、大杜鵑、壽帶等極少數的鳥類,也具有不同的色型,只不過比起深色型白鷺,這些鳥的特殊色型更容易見到。
棕背伯勞是寧波常見留鳥,在公園、小區等地隨處可見。顧名思義,棕背伯勞的背部為棕色,但在寧波,偶爾可以見到暗色型的棕背伯勞,看上去幾乎是灰黑色的。
大杜鵑,俗稱布穀鳥。通常所見的大杜鵑背部為灰色,但也有一些棕紅色的變異型大杜鵑,只不過該色型僅限於雌鳥。
另外,漂亮而珍稀的壽帶也有兩種色型,較多的為紅色壽帶,少數為白色壽帶。壽帶雄鳥具有長長的飄逸的尾羽,全長可達25釐米,在飛行時比較容易辨識。
●延伸閱讀
如何區分白色的鷺?
在寧波,「白色系」的鷺有以下5種:白鷺、中白鷺、大白鷺、黃嘴白鷺、牛背鷺,有時在野外會難以區分。
白鷺(普通型)雪白的身體、黑色的喙及黃色的腳爪,是其有別於其他白色鷺鳥的特徵。
中白鷺比白鷺體型略大,腳趾為黑色,嘴在繁殖期為黑色,非繁殖期則為黃色。
大白鷺一般不會被認錯,因為它的體型比白鷺大太多了,而且脖子非常長,以至於呈特殊的扭曲。
黃嘴白鷺屬於瀕危物種,嘴為黃色,腳爪為黑色。
牛背鷺的繁殖羽,頭部金黃,但一過繁殖期,其全身均為白色,很容易被誤認為白鷺。但牛背鷺的嘴是黃色的,腳趾是黑色的。
對於「灰色的白鷺」,可能有人會說,這不就是常說的「灰鷺」嗎?其實,我國沒有一種鷺叫灰鷺,人們俗稱的灰鷺通常是指偏灰色的夜鷺、蒼鷺之類。特別是夜鷺(日湖公園荷花塘那裡有很多),大小跟白鷺幾乎一樣,其成鳥的背部接近黑色,兩翼及尾部為灰色,但眼睛是紅色的,這跟黃眼睛的深色型白鷺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