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回憶》的原型兇手找到了!
昨日韓國媒體報導了這讓人震驚的消息。
隨即,這條新聞迅速在國內各大社交論壇刷屏。
很多人和某貓一樣,莫名激動。
無數朋友給某貓發來信息,韓國電影《殺人回憶》的兇手抓到了。
這鯁在人心中28年的遺憾,如今,終於被彌補了。
《殺人回憶》的原型為韓國轟動一時的華城連續殺人案。
1986年至1991年間,在韓國京畿道華城市太安鎮一帶,有10名女性依次被害。受害者均為年輕女性,大多數受害者脖子被緊緊纏繞而勒死,多數人在被強姦後殺害。
由於兇案性質惡劣,引起了社會極大的關注。警方先後投入了205名警察進行調查。
調查期間,嫌疑犯和證人達到了21280人,40116人接受了指紋鑑定。另外有570人和180人分別接受了遺傳基因(DNA)鑑定和毛髮鑑定。
這是在當時韓國警方動員人數最多的案件。
但是,卻仍然沒有在15年的公訴時效內找到兇手。
這就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一根刺。
現在,隨著真兇浮出水面,這根刺似乎被拔了出來。
不過,「案件兇手抓到了」這個說法其實並不準確。
因為兇手被發現是華城連續殺人案的兇犯時正在服刑。
他早就被抓了。
兇手因為姦殺自己妻子的妹妹的罪行,已經被判處無期徒刑,目前正在服刑中,今年50歲。
韓國媒體報導畫面
由於華城連續殺人案的追訴時效已經過期,儘管已經知道兇手是誰,也無法對他進行起訴。
相信看過韓劇《信號》的觀眾對所謂的追訴時效並不陌生。(《信號》中也有以華城連續殺人案為原型的案件)
追訴時效,是指刑事法律規定的,對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在韓國,2007年之前發生的案件,追訴時效為15年。
很多人對這一結果表示不滿,認為為什麼不能修正這項法律。
但其實,在2015年7月24日,韓國國會就以199票贊成、0票反對、4票棄權通過了一項刑事訴訟法修正案。
《信號》劇照
根據該修正案,韓國現行的25年殺人犯罪公訴時效將被廢除,今後殺人犯罪案件將被永久追訴直到破案為止。
但是由於華城連續殺人案最後一起案件發生在1991年,它在2006年就超過了法律追訴期,所以2015年的修正案並不能對其起作用。
這起案件之所以能在中國也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力,和影片《殺人回憶》離不開關係。
相信影迷們都對這部充滿著絕望和無力的電影記憶深刻。
這部在豆瓣評分8.8,33萬人打分的電影在中國也有著不小的影響力。
儘管導演對影片的處理跳出了刑偵探案的範疇,更多把鏡頭專注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和在那個年代中掙扎又無力的小人物身上,但是無法找到真兇仍然是很多影迷的遺憾。
就連導演自己也是如此。
導演奉俊昊從小就喜歡犯罪心理的小說,而當他成為一名電影導演的時候,兇殺案成為了他非常喜歡的題材。
因為他認為,當人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去看犯罪電影中的犯罪現場的時候,就像是用放大鏡在看人在極端情況下的人性體現。而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會有機會體驗這些的。
而奉俊昊同樣也對沒有抓到殺人犯感到遺憾,而當他想到電影公映後犯人也可能回來看電影就更加生氣。
所以,他設計電影最後一個鏡頭,讓警察把頭轉向屏幕,盯著觀眾。
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想用這樣一個方式,讓沒有抓到犯人的警察和沒有被抓住的犯人,讓他們通過銀幕進行一次對視。」
不過,導演的小設計現在來看是落空了。
真兇因姦殺妻子妹妹被捕入獄是1994年,而《殺人回憶》電影上映是2003年。
正在監獄中的兇徒是沒有機會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了。
兇手雖然沒有因為華城連續殺人案受到懲罰,但是卻早已在監獄待了25年,之後還有無盡的囚禁生活在等待他。
而對於死者家屬來說,知道了是誰也非常重要。
大概,這就是有著缺憾的最完美的結局。
那麼,其他的兇手案呢?
《殺人回憶》能在中國引起那麼多共鳴,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在中國,有一個「白銀案」。
1988年至2002年的14年間,在中國甘肅省白銀市有11名女性慘遭入室殺害。
兇手專挑年輕女性下手,作案手段極其殘忍。
在2016年3月,兇犯高承勇被逮捕。
高承勇被捕新聞畫面
2018年3月,法院宣判被告人高承勇死刑。
2019年1月3日上午,罪犯高承勇被執行死刑。
震驚一時的「白銀案」至此落下了帷幕。
就在本月,「白銀案」將被翻拍為電視劇的消息在網上出現。
再加上之前傳出的「白銀案」將被改編為電影的消息,我們有望在之後觀看到兩個版本的「白銀案」。
在「白銀案」發生的前幾年,香港也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連環殺人案。
而這起案件被改編為電影《香港奇案之霧夜屠夫》,由任達華、劉錦玲、萬綺雯、翁虹主演。
《香港奇案之霧夜屠夫》劇照
自1982年2月3日至7月2日,兇手殺害了4位年輕女子,並對其進行奸屍並分屍。
就在1982年8月18日,照相館職工發現客人照片裡肢解的恐怖內容報警,兇手也隨之落網。
從犯案到抓捕,前後時間沒有超過1年。
有抓到兇犯的案件,那麼同樣,也有兇手仍在逍遙法外的案件。
韓國電影《孩子們》講述的是曾和華城連續殺人案並稱韓國未解之謎的「青蛙少年失蹤案」。
《孩子們》劇照
1991年,韓國5位小學生去臥龍山附近抓青蛙失蹤。
此事驚動了當時的韓國總統,警方共動員了包括軍隊在內約32萬人尋找孩子。
直到2002年,孩子們的遺體才被發現,並確定為他殺。
而由於年代久遠,線索不足,此案一直懸而未決。
包括某貓昨天推薦的電影《十二宮》也是改編自美國的懸案「十二宮殺手」。
《十二宮》劇照
看了這些殘忍的連環殺人案,心裡是不是毛毛的。
為什麼那麼多真實發生的連環案都被改編為影視作品?
其實像《殺人回憶》的導演所說,在這種極端情況下,可以看人性。
當「白銀案」將被改編拍攝的消息出來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這是吃人血饅頭,這樣對被害人的家屬是第二次傷害,片方有沒有考慮過受害人家屬的感受。
這些人,卻很大一部分是為《熔爐》、《殺人回憶》等叫好的人。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雙標聖母。
這些具有巨大社會影響力的案件,通過影視的手段拍出來對整個社會絕對是利大於弊。
它是人們對一個社會的反思,是對人性的深刻審視。
它對社會是一個警醒,具有現實教育意義。
更別說,你又不是受害者家屬,怎麼知道這是傷害。
早些年間,一個央視節目做了這樣的事情,最後那個家屬非常感激,他說這麼多年來,他第一次完整地表達出了自己的痛苦。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華城連續殺人案還是「白銀案」,過去那麼久的案子能夠偵破,依靠的都是先進的DNA檢測技術,再加上追訴時效的廢除,這意味著兇手逃脫制裁的概率會越來越小。
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