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違三年,讓無數人期待已久的《鳥瞰中國》終於回歸!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監製,五洲傳播中心與國家地理頻道、紐西蘭自然歷史製作公司,Beach House製作公司聯合製作的電視紀錄片《鳥瞰中國》第二季,於11月10日、17日在國家地理頻道和B站獨家全球同步播出。我國主流媒體對「鳥瞰中國2」給予了較高評價。
開播前期,人民日報微博發文,「空中俯瞰祖國山河,美到Cry」。紫光閣、共青團中央、環球時報等媒體紛紛熱烈轉發與評論。
「期待很久了,終於等到了」「我大中華,愛你」「英文解說,感覺逼格瞬間上升」「我的天,看得淚目」「我的國,我自豪」「第一季很好看,第二季也不負眾望」「拍攝角度十分好,畫面也是世界級的,十分喜歡,期待下一季」……網友們的彈幕和評論與紀錄片的BGM(背景音樂)一樣激情四射。
電視紀錄片《鳥瞰中國》第二季延續第一季的風格,從天空的視角縱覽中國的山川河流,立體化展示歷史人文景觀、自然地理風貌及經濟社會發展,展現了一個壯麗多姿的美麗中國,探討了天地大美之中蘊含的中國文化的魅力。
《鳥瞰中國》第二季作為航拍中的精品,無論從畫面語言、故事講述還是深層內涵的表達,都稱得上是紀錄片中的上乘之作。該片採用先進的超高清4K航拍技術,通過電腦特效、地面拍攝相結合等手段,將中國美麗的自然風光、鮮明多變的氣候和現代大都市的面貌呈現給全球觀眾。
導演通過改變航拍器的高度、角度和飛行路線,實現了對畫面景別、構圖的把控,讓觀眾仿佛置身於「鳥」的視角,體驗俯瞰視角下生動而美妙的中國。該部紀錄片的解說詞採用「上帝視角」進行敘述,拒絕了居高臨下的說教,以「導遊式」的講述方式完成,大大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航拍,是《鳥瞰中國》的核心表現方式,為其贏得廣泛關注和讚譽立了頭功。但要講好中國故事,又不能僅僅局限於對技術的迷戀。《鳥瞰中國》第二季的導演找到了一個較好的融合方式,「地拍」轉身變為航拍的輔助角色,共同構成了張弛有度的紀錄片。
說到底,《鳥瞰中國》講述的是中國人與大自然關係的一部紀錄片。「地拍」除了能夠緩解航拍帶來的審美疲勞,還能最大限度地將人和故事融入其中,打造「宏大敘事+微觀抒情」的新模式,充實影片內容,不僅華麗,而且有溫度。
從北京、盤錦、濰坊到青島、上海、杭州甚至香港和海口,從北部寒冷的渤海灣到遠在南方的熱帶海南島,環境不同、民俗不同、經濟發展各異,多元多彩的中國故事正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上演,中國正飛速適應著21世紀所帶來的挑戰……
不局限於俯瞰人的故事,更專於與豐富細膩的內容,《鳥瞰中國》第二季縱貫中國南北,為世界觀眾提供了一個更為立體的鏡頭來觀察中國。
無論是運用最先進技術修建的港珠澳大橋,還是寒冬臘月裡沿用古人技術捕魚的查幹湖漁民;無論是東海海上風場壯觀的風力渦輪機安裝過程,還是人們重回「中國伊甸園」後頭灣村追求返璞歸真的美景;無論是傳承千年的濰坊風箏製作和放飛技術,還是體現現代激情與速度的青島帆船競賽,《鳥瞰中國》第二季用獨特的文化視角和壯美的航拍鏡頭,講述了在高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一個個傳統與現代碰撞的中國故事。
除了講好中國故事,由五洲傳播中心與國家地理頻道共同打造的紀錄片《鳥瞰中國》作為中美合作的產物,其意義不止在於向觀眾呈現壯美的景物和故事,更大程度在於能夠加速推動中國紀錄片走向世界,做大做強紀錄片產業,也讓更多人了解真正的中國,彰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與上世紀80年代《望長城》等紀錄片中外合作環境和模式不同,此時的中國和中國的紀錄片產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中國的經濟實力躍居世界第二,中國的紀錄片產業也從「神壇」走向了「人間」、從國內走向世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怎麼使中國紀錄片真正走向全球並在世界紀錄片的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這是新時代紀錄片產業的重大課題。
能夠看到,正是通過與國際主流媒體和優質製作公司合作,利用國際通過語言講故事的手法愈加熟稔,節目也更符合國外觀眾的收視習慣。同時,因為發揮五洲的優勢,故事和人物都有了深入的調研,案例選擇更加能夠引起共鳴,催生出較好的傳播效果。
近幾年隨著無人機大量進入民用市場,使得普通老百姓航拍不再是遙遠的事情,航拍題材的紀錄片不斷湧現,這對於紀錄片產業來說不失為一個好的現象。但是,真正能夠做到像《鳥瞰中國》《航拍中國》專業極致的水準還是很少,多而不精是一個問題,尤其是像《鳥瞰中國》這種具備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更是屈指可數。
由此可見,以技術完成表達,其實是一種極有可塑性的途徑。《鳥瞰中國》之所以能兼顧國內外市場,其核心便在於運用最前沿的技術,打造世界性的外殼。但究其根本,還是那個熟悉而不變的傳統中國內核。或許這兩者的有機結合,在某種程度上,比題材更值得紀錄片行業揣摩與學習。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深度透視影視產業規律,由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新版微信長按二維碼圖可直接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