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暑期檔最後一天,籠罩在口碑光環中的《碟中諜6:全面瓦解》,終於登陸內地院線。
《碟中諜6:全面瓦解》8月3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這部外媒口中的「系列最佳」在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7%,IMDb超過10萬人打出了8.1的高分,豆瓣也已回升到8.3分。
豆瓣評分
爛番茄新鮮度
IMDb打分
導演克里斯多福·麥奎裡,主演湯姆·克魯斯、西蒙·佩吉、瑞貝卡·弗格森等人悉數回歸,操持攝影的是《機械姬》、《湮滅》的攝影指導羅伯·哈迪。
從左:大超亨利·卡維爾、導演克里斯多福·麥奎裡、阿湯哥、西蒙佩吉巨巨
這個萬無一失的陣容,點燃了我們對新作的期望。
《碟中諜》系列的第一懸念,在於它如何能夠突破自我。
《碟中諜6》片頭
除了人盡皆知的HALO跳傘、直升機繩索速降、徒手攀爬布道巖之外,《碟6》是不是還有更值得深究的野心?
影史上第一個HALO跳傘實拍鏡頭
片名「全面瓦解」顯然不同於「幽靈協議」和「神秘國度」,它明顯指向這部作品和前作的互文關係。
22年,6部電影,低產卻長青的《碟中諜》系列,終於迎來了它的首次「自我致敬」,也是需要重新認識這個系列的時候了!
這是一個間諜類型一息尚存,而間諜元素大行其道的時代。
20多年來,電影市場上湧現越來越多的《女間諜》和《我的間諜前男友》。
它們在嬉笑怒罵中架空了傳統間諜片的政治歷史維度,也消解了間諜人物這一符號本身所承載的複雜意義。
從左:《女間諜》、《我的間諜前男友》
而與此同時,《007》和《碟中諜》這兩個從間諜片全盛時期一路走來的老牌間諜系列電影,正試圖以奇觀化的動作場面和高科技武器(器官擴展)重振雄風。
流水的邦女郎,鐵打的高科技
曾經一場持續了40多年的冷戰,風聲鶴唳暗流洶湧,敵我陣營涇渭分明,一手造就了間諜片的黃金時代。
冷戰結束,舊秩序轟然倒塌,新秩序尚未建立。曾在60-70年代攻佔大銀幕的007系列電影,陷入停滯。
90年代中期,《碟中諜1》用一次大膽的「弒父」,開啟了間諜片的復興。
第一部經典場面:伊森盜取碟片
這意味著一種全新的間諜片敘事模式。
《碟中諜》原版電視劇:《虎膽妙算》1966年
這部60-70年代播出的電視劇,遵循了經典的冷戰敘事模式:不可能任務小組的虛構的敵人「東歐共和國」,顯然指向現實中的蘇聯。
然而到了1996年,電影《碟中諜》的核心變成了上級與下級、國家與個人、「父」與「子」之間的矛盾。
美國最有話語權的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曾經把《碟中諜》比喻成「一座難以洞穿的後冷戰迷宮」。
一座由撲朔迷離的局中局和多重情節反轉組成的迷宮。
終極謎底揭開後,所謂的「外國間諜機構」原來只是障眼法,伊森·亨特真正的敵人竟然是自己曾經無比敬重的上司吉姆。
伊森和隊員、上司吉姆
伊森親手殺死吉姆的那一刻,實際上宣告了冷戰間諜片中那種僵化的父權秩序已然崩裂。
特工不再是任憑國家機器碾壓的、工具化的個人,他們將要奪回自我身份和自由意志。
多年後,這種弒父敘事依然在《諜影重重》和《007:大破天幕殺機》中復現。
《諜影重重》傑森·伯恩
第二部(2000年)開始,伊森·亨特人性的一面得到了更多的展示,他可以主動選擇任務和隊友,對愛情的追求是他在特工身份之外尋求自我認同的方式。
《碟中諜2》
第三部(2006年)無疑是最浪漫主義的,茱莉亞的出現讓伊森在國家倫理和個人倫理之間鋌而走險地選擇了後者——這也是他距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碟中諜3》中的伊森和妻子茱莉亞
一個「有人味」的特工,這就是湯姆·克魯斯想要的嗎?
當然不是,他有一個瘋狂得多的願望——
讓伊森·亨特成為一個「超人」,肉身凡胎,傷痕累累,卻比任何一個超級英雄都更加大無畏。
《碟中諜3》裡,我們還能看到一個患得患失的伊森,他有著平凡人的愛與恨、恐懼與悲傷:眼看著「妻子」被一槍穿頭時,阿湯貢獻了一場讓人心碎的表演。
對於這個平凡人伊森來說,「假如失去她,我也活不下去了。」
然而從《碟中諜4:幽靈協議》開始,這種我們能夠與之共情的疼痛感消失不見了,伊森變成了一個將個人情慾最小化的無我之人。
他和朱莉亞的感情走向了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結尾:他的不可能任務小組又一次拯救了世界,他的茱莉亞選擇過上了平凡的生活,兩人隔著熱鬧的街道,靜默中用眼神道別。
伊森·亨特的英雄主義和悲劇色彩,恰恰在於他的「犧牲」是自主的而非被迫的。
如果說《碟1》完成了從工具到人的轉變,那麼《碟4》則完成了從人到「超人」的轉變。
到了《碟中諜5:神秘國度》裡,伊森已經成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特工」。
《碟中諜6:全面瓦解》他全新升級,繼續上天入地追擊恐怖分子。
他的正面是百戰不殆的「超人」,永遠在最後一秒化險為夷。
而他的背面則是個體的歸零化,不再有家庭,甚至不再有祖國。
《碟6》之於整個系列的特殊意義在於,它不僅是「全面瓦解」,更是「全面回顧」。
它逼迫伊森面對自己的過去,「超人」因此擁有了更複雜的人性深度。
他放棄了與朱莉亞共度餘生,但也因此終生背負愧疚和恐懼。
他成功捉拿所羅門·萊恩,卻也因此引發了恐怖組織失去頭領陷入更大的混亂。
《碟6》中的所羅門·萊恩
第一部便建立起的尖銳的上下級矛盾,在這一部中更是激化到了一個頂點。
上司Alan Hunley
特工沃克的一句話是全片題眼:
「亨特的政府多少次背棄他,拒絕承認他的存在,將他棄置不顧?這樣的一個人,要到什麼時候才終於忍無可忍?」
《碟6》中的沃克
而他的「不可能任務」更加棘手,最後半小時觀眾的心一直懸在嗓子眼。
「你可以選擇是否接受這個任務」,但伊森從來不會選擇拒絕。
第四部開始,類型片通常必備的愛情元素幾乎退場。
除了米歇爾·莫納漢出演的茱莉亞之外,《碟中諜》系列的女性角色都屬於高度類型化的人物:
第一類是如艾曼紐·貝阿、蕾雅·賽杜這樣的蛇蠍美人,
第二類是如坦迪·牛頓、李美琪、寶拉·巴頓這樣的打女,
第五部新加入的伊爾莎(瑞貝卡·弗格森 飾)則混合了兩種類型,她更像是伊森的鏡像人物,勢均力敵,亦敵亦友。
《碟6》中的伊爾莎和伊森
與此相對,動作驚險元素卻是變本加厲。
那些無限趨近人類極限的複雜真人特技,創造出了一種讓人沉浸其中的電影奇觀,甚至故事本身都已不再重要。
我們很難想像下一部《碟中諜》還能怎樣自我突破,或許真像西蒙·佩吉所說:「只有去太空了。」
《碟6》中的直升機繩索速降
和詹姆斯·邦德、傑森·伯恩相比,伊森·亨特的人物個性相對弱化,007系列在它的全盛時期平均每一年半就上映一部新作,持續了20多年。
反觀《碟中諜》系列,22年的時間跨度裡只產出6部電影,間隔最短的第五部和第六部也隔了3年,而第二部和第三部之間更是長達6年之久。
《碟中諜》前五部藍光高清套裝你值得擁有
2017年北美上映影片總量達到了724部,比2000年時翻了一番。
在這種行業生態下,「碟中諜」系列的低產作風很容易讓觀眾對角色的認同發生斷裂——
每一部續作中的伊森都像是一個「新」角色,難以建構起整個系列相對完整的角色弧。
這種銀幕上的失落感,在銀幕之外得到了彌補。
從1981年《無盡的愛》算起,湯姆·克魯斯已經在大銀幕上活躍了37年,演出過46個角色,而伊森·亨特最為特別。
《碟中諜》和阿湯一起走過了他的青壯年和中年,也見證了他演員事業的大起大落。
最近十年裡,除了《碟中諜》之外,大眾最熟悉的阿湯作品是《世界之戰》、《危情諜戰》、《俠探傑克》、《遺落戰境》、《明日邊緣》、《新木乃伊》……
「美國劉德華」名不虛傳,25年來勤耕不輟
他是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硬漢,他是「動作巨星」,這是阿湯本人和他的團隊、教會以及媒體的共同選擇。
明星形象與流行文化互相滲透,所有的阿湯角色統統都和他本人縫合在一起。
每一部《碟中諜》的空檔,阿湯哥眾多同質化的電影角色,反哺著觀眾對伊森的體認。
《明日邊緣》中的湯姆·克魯斯
更進一步,其實伊森·亨特早已成為和阿湯共生的鏡像。
《碟中諜4》不僅是系列電影回春的分界點,也記錄了阿湯演繹生涯的一道轉折。
當伊森·亨特從人變成「超人」時,湯姆·克魯斯也經歷著相似的轉變。
這要從《碟中諜3》說起。
2006年,沉寂6年的《碟中諜》終於迎來新作,然而卻創造了系列票房新低:
1.5億美元的成本比第二部高出2500萬,最終全球票房卻只有3.97億,比前作下滑1.6億,遠遠低於派拉蒙的預期,甚至連盈利線都沒能達到。
電影上映一個月後,派拉蒙突然宣布結束與湯姆·克魯斯長達14年的合作關係:電影公司將一線巨星掃地出門,在影史上也實屬罕見。
外媒對解約風波的報導
派拉蒙發話:「我們覺得會做出『創造性自殺行為』造成公司收入損失的人不應該繼續留下,他最近的舉動對派拉蒙來說是不可接受的。」
派拉蒙真正「不可接受」的,是阿湯的Cruise/Wagner公司每年從派拉蒙拿走的1000萬美元製作費和阿湯的高昂片酬、票房分成。
而所謂的「創造性自殺行為」指的是阿湯05年兩次極具爭議性的訪談。
《奧普拉秀》上的「跳沙發」尚且可以理解為節目效果。
2005年5月,湯姆·克魯斯做客《奧普拉秀》,談到熱戀女友凱蒂·霍姆斯時激動地跳到了沙發上
阿湯在NBC訪談節目上,公開批評女星波姬·小絲服用抗抑鬱藥治療產後抑鬱症,還對主持人大放厥詞:「你不了解精神病學,我了解…它是偽科學。」
一切源於阿湯哥無法繞過的三個字:山 達 基(Scientology,又名科學教)。
紀錄長片《撥開迷霧:山達基教與信仰囚籠》( Going Clear: Scientology and the Prison of Belief )2015
山達基教認為,精神上的痛苦是由一種叫做「印痕」的東西造成的,只有通過他們的「聽析」療法才能去除。所謂「聽析」,類似於心理諮詢混搭上基督教的懺悔。
山達基教反對一切精神疾病藥物治療。2004年,阿湯就曾經公開提到「精神病學應該被定義為不合法」。
早在1986年,阿湯就透過第一任妻子咪咪·羅傑斯加入了山達基教。
整個90年代,這個備受爭議的「宗教信仰」並沒有對他的星途造成影響。
這一方面歸功於專業的團隊,另一方面也和第二任妻子妮可·基德曼有關,和她在一起的十年裡,阿湯與教會漸行漸遠。
然而,在教會的介入下,兩人於2001年結束了婚姻,三年後,阿湯換掉了合作多年的公關團隊,轉而聘請了毫無公關經驗的親姐姐、山達基教徒Lee Anne DeVette,這一系列錯誤的選擇,終於導致了上述種種「自殺行為」。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解約事件反倒成為了新千年以來阿湯的第一個事業轉機。
他暫時遠離了大製作,轉而接下《獅入羊口》、《熱帶驚雷》、《行動目標希特勒》這些成本相對較小的電影,並且前兩部都是出演配角。
從左:《獅入羊口》、《熱帶驚雷》、《行動目標希特勒》
這段時間裡,他向波姬·小絲致歉,也終於聘用了專業的公關團隊,Cruise/Wagner公司也找到了新東家。
《熱帶驚雷》裡的「驚豔」客串給他贏得了一個金球提名
還有一件事不得不提:《行動目標希特勒》讓阿湯遇到了克里斯多福·麥奎裡。
開始了兩人長達十年、多達9部電影的合作(包括最近三部碟中諜),接下來麥奎裡還將執導《壯志凌云:馬弗裡克》,甚至下一部《碟中諜》。
這種親密牢固的搭檔關係,也進一步保證了阿湯對於《碟中諜》系列的主導權。
2010年,收斂鋒芒後逐漸扳迴風評的湯姆·克魯斯與派拉蒙協商將《碟中諜》系列重新提上日程。
這一次,派拉蒙提出了一個要求:加入新鮮血液,即當時喜提奧斯卡提名風頭正勁的傑瑞米·雷納。
《碟4》中的傑瑞米·雷納飾演參謀布蘭特
不難看出,派拉蒙有意將新角色培養成下一個伊森·亨特,牽制湯姆·克魯斯的大權。
《碟3》滑鐵盧的五年後,票房口碑雙收的《碟中諜4:幽靈協議》終於重新證明了湯姆·克魯斯的商業價值和這一系列的巨大潛力,將近7億美元的票房至今位列系列第二高,影片評價也僅次於最近新上映的《碟中諜6:全面瓦解》。
派拉蒙的「如意算盤」失了策。沒有人能削弱湯姆·克魯斯,從始至終這都是他與自己的戰爭。
提到《碟中諜》,它的前綴總會是「湯姆·克魯斯的電影」,而不是克里斯多福·麥奎裡的電影或者派拉蒙的電影。
這不僅是因為阿湯的巨星身份,更重要的是他作為製片人和主演對整個系列電影的全盤掌控。
當湯姆·克魯斯從828米高的杜拜哈裡發塔一躍而出時,他已經做出了和伊森·亨特一樣的選擇。
這是一條「超人」的路,迄今為止,湯姆·克魯斯已經在這條路上走了快十年。
阿湯在哈裡發塔頂端留念
他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全能人,一個工作狂(有時也是控制狂),一個不折不扣的完美主義者。
他不甘於只做幕前工作,他想要更大的權力。
《碟中諜》系列的劇本創作、拍攝、道具、場景、剪輯、後期的每一個細節他都參與其中,原計劃一條過的扒飛機戲,在他的主張下拍了8遍,為了呈現出最完美的HALO跳傘長鏡頭,他跳了106次傘。
阿湯說過,因為所有場景都是實拍,所以某種程度上看《碟中諜》系列的拍攝花絮和看電影是一樣的。
他是一個高度「觀眾指向型」的電影人,堅持真人實景拍攝,是因為他相信觀眾能夠看出電腦特效的虛假,而他想要的是身臨其境極盡真實的刺激體驗。
他還是個膠片原教旨主義者,「除非再也沒有膠片或者沒人可以洗印為止」,只因為那種數碼攝影無法替代的真實質感。
《碟5》扒飛機拍攝現場
關於實拍和特效,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曾經提到一次親身經歷:
拍攝《勇闖雷霆峰》時,有一場戲是要吊在幾千米高的山上,他堅持親自上場,想用一個長焦鏡頭來呈現這個場景。
《勇闖雷霆峰》(The Eiger Sanction)1975年
電影上映後,他喬裝打扮溜進影院觀察觀眾的反應,看到這一幕時,有人驚呼:「他們是怎麼拍出來的?」
同伴回道:「特效唄。」
《勇闖雷霆峰》片場照
《碟中諜》從拍攝到營銷,始終在不厭其煩地強調真人實拍,或許這是因為他們深知實拍和特效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他們需要主動站出來點醒觀眾。
在這個技術加速升級的時代,電影的「真實性」,實拍和特效之間的差別,真的一眼就能分辨出來嗎?
阿湯的「冥頑不化」,其實也是電影本體的榮光在「後電影」時代的一種窘境。
過分依賴特效讓超英片中的明星越來越工具化,相反,追求真實讓阿湯始終把主導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上。
當明星們可以藉助於綠幕完成那些不可能完成的演出時,阿湯還像巴斯特·基頓這樣的默片影人一樣,堅決捍衛電影表演的「真實性」。
放眼世界,和他並肩作戰的似乎也只有成龍了。
綠幕拍攝中的《大超》
超級英雄遍地都是,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阿湯和伊森這樣的「超人」?
答案可以很簡單:
只要阿湯這樣的「老頑固」還活躍在產業裡,我們就有理由相信電影還沒有死亡,明星還沒有死亡。
他很少在片場展現出焦慮和恐懼,因為拍電影已經成為了他的生活本身,就像拯救世界之於伊森那樣。
其實他們完全可以選擇不那麼危險的生活,不那麼搏命的戲路,但他們總是放不下那份捨我其誰的執念。
不久的將來,阿湯又要在《壯志凌云:馬弗裡克》裡飛向天空了。
假如他終將耗盡精力,我們也希望那一天晚些到來。
作者 ✎ 麻友安
編輯 ✎ 斯特辣不耐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