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夫.託爾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句話: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生活總是如此,沒有誰的人生是可以一帆風順,尤其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容易兩個字。挫折時會無奈,悲傷時會落淚,無力時會沮喪,人生好像總是呈現出一種無法稱心如意的常態,事情也永遠無法朝著我們預計的方向發展。如何面對生活中的顛簸,是我們終身學習的課題。而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基督山伯爵》,就是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重新撿回人生希望的故事。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作家大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發表於1844年。
談起這部作品,那真的可以說是網文爽文的祖師爺了。
大仲馬算是史上第一個開創連載的作家,可以說是連載小說之父。
1844年,《基督山伯爵》在法國巴黎的《議論報》上連載,歷時1年6個月的時間,總共136篇幅,完結了100來萬字的故事。
作品剛發布時,這種通俗小說其實並不被同行的朋友們看好,尤其是復仇類的小說,更是飽受偏見。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議論報》日漸火熱,可以說是到了一報難求的地步。那個時期的法國,紙張非常珍貴,但還是有瘋狂的讀者不惜重金賄賂報紙印刷廠的排版工人,只為了在第二天來到前,隔夜先睹為快故事的新情節。
作品完結之後,又被連續翻譯成了十幾種文字出版,在法國和美國多次被拍成電影。
也因為這部作品,大仲馬成為了法國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代表,與雨果、巴爾扎克、司湯達等知名作家齊名爭豔。
在《基督山伯爵》中,我們能看看到全書十分之八的篇幅都由對話寫成,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往往通過對話來表現,這也是因為大仲馬早些年撰寫劇本的後遺症。
大仲馬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學小說家,四歲的時候,爸爸去世,大仲馬與媽媽兩個人相依為命。家裡的生活條件十分拮据,大仲馬15歲時,書都沒讀完就被送到了事務所當一名辦事員,為了謀一口飯吃。
雖然沒有良好的教育條件,但是大仲馬十分喜歡閱讀,20歲轉到公爵的辦公室當抄寫員時,他也閱讀了大量作品,其中最喜歡的就是莎士比亞,拜倫和司格特。由此,大仲馬開始發布詩歌和短篇,同期開始創作通俗戲劇。
後來,大仲馬的《亨利三世及其宮廷》上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是法國浪漫派的代表劇作,從此大仲馬躋身於法國致命劇作家的行列。
成為了戲劇家後,大仲馬開始嘗試進行小說創作。他的所有小說基本都是報刊鏈子啊小說,一生創作了約80來本,這對於一個「網文作家」來說,已經是相當不凡的成績,其中飽含了他的汗水、淚水以及深深的熱愛。
《基督山伯爵》又譯《基督山恩仇記》,光是看這個書名就知道它講述的是隨主人公愛德蒙·唐泰斯歷經了被陷害、入獄、越獄、報恩、復仇,最終回歸幸福的全部歷程。
01關關難過,關關過,命運自有它的道理
故事的脈絡非常清晰,主人公愛德蒙是一個自帶著金手指的超級大BOSS。
在書中我們可以讀到,愛德蒙本身就是一個聰明能幹,善良正直的水手。
對於德才雙備的愛德蒙來說,他的前途無量。
20歲就當上了大副,還有以為麼裡善良的未婚妻。
其實,這樣的人在後面的生活中也很難掀得起什麼大風大浪,主人公的人設已經註定了他本身的生活就幸福圓滿。
但是巧就巧在這裡,當愛德蒙的生活順風順水時,愛德蒙被船上的兩名奸人所害,在這個關鍵節點,命運的齒輪發生了劇烈的變動。
愛德蒙的幸福憧憬被徹底打破了,在他新婚之日,愛德蒙被捕,並毫無理由地被判為「危險分子」而下死牢終身監禁。
此刻的愛德蒙從一個新郎變成了囚犯。
這對於愛德蒙來說,已經不僅是用懵逼來形容了,放在任何人的身上,這件事都無法用正常的邏輯來解釋。
當然,作為上帝視角的我們,在這個時候也許會說,愛德蒙,你是主角,你經歷了14年的牢獄之後,你會收穫一筆巨大的財產,這是上帝給你的考驗。
但是愛德蒙自己並不知道,他進監牢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能出來。
人生就是這樣充滿了戲劇性,我們時常覺得努力了,卻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明明什麼都沒有做錯,卻要承擔命運的折磨。
我們也像愛德蒙一樣,也會困惑,也會痛苦,也會絕望。
但這也許是生命的真諦,我們都看得出來,愛德蒙倘若沒有遭遇這一場劫難,他只會是一個普通的副手,而不會成為基督山伯爵。
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如此,命運設計好了關卡,是為了推動我們前行。
02生活的苦難,背後往往隱藏著更高級的快樂
愛德蒙在牢獄裡的日子顯然沒有那麼稱心如意,生活並不像開玩笑那樣打了個噴嚏,僅僅十幾秒的痛苦就熬過去了。
愛德蒙在監獄裡度過了漫長且黑暗的14年,14年幾乎是一個人半生的輝煌。
那是愛德蒙最好的年紀,試想,倘若他沒有被關進牢裡該有怎麼樣的成就呢。
我們也許都會想,他年紀輕輕,有勇有謀,必定會有更精彩更肆意的經歷。
但愛德蒙在牢獄裡難道只有痛苦嗎?
難道愛德蒙沒有關進監獄就沒有痛苦嗎?
想明白了這兩個問題,我們就會發現所有的經歷都沒有好壞可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態。
愛德蒙在牢獄中從未想過自盡,這才有我們看到的後面的劇情,他結識了一個傳奇人物法利亞,通過地道勿相往來。
法利亞中風死後愛德蒙巧施金蟬之計,鑽入裝裹法利亞屍體的麻袋,逃出虎口,來到基督山島。
在監獄中敢做這樣的事兒,也同樣需要智謀。
每個人都有有他的本事,想要擁有本事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拼搏去爭取。
確實,愛德蒙像是自帶金手指,莫名其妙就得到了寶藏,但是我們往往忘了,那是他的飛來橫禍換來的。
在這14年裡,但凡愛德蒙放棄了,他就不可能擁有這樣的財富。
人生也往往是如此,我們總覺得苦,總覺得不容易,但只有經歷了這些,我們才會嘗到甜,收穫我們想要的東西。
付出和回報總是會成正比,當我們覺得痛苦的時候,正是我們成長的時候,在這背後,隱藏著萬千勝利果實,等著我們去採摘。
03不要忘記初心,要成為自己最想要成為的人
故事中的愛德蒙找到了埋藏在島上的大量古代寶藏,他利用基督山伯爵的身份,展開了自己的復仇計劃。
但畢竟已經過去了14年,愛德蒙回到家鄉時沒發現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昔日的敵人,都變成了有權有勢的貴族,但改頭換面的愛德蒙也不是什麼善茬。
他利用權謀,步步為營,環環相扣,處亂不驚地剷除了曾經的敵人。
這並非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了,此時的愛德蒙是成長後的愛德蒙,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明白自己想做的是什麼。
愛德蒙從未在復仇中迷失自己,面對惡人,他殺伐決斷毫不手軟,但面對無辜的人,他同樣也會心軟,發出哀嘆。
當看到自己的復仇計劃涉及到了無辜的孩子時,愛德蒙停下了自己的雙手。
這個時候的愛德蒙意識到了,復仇的火焰在毀滅別人的同時也在燃燒自己。
不管曾經給的傷痛是如何造成的,那都成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只有和這些傷痛握手言和,他才能夠重獲幸福。
因此在故事的最後,愛德蒙帶著收養的阿里總督的女兒海蒂遠走天涯。
這放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有種退隱江湖的味兒。
但是我們能讀到,愛德蒙自由了,他比原來更輕鬆,也更富有了。
而這一切,也是愛德蒙內心的「善」所致,他並沒有忘記曾經的模樣,也堅持了自己的選擇。
人生,本就是在無數的選擇中,組成了最好的結局。
書中最為人熟知的一句話:人類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這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
這句話鼓舞了無數讀者,也點明了整個故事的主題。
欲望是人類的本性,苦難是生活的本質,而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總有我們要完成的事,要見到的人,要走完的路。
也許一切都已經冥冥註定,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同自己握手,同這個世界和解。
當一切不盡如人意,不要擔心,希望早已在前方。
希望讀到這裡的你,都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