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是我國民俗傳說中的「鬼月」。據說每年農曆六月三十日,便會打開鬼門,放出餓鬼,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上鬼門。為了讓陰陽二界的人鬼都平安,我國自古以來,便有在七月設醮普渡的習俗。民間在七月鬼月的第一天、第二天、第十五天和最後一天都要進行拜祭。鬼月的禁忌也很多,不穿帶自己名的衣服、不拍別人肩膀、不吹口哨、小孩老人體弱者夜晚不外出等等。中國古時候多數人們相信有鬼神存在。傳說凡是正常死的人,都可以投胎轉世。那些罪孽深重,意外橫死的人,死後變成「大廟不收,小廟不留」的孤魂野鬼。這些嗷嗷待哺的無主孤魂,遊蕩人間。有的惡鬼還會趁機騷擾世間活人,使人們遭到兇險意外而喪命。因此,每年這段時間意外死亡的人,往往被附會為「被鬼抓走了」。
清 羅聘 鬼趣圖 手卷 設色絹本 34.8×35.4cm×8
陰曆七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元節,與其他眾多的節日不同的是,這個節的主角們並不是活著的人們,而是為那些亡靈準備的。在民間,中元節又稱鬼節、施孤。中元之意由元宵節延伸而來,古代以正月第一次月圓稱為上元(故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七月為歲中,七月的第一個月圓日稱為中元,因以為節名。之所以會成為鬼節是因為民間普遍流傳著「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傳沿襲成為中元節。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彩慶賀元宵。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在現在的我國南方地區仍然保留著鬼節在河道中放河燈的習俗。
由於對於死亡的恐懼以及對已逝先人們的追思,中國人對於鬼的探索從很早便開始起來,它們離我們很近,因為周圍總有人不斷的逝去,它們又離我們很遠,因為我們中的任何人都沒有真正的接觸也不可能接觸過它們。所以繪畫便成了它們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最好形式。《後漢書·張衡傳》云:「畫工惡圖犬馬,好作鬼魅,誠以事實難作,而虛偽無窮也。」《韓非子》云:「狗馬最難,鬼魅最易。狗馬人所知也,旦暮於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無形者不可睹,故易。」這兩個文獻道出了畫師們好畫鬼魅的原因,因為看不清摸不著,所以怎麼發揮都是可以的。在繪畫史上因為善於畫鬼而聞名於世的畫家們更是俯首皆是,今天特甄選古人的鬼題材的作品以饗讀者。
清 羅聘 鬼趣圖 局部
揚州八家中,羅聘的繪畫能力最強,山水、人物、花鳥、走獸乃至仙佛神鬼種種皆能,功力甚深,畫格極超,因早慧三十左右便頗成熟而聲名藉甚,一時名彥如翁方綱、錢籜石等皆折節與交,是乾、嘉間極有影響的一個畫家。他一生作鬼趣圖甚多,大多影射世間不平,有抑惡揚善之意,但傳世卻不多見。此卷舊為冊頁,所作內容大多不甚可解,然其創作時必有所指而不願明言之。其後有張泰初、吳人驥、畢懷、包世臣等詩跋,或同時,或稍後,皆可證其為羅聘真跡,頗難得。
古代中國還有一位與鬼相關的著名神祇——鍾馗,他的主要職能是捉鬼。鍾馗,姓鍾名馗字正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賜福鎮宅聖君」。古書記載他系唐初雍州終南人,生得豹頭環眼,鐵面虯鬢,相貌奇醜;然而卻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人物,平素正氣浩然,剛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膽相照。相傳皇帝唐玄宗在一次外出巡遊後忽然得了重病,用了許多辦法都沒治好,皇帝非常著急。一天夜裡他夢見一個穿著紅色衣服的小鬼偷走了他的珍寶,皇帝憤怒地斥責小鬼。這時突然出現一個戴著破帽子的大鬼,把小鬼捉住並吃到肚子裡。皇帝問他是誰,大鬼回答說:臣本是終南進士,名叫鍾馗,由於皇帝嫌棄我的長相醜陋,決定不錄取我,一氣之下我就在宮殿的臺階上撞死了,死後我就從事捉鬼的事。玄宗醒來之後病就痊癒,於是封鍾馗為賜福鎮宅聖君,專司捉鬼之事。
清 羅聘 醉鍾馗圖 紙本設色 57×3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醉鍾馗圖》是清代畫家羅聘所做。畫面中的鐘馗酩酊大醉,在小鬼的攙扶下踱步前行。人物生動有趣,畫面淡雅大氣。羅聘作畫題材廣泛,人物肖像、鬼神佛道、山水花卉兼擅,作畫大膽而細心,金農贊其「筆端聰明,無毫末之桀」。頗具畫家柔中帶鋼、潔身自好之風。羅聘的人物畫流傳量甚少,其特點是人物身體結構清晰,衣紋線條垂長方折多變,人物意態栩栩如生,整個畫面體現一種疏淡雅潔的格調。
除了捉鬼之外,有關鍾馗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鍾馗嫁妹」等。鍾馗嫁妹是我國流傳已久的民間傳說故事,講的是鍾馗有個同鄉好友杜平,為人樂善好施,饋贈銀兩助鍾馗赴試。鍾馗因面貌醜陋而被皇帝免去狀元,一怒之下,撞階而死。跟他一同應試的杜平便將其隆重安葬。鍾馗做鬼王以後,為報答杜平生前的恩義,遂親率鬼卒於除夕時返家,將妹妹嫁給了杜平。這就是著名的「鍾馗嫁妹」。「鍾馗嫁妹」成為繪畫、戲劇、電影等的一個重要題材,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在民間,人們用他的形象製作成各種藝術品,放置在住宅裡或大門口,希望驅逐邪惡,獲得平安。現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南宋畫家龔開所作的《鍾馗嫁妹圖》(又名《中山出行圖》)是此類作品中的經典之作。畫面為長卷構圖,鍾馗與其妹乘坐攆轎位於畫面正中,小鬼前呼後擁分布在他們周圍。各小鬼手中拿著各種嫁妝,肩挑手提,十分熱鬧。特別是畫面中的女鬼,面部胭脂以墨代朱,顯得詼諧有趣。
羅聘 鍾馗嫁妹
龔開 中山出遊圖 紙本長卷,32.8×169.5cm 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宋末元初畫家龔開所作的《中山出遊圖》是目前已知傳世鍾馗作品中,年代較早且明確的「鍾馗出遊」圖像此圖以手卷的形式,描繪了鍾馗及小妹,在小鬼的陪同下出遊的情景。卷中的人物除了鍾馗,小妹、侍女、鬼卒共計二十二人,另有以墨線表現的小鬼(或為疫鬼)七位。畫卷自右向左展開,從圖中人物的眼神來看,可以分為兩個中心:前一個中心以鍾馗和小妹為主,後一個中心以十名鬼卒為主。鍾馗身著長袍、頭戴軟腳幞頭,雙手交叉於袖中,坐在兩鬼肩輿中。圓眼大睜、滿臉絡腮鬍須,正回顧小妹。小妹眼望鍾馗,身材瘦長,其女僕的面頰均以墨當胭脂塗染,奇趣橫生。與鍾馗肩輿的兩位鬼卒相比,肩輿小妹的女鬼則顯得輕鬆得多,前一名女鬼甚至只有一隻手扶著轎杆。
在人物造型上,除小妹和一侍女頭如人形外,其他人物頭部形象均為鬼。這位人形女僕手抱一隻深色小貓,轉頭回望後面的鬼卒。從性別上看,有六位女鬼(含小妹),身著褙子,腳穿鞋。其餘男性鬼卒上身裸露,下身僅著犢鼻褌,或穿虎皮或豹皮短褲或圍裙,除鍾馗外均為赤腳。
鬼卒中有六名頭戴帽,其中四名為白色,兩名為深色(或為赤幘)。鬼卒中有一名比較特別,其身為白色,趴在另一鬼卒肩上,尾部似狐狸尾,疑為九尾狐。七位小鬼中有兩位以雙足被縛繫於鬼卒擔上,一位小鬼以雙足雙手均綁於鬼卒肩扛的木棍上,一名小鬼被鬼卒執一足倒懸,或以雙手被縛懸於鬼卒肩負的木棍上。除鍾馗身前一名鬼卒則以沒骨法渲染,身體矮胖。有些鬼卒甚至枯瘦見骨,這與中國自唐代以來表現鬼的手法相似。鍾馗身著襴衫,而小妹、ㄚ環等人也衣著樸素。小鬼有兩種表現形態,大多數鬼以墨線勾勒。在人物開臉方面,鍾馗圓眼大睜、豬鼻、濃髯,小妹細眉圓眼,雙頰以墨當胭脂塗滿至頸部,小鬼頭上長角、圓眼、豬鼻、大嘴向外突。畫面中所有人物的眼睛均為圓形,眼珠僅為一小黑點。
在一些研究文章中,對此畫作中鬼的裝束解讀為元代兵士服飾,進而認為龔開的創作主旨是諷喻元代統治者,但其此圖中鬼的裝束實為傳統鬼的造型,即上身赤裸,下身著短裙或犢鼻褌。
龔開 鍾進士移居圖 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鍾進士移居圖」若與美國佛利爾美術館所藏之龔開「中山出遊圖」卷相比較,畫風全然不似。幅中諸多寓意吉祥之物,如元寶、魁星、風燈、梯、貓、魚、蝙蝠、蜘蛛等,於明代作品中較常見及,據此推斷本幅的成作年代,應不致早於明。龔開(公元1222—1307年),江蘇淮陰人。字聖與,一作聖予,號翠巖。宋末曾任兩淮制置司監官,宋亡後潛居深隱。畫人馬遠師曹霸(八世紀),描法甚粗;尤喜作墨鬼鍾馗,風格怪奇,自成一家。
本文編輯 常發
電話:0531—86909666
總經理:於慶浩 18653121719
郵箱:18653121719@163.com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勝利大街43號
山東浩雅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請關注:浩雅齋微信公眾號(haoyazhai),為您提供最新藝術資訊,推薦最值得收藏藝術品。
浩雅齋畫廊,成立於1998年,現位於勝利大街43號,倚鄰省委、山東出版集團、山東書城,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浩雅齋相得益彰。
浩雅齋畫廊每日皆高朋滿座,文人雅士、商界精英、學術才子齊聚於此,大家品香茗,賞書畫,論道古今。浩雅齋主人於先生篤信:化繁為簡,返璞歸真,追求丹青藝術的至高境界;交一輩子的朋友,賣一輩子的好畫。
如果您喜歡我們每天給您提供的最新藝術新聞、拍賣信息以及獨特收藏觀點,請點擊右上角「查看公共號」關注,並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人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