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吹哨人》這是薛曉路海外敘事的第三部,這部電影主打複雜的商業元素,跌宕起伏的情節設置以及一波三折的情感關係吸引了不少觀眾關注,當我們真正開始觀影之後它本身的這個類型很明確,它就是一部愛情懸疑動作片,它無論從強度還是動作場面的都非常的純粹,是動作的這種奇觀式的魅力
片中也有不少關於情感的細節在裡面,佔的比重也很均勻,好比方說《北京遇上西雅圖》連續兩部票房的成績都非常不錯,其實這個班底還有演員的結構非常容易讓人以為又是一個跟在異國他鄉的愛情故事,但是這部電影的畫風轉得特別快,我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以為這部電影是傳統女性的這麼一個開局,然後緊接著變成了一個特工片的這麼一個模式其實讓我感覺非常驚訝,所以我認為這部電影真的很棒,實際上薛曉路導演特別適合拍這些東西所以說她拍很小的一些東西就拍得特別有意思,比方說齊溪和雷佳音兩個人擁抱之後,齊溪把她孩子身上的那個一個蝙蝠俠的貼紙貼在了他臉上,就這樣的細節看起來特別有意思,而且涉及到動作本身的時候也毫不遜色,而且這是用拍情感片的方式來拍動作戲,這是非常有難度的
電影整個節奏也都掌握得非常好,人設我個人認為也沒有任何問題,很多網友說這部電影票房不成功是因為得罪了女性觀眾,就是感覺已經跳出了常人的這種理解,首先一個像網友們說的像雷佳音飾演的這個角色,他又窩囊,又有點小缺點,最後竟然還出軌,上來就是一場出軌戲,結果就是很多女性觀眾尤其是很多女學生她們完全不接受電影中的這種人設,然而最後還成了一個英雄,成了一個拯救城市幾百萬人的英雄所以這個大家沒法說服自己,還有一個我不太認同的就是關於人物本身的道德曖昧性的這個問題我個人感覺一個好的電影,可能就是需要它本身的這個曖昧,因為這也是電影最大的一個賣點所以實際上根本不需要懷疑,曖昧會對觀眾造成困擾,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說那部大家都看過的《颶風營救》裡面那個爸爸為了就他女兒,直接把他同事的老婆直接打傷了,我覺得這就是對傳統英雄的一個顛覆
其實這個就說為了他的女兒,他是可以變成另外一個人的,這個道德戒條對他來說並不存在所以說這裡面它有很大的一個道德上的就是模糊了傳統的這種道德觀念,但最根本的問題,主要的問題就是雷佳音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然後湯唯的目的是什麼,湯唯她沒目的,《吹哨人》是薛曉路導演從都市愛情片轉戰動作大片的一次大膽嘗試,湯唯也是挑戰動作戲努力撕掉了文藝標籤,同時這也引發了觀眾的討論
很多人認為對於類型片的探索很有必要,也有人覺得鼓勵導演或者演員走出舒適區這是錯誤的很多演員可能就不適合這個劇本或者這個類型,舒適區的意思就是大家覺得你在你的舒適區,就跟我們比較放鬆一樣,這樣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但這是一個心態,說白了就是放鬆的問題並不是技藝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沒有一個導演喜歡自己的片子是重複上一個的,甚至我覺得薛曉路導演兩部《北京遇上西雅圖》拍下來,基本上她就擔心走入到一定的死胡同的模式
包括對那種所謂的愛情的質疑和人生的質疑,所以我覺得我比較喜歡薛曉路導演的一點是她的這種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感,體現了學院派導演一貫的東西,所以我個人認為《吹哨人》儘管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但它也還是一部不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