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國際研究協會(ISA)第四十六任至第五十八任主席介紹
【編譯】李源 張曼娜 劉瑛琛 常佳藝 任瀟依 趙怡雯 楊稚珉 朱曉潔
【審校】李源
【排版】譚譽豪
ISA第四十六任(2006-2007)主席,南加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名譽教授,布蘭迪斯大學政治學博士(1983),耶魯大學國際關係碩士(1960),倫敦大學歷史學學士(1959)。研究領域包括國際關係理論、和平與安全以及女性主義國際關係學。根據2011年的TRIP調查,她在過去20年對國際關係學科影響最大的學者中排名第19位。其著作主要有《國際關係中的女性主義之旅》(A Feminist Voyage Throug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女性主義與國際關係:過於、現在與未來的對話》(Femin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與Laura Sjoberg合著)《國際關係中的性別:實現全球安全的女性主義視角》(Gend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Achieving Global Security)等。
ISA第四十七任(2007-2008)主席,羅格斯大學政治學教授,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政治學博士(1976)、碩士(1972),哈維·穆德學院物理學學士(1970)。2005年至2006年擔任美國和平學學會(Peace Science Society)主席。研究領域包括戰爭原因、外交政策分析、定性研究方法與政治心理學。1977年其博士論文獲海倫·德懷特·裡德最佳國際關係論文獎(Helen Dwight Reid Award),2000年獲ISA外交政策分析分會傑出學者獎,2008年獲喬萬尼·薩託利榮譽獎(Honorable mention for Giovanni Sartori Award)。其著作主要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結構、政治與決策》(The Outbreak of the First World War: Structure, Politics, and Decision-Making,與John A. Vasquez合著)《牛津政治心理學手冊(第二版)》(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Psychology,與Leonie Huddy and David O. Sears合著)《解釋戰爭與和平:案例研究與必要條件反事實推理》(Explaining War and Peace: Case Studies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Counterfactuals,與Gary Goertz合著)《現代大國體系中的戰爭:1495-1975》(War in the Modern Great Power System, 1495-1975)。
48. Nils Petter Gleditsch
ISA第四十八任(2008-2009)主席,奧斯陸和平研究所(PRIO)研究教授,曾於1972年與1977-1978年任奧斯陸和平研究所所長,挪威科技大學政治學名譽教授。1968年獲奧斯陸大學社會學碩士學位。著作有:《武裝衝突的未來》(The Future of Armed Conflict)《走向更和平的世界?》(Mot en mer fredelig verden?)等。
ISA第四十九任(2009-2010)主席。紐約城市大學首席教授,拉爾夫·邦奇國際研究所榮譽董事。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著作有:《反思全球治理》(Rethinking Global Governance)《聯合國與變化中的世界政治》(The United Nations and Changing World Politics)《這個世界沒有聯合國會更好嗎》(Would the World Be Better without the UN?)等。
ISA第五十任(2010-2011)主席,現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政治科學系傑出教授。1984年博士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其在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發表了廣泛的著作,主要有《國家建設者的困境:關於外部幹預的限制》(The Statebuilder’s Dilemma: On the Limits of External Intervention)(2016)《國際關係中的等級制》(Hier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9)《權力,保護與自由貿易:美國商業戰略的國際源泉(1887-1939)》(Power, Protection, and Free Trade: International Sources of U.S. Commercial Strategy, 1887-1939)(1988)等。此外,他還曾擔任《國際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期刊的聯合主編(1997-2001),國際政治經濟學會創會主席(2005-2012),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2006),美國政治學會主席(2016-2017)等。
ISA第五十一任(2011-2012)主席,現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教授。雷德蘭大學哲學與政治科學學士,芝加哥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哈佛大學政府學碩士、博士。其在哈佛求學期間曾受著名國際關係學者羅伯特·基歐漢指導。西蒙斯以其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政策的全球擴散以及國際法對人權的影響等研究而享譽世界。其主要著作《誰來調整: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對外經濟政策的國內根源》(Who Adjusts? Domestic Sources of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During the Interwar Years)(2004)與《人權動員:國內政治中的國際法》(Mobilizing for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Law in Domestic Politics)(2009)都曾獲得美國政治學會(APSA)的伍德羅·威爾遜獎(Woodrow Wilson Award)。此前,她還曾在杜克大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學等學校或機構任職。
ISA第五十二任(2012-2013)主席,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教授,並擔任託馬斯和伊莉莎白·蒂爾尼和平研究主席(Thomas and Elizabeth Tierney Chair in Peace Studies)。1987年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其著作《核邏輯:東亞和中東的對比路徑》(Nuclear Logics: Contrasting Paths in East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獲得2008年伍德羅·威爾遜基金會獎(Woodrow Wilson Foundation Award)。
ISA第五十三任(2013-2014)主席,南加州大學達格·哈馬舍爾德名譽教授(Dag Hammarskjöld Professor Emeritus)。1971年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著作有:《地緣政治:空間、地點和國際關係》(On Geopolitics: Space, Pla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現代世界的國家失敗》(State Failure in the Modern World)《以色列衝突體系:分析方法》(The Israeli Conflict System: Analytic Approaches)等。
ISA第五十四任(2014-2015)主席,美利堅大學教授。1987年獲得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博士學位。曾供職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哈佛大學亞洲中心、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南洋理工大學等。其研究在亞洲區域主義和人類安全的政策制定方面具有影響力,並著有《東南亞的形成》(The Making of Southeast Asia)《構建全球秩序》(Constructing Global Order)等書。
ISA第五十五任(2015-2016)主席,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教授。1983年獲得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是戰爭的起因、聯合國維和行動和國際法。曾擔任《國際交流》(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期刊主編和國際和平學學會(the Peace Science Society (International))主席,主要著作有《和平之謎》(The Puzzle of Peace)《國際競爭中的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in International Rivalry)等。
ISA第五十六任(2016—2017)主席,麥吉爾大學國際關係專業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安全、區域安全和南亞研究,並教授相關課程,他著有18本書和近75篇期刊文章。1980年在印度喀拉拉邦大學的瑪哈拉加斯學院獲得政治學碩士學位,1980年至1985年在新德裡的印度報業託拉斯通訊社(PTI)擔任記者。在此期間,他在尼赫魯大學國際研究學院(SIS)完成了哲學碩士學位的學習。1986年他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攻讀研究生,並於1991年6月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1991年9月開始在麥吉爾大學任教,1995年被聘為助理教授,並被晉升為副教授,2000年被聘為正教授。保羅是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國際和平與安全研究中心(CIPSS)的創始主任(2009-2012年)。目前,他擔任喬治城大學出版社<《〈南亞國際事務〉叢書》的主編,並擔任多家學術期刊的編委。主要著作有《非對稱衝突:弱國引發戰爭》(Asymmetric Conflicts: War Initiation by Weaker Powers)《權力與謹慎:國家放棄核武器的原因》(Power versus Prudence: Why Nations Forgo Nuclear Weapons);《世界秩序中的印度》(India in the World Order);《不使用核武器的傳統》(The Tradition of Non-use of Nuclear Weapons);《全球化與國家安全國家》(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等。
ISA第五十七任(2017-2018)主席,萊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國際機構和合作協議的設計與影響、軍事同盟的政治影響以及國內政治變革對外交政策的影響,於2008年榮獲卡爾·多伊奇獎(Karl Deutsch Award)。鑑於其在國際關係與和平研究領域的突出成就,2019年美國政治學協會授予其「衝突過程(Conflict Processes)」部門的終身成就獎。其作品《聯盟與武器:對安全的追求》(Alliances and Arms: The Quest for Security)刊載於《國際研究百科全書(第十二版)》(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Encyclopedia,12 vols),此外還發表有《安全貿易:軍事同盟和經濟協議》(Trading for Security: Military Alliances and Economic Agreements)《領導者更替與外交政策變化:聯合國的社會利益、國內機構和投票》(Leadership Turnover and Foreign Policy Change: Societal Interests, Domestic Institutions, and Voting in the United Nations)《衡量領導者支持來源的變化:CHISOLS數據集》(Measuring Change in Source of Leader Support: The CHISOLS Dataset)等多篇期刊論文。
ISA第五十八任(2018-2019)主席,馬裡蘭大學博士,現任南加州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和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出版專著18本,發表論文120餘篇,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衝突與戰爭、比較政治學。曾獲得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路易斯·戴爾和平獎、加拿大大使館高級學者獎、中西部國家研究協會得昆西·萊特學者獎。曾任猶他州州立大學政治學米爾頓·R·梅裡爾主席、愛荷華州政治科學家會議(the Iowa Conference of Political Scientists)主席、《國際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