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浪漫》,一部被讀者廣泛認同的作品,講述了一個時代的誕生、激情、輝煌、沉澱以及落幕,是很多人難以忘懷的青蔥歲月。書中字數雖然不是很多,但作者將每個人性格刻畫得很是細膩,甚至於至今都能夠從生活中挖掘出他們的影子。在這之中,鍾躍民作為劇中的主線,他人生的起落如同線索一般,指引著讀者去探索、去思考。
對於鍾躍民,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看法,而在這之中大多分為兩種極端:一種是崇拜他到無法自拔;一種是厭惡他到不想直視。前者是因為他對於人生的追求,是一個永不放棄且永遠在路上的自由世人。後者則是因為他太過於自負,依靠著父輩的榮耀肆無忌憚生活。不可否認就這兩類人而言,他們都是正確的,站在不同高度上,看待問題必然是不同的。
今天我們不談讀者,我們來看看作為書中女主角,周曉白到底是如何看待鍾躍民的。
作為一個從未踏足社會的人,周曉白對於鍾躍民的第一印象並不是很好,甚至於厭惡迫不及待想要遠離他。在後者第一次搭訕她的時候,更是引發了一場鬥毆,鍾躍民的腦袋都被張海洋「開了縹」。不過隨著兩人的不斷深入,周曉白逐漸被這個隨性的大男孩所吸引,尤其是第一次去他家的時候,在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背景中,鍾躍民對於古典因為的解釋更是讓周曉白流淚,讓她第一次對於鍾躍民產生了情愫。音樂和詩歌是從高尚的心靈深處自然流淌出來的,也自此周曉白真正接受了他。
可作為一個當時有名的「頑主」,鍾躍民對於愛情並不是死心塌地,在與前者相處時間長了之後,他對於「拍婆子」這種「遊戲」漸漸有了其他情感。在陝北遇到秦嶺之後,鍾躍民更是明白了自己並不是真正喜歡周曉白,這也讓他最終拋棄了前者。不過與鍾躍民有所不同,周曉白對於他卻死心塌地,甚至於有了將自己第一次心甘情願交付給鍾躍民的想法。
在那個年代,一個保守女孩能夠有著如此想法足以見得她的勇氣。在這種想法之後,大多數人會認為周曉白的此做法全都是因為對於後者的愛。事實如此如果沒有刻苦銘心的愛,換作誰也不會產生如此想法,但除此之外周曉白還有著另外一層——心機。早在鍾躍民去下鄉的時候,周曉白就已經有了預感,她怕如此遙遠的距離會讓兩人產生隔閡,為了能夠徹底拴住他的心才會有著如此想法。
其實不然,不要說鍾躍民沒有接受,即便是發生了也不可能如同周曉白想像中的一樣留在她身邊。「結婚證只是張紙,沒人能用一張紙把你拴住,如果有一天你不愛我了,請告訴我,我不會糾纏你」,這是高玥對於鍾躍民的表白。對於高玥而言,她明白鍾躍民想要的是什麼東西,她明白無論是她、周曉白亦或者秦嶺,沒有一個人能夠讓這位「浪蕩公子」真正停下腳步,這也是為何最終她能夠得到鍾躍民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