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合成聚合酶標誌著人們向著鏡像生命形態邁進了一小步。
我們細胞中的DNA呈右手螺旋型捲曲(下);複製左手螺旋型DNA(上)需要用一種鏡像的聚合酶。(圖片來源:Zi xuan Li, Xin Tao, Ting F. Zhu)
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製造了一種蛋白的鏡像形式,可以行使兩個最基本生命功能:複製DNA並將其轉錄為 RNA。
來自麻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分子生物學家 Jack Szostak認為,這項工作使得製造鏡像生命形態前進了「一小步」。他的哈佛同事 George Church 補充道,「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裡程碑。」Church 希望有一天能夠製造出完全的鏡像細胞。
許多有機分子具有「手性」:它們以鏡像方式存在,而不能重疊,正如右手與左手的手套。但生命幾乎總是利用一種形式:比如,細胞使用左手型的胺基酸,而 DNA 呈右手螺旋捲曲。
理論上,這些分子的鏡像形式應當與常見形式一樣,具有相同的功能,但它們可能對常規病毒及非鏡像世界的酶具有抗性。
這就使鏡像生物化學成了潛在的高利潤行業。柏林的 Noxxon 製藥公司就是這樣期望的。它利用實驗室化學合成方法製造短鏈 DNA 或 RNA 的鏡像形式,稱為(核酸)適體(aptamers),能夠結合到體內蛋白等治療靶點,阻斷其活性。該公司擁有若干種針對人類臨床疾病(包括癌症)的候選鏡像適體;因為它們並不能被人體的酶降解,效力還可能提升。複製鏡像 DNA 的過程能夠提供更簡單的辦法來製造核酸適體,Noxxon 製藥公司的首席科學家 Sven Klussmann說。
穿越鏡子
研究人員花費了數十年製造大量的鏡像 DNA,所以清華團隊能夠從化學供應商那裡訂購到複製鏡像 DNA 所需的大部分原料:待覆制的鏡像 DNA 鏈,組成鏡像 DNA 的小分子,以及能夠以正確順序添加小分子的鏡像「引物」鏈。
困難的是製造出協調該複製過程的叫做 DNA 聚合酶(DNA polymerase)的鏡像酶。這需要從右手型胺基酸開始合成,但常用的聚合酶含有六百多個胺基酸——意味著對當前的合成方法來說它們數量過大。
所以清華團隊轉向了已知最小的聚合酶:非洲豬瘟病毒聚合酶 X,它僅含174個胺基酸。不幸的是,它的合成速度非常慢——大概是因為它太小,合成生物學家 Ting Zhu 說道,他是 Szostak 之前的學生,幫助指導這項工作。該團隊製造了這個聚合酶的鏡像版本並發現,同它的自然構型酶類似,它能夠在約4小時內,將含有12個核苷酸(構成 DNA 的小分子)的鏡像引物延伸成 18個核苷酸的鏡像 DNA 鏈;在 36 小時內將其延伸至 56 個核苷酸。
當把這些系統的常見形態與鏡像形態混合在同一個試管中時,兩種複製過程獨立進行、互不幹擾。鏡像聚合酶也能夠將鏡像 DNA 轉錄為鏡像 RNA,仍然非常慢。此項工作發表於 Nature Chemistry。
Klussmann 表示,Noxxon 製藥對用更高效的酶來進行此類合成的方法非常感興趣。事實上,Zhu 與其同事接下來希望製造出更高效的聚合酶 Dpo4 的鏡像形式,該酶由 352 個胺基酸構成。
反方向的生命
在論文中,清華的研究人員還試圖探討為何生命的手性呈現現在這樣。這仍然神秘:可能僅僅是出於偶然,也可能由自然中基本的不對稱所觸發。
佛羅裡達州阿拉華應用分子進化基金會(Foundation for Applied Molecular Evolution in Alachua)的 Steven Benner 表示,生化上製造出生命的鏡像形式不太可能對解決這個問題有什麼啟發。以鏡像方式看,幾乎每個物理過程都相同。唯一已知的例外——稱為「宇稱不守恆」(parityviolations)——存在於亞原子物理的世界。Benner 認為這些細微的差別不能在生化實驗中表現出來。(他也對製造出能夠不被天然酶和病毒隨意降解的 DNA 感興趣,但並非使用鏡像 DNA,他使用非天然小分子合成了人工 DNA。)
Church 的最終目標——製造全鏡像細胞,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自然界中,RNA被複雜的分子機器——核糖體翻譯成蛋白質。Zhu表示,「重構核糖體的鏡像形式這個認為任務將令人望而生畏的」。因此,Church 正試著讓正常核糖體突變,使它能夠處理鏡像 RNA。
Church 表示,誰也說不準哪種方式可能會成功。他提到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在作關於生化過程的鏡像形式的工作。「這一領域曾經很少有人關注」,Church 說,「但現在非常活躍。」
作者 Mark Peplow
翻譯 趙琳
審校 譚坤
原文連結:http://www.nature.com/news/mirror-image-enzyme-copies-looking-glass-dna-1.19918?WT.mc_id=SFB_NNEWS_1508_RHBox
本文來源:《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 責任編輯: 王鳳枝_NT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