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為什麼別人的照片看起來很精彩吸引人,自己照片看著卻很「平」,沒有立體感,不夠吸引人?」
眾所周知,世界是三維的,照片卻是二維的。那麼要在一個平面上表現出三維世界的立體層次,便需要運用畫面中的多種元素來營造出立體感和空間氛圍,這一點與繪畫相同。那麼,到底如何才能讓照片具有空間感和立體感呢?這裡為大家總結了6個拍攝思路及後期創意,希望對於你有所啟發。
1、增加漸變效果
以天空、大海、森林等為背景進行拍攝的時候,畫面中包含大量相同的顏色,很容易顯得過於平面呆板化。如果想讓畫面具有立體感, 要適當應用自然光,表現出顏色從深到淺的濃淡變化。
這時候,如果遠景中能有一片霧氣,就更是錦上添花了,但是,我們是無法隨意改變自然現象的,所以,適當的調節曝光就成了關鍵。
2、使用色彩營造空間立體感
這裡主要用到的便是色彩的進退關係。色彩自身的深淺特性會產生平面或立體的效果。深色後退,淺色前進;高純度比低純度所激發的空間感要強;暖色有近距離感,冷色有遠距離感。
如果色彩的進退感與平面空間相結合,相協作,就會產生二維虛擬空間效果生化空間。色彩在影像中所體現的空間感更為強烈,表現也更為靈動多變。
當淺色在深色之上時,淺色向前進,深色向後後退縮;暖色向前進,冷色向後退縮;高純度的鮮豔色向前進,低純度的渾濁色向後退;明快的色向前進,曖昧的色向後退縮。利用色彩的這種特性,將不同色彩組合在一起,就能形成色彩的不同層次感,使主體形象突出,次要形象層次豐富。
除了需要色彩空間感之外,還需要平面層次感。平面層次感強調的是色彩的主次分明、形成的秩序感,追求畫面整體的視覺效果。
3、光影的塑造
攝影是用光的藝術,而「光」更是決定攝影作品成敗的關鍵要素。不僅可以表現畫面的層次感、立體感和質感,而且還可以增加特殊的藝術效果。但由於自然光線條件是不可控的,所以學會合理利用光線有助於主題的表達,使你的作品更上一個層次。
攝影是「用光作畫」,因而光線照射不到的陰影,必然是攝影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在攝影創作中我們的眼睛往往會只注意主體的趣味點,忽視了陰影的作用,甚至有意避開陰影,但它仍然是許多攝影作品增加作品空間立體感的構圖要素。
4、構圖營造空間立體感
a.留白
利用留白的手法增加空間感,留白是留出視覺的焦點。留白就是以「空白」為載體進而渲染出的意境的藝術手法。為主體增添一些適當的空白,是合理有效增加空間感的手段。
不同的留白面積會讓畫面獲得不同的效果,留白面積大於主體面積會讓畫面清靈俊秀,像是窗口吹入的新鮮空氣,能夠很好的表達意境效果。留白面積小於主體面積,可以讓觀者更注意主體的細節刻畫。
TIPS:不要讓留白面積與主體面積平均劃分畫面,平均劃分不僅會失去留白的作用,還會讓畫面顯得過於中規中矩而落入俗套。
b.前景
前景構圖,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合理地運用前景不僅可以突出照片主體,還能給畫面營造出空間立體感,從而提高照片的視覺衝擊力。常見的前景形態有4種,分為引導式前景、框架式前景、虛化式前景、介質式前景。
可以拿來當前景的東西很多,可以是花草、建築線條、紗布煙火、各類小物件等等幾乎所有現場你覺著合適的東西,甚至人像拍攝時可以直接取模特的手腳頭髮等當前景。要有主動尋找前景的意識,十步之內必有前景。
c.透視
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景物,由於距離遠近不同,方位也不同,在視覺中引起不同的反應,這種現象被稱為「透視現象」。而在攝影中,我們常用匯聚線、重複縮小以及誇張前景這3種方式,利用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來突出線性透視下的前中後景層次。
d.虛實
利用虛化效果製造空間感的時候,可以表現為將前景或背景進行模糊處理。通過對焦,讓離觀看者較勁對象變得清晰,同時遠端的物體變得模糊。反之亦然,對遠端物體對焦,近景變得模糊,同樣可以營造空間關係。
5、鏡頭焦段的選擇
鏡頭焦段的長短對照片的縱深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雖然畫面中各個元素的位置並不會產生變化,但是會讓觀眾的視線產生變動。比如:廣角鏡頭可以讓畫面中的元素產生畸變,擴張畫面邊緣的元素。
長焦鏡頭和廣角鏡頭則是相反的,長焦鏡頭會壓縮空間,將遠處的景物和近處的景物拉到一個平面上來。所以長焦鏡頭很適合拍攝群山、花海等等場景大、強調數量的題材。
鏡頭的的每個焦段都有自己的特點,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如果你非常追求照片的立體感和縱深感,那麼我建議你使用焦段短點的鏡頭來拍攝。
6、後期
要在一個二維空間裡,表現出現實中的立體感,除了前期拍攝,也可在後期的時候進一步的塑造照片的立體感。
總結
如果總覺得自己的照片沉悶呆板,過於平面,不妨試試增加空間立體感。俗話說「畫有法,畫無定法」,攝影同樣如此,攝影創作在運用基本的技術原則外,應儘量發揮人的創作能力和創意想像,以上主要是對空間立體感的前期拍攝思路,希望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為什麼你拍出來的照片「平淡無奇」?這幾點你可能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