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影裡會出現茶嗎?很多。特別是青春偶像片,如周杰倫,桂綸鎂。
但這些電影中出現的幾乎都是奶茶,不是我所關心的。本文聊一聊我眼中臺灣電影裡的茶密碼
桂綸鎂拍的電影很多,我發現了一部冷門的,2011年【星空】,改編自幾米的同名漫畫,還原度高。影片講述兩個都不愛說話的少女和少年,來到少女的爺爺曾經住過的山中小屋,在那裡看到了最美麗的星空。
山中小屋
影片取景地在阿里山,那裡有很多高大的古樹,容易拍出原始的感覺。
阿里山因為海拔較高,以前的生活和交通都不方便,臺灣光復之後才開始種茶。日據時期,日本人大肆砍伐阿里山的珍稀樹木,這可比茶葉值錢多了,特別是阿里山的紅檜,是紅木中的極品,譬如靖國神社的修建就用了它。
阿里山鐵路的興建便始於日本人當年為了轉運木材。影片裡的山中小屋位於阿里山的奮起湖。阿寶兩歲時我們帶他去奮起湖玩就是為了看老火車。
奮起湖這裡其實並沒有湖
在【賽德克.巴萊】裡,點燃起義的導火索之一是被奴役整天砍木頭運木頭。那片地帶海拔更高,幹活更艱辛。
朋友圈我曬過下面這張圖,賽德克族的年祭活動。有人回覆:「臺灣人果然媚日,紀念碑是日文的。」這種現象我理解,在不清楚詳情的狀態下,人是很容易產生錯誤的直覺反應。
在臺灣各個原住民裡頭,賽德克族可是最血性的。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帶領族人進行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抗爭。依託高山密林的地貌和機動靈活的戰術,以幾乎被滅族的代價,實現了己方死亡人數少於日軍的輝煌戰果。
我帶老婆孩子拜祭了一下莫那魯道
霧社之上,梨山一線,昔日賽德克巴萊們抗日時的翠巒諸峰,他們的美麗原鄉,如今已經成為臺灣烏龍的高冷產區,高冷指比高山烏龍還要高。
一位賽德克族後人的茶園
當時負責鎮壓賽德克族的日本最高領導人是臺灣總督石冢英藏,由於他使用毒氣彈的決定違反了國際公約(當時還沒和英美翻臉),引咎辭職了。電影裡表現了毒氣彈對於賽德克族遊擊戰的毀滅性打擊。石冢英藏非常喜歡東方美人茶,在離開臺灣前把島內東方美人收購一空,導致東方美人大漲。從那之後,東方美人一直以臺灣烏龍中的高端茶麵目出現至今,其實和英國女王沒啥關係。
臺灣烏龍裏海拔最高的是梨山,曾是賽德克族的獵場。蔣經國時期,梨山成為了國民黨退伍老兵們墾荒和繁衍生息的村子之一。對這方面感興趣的茶友可以看我以前寫的長文:誰成就了臺灣茶?
與高冷烏龍的細膩幽雅相仿,如今的賽德克族人已經很溫和。但他們曾經的熱血不會被忘記。
一位賽德克族小夥子的菜園
我曾在暴雨中入住玉山國家公園,翻到一本地方志性質的書,裡面講到日本人修建非常困難的「關山路」是為了圍剿不服統治的原住民。書中引用日本學者提供的不厭其煩的素材,譬如那時被偷襲致死的每一次事件。作為全臺最後一個被蕩平的山區,雖然玉山一帶不像賽德克巴萊那麼波瀾壯闊,但打遊擊長達二十年,直到關山路開通。
2012年,【賽德克.巴萊】艱難地在大陸上映。有人說賽德克族的起義不是為了中國,而是彰顯了臺獨精神。我覺得,這麼多年了,兩岸文化方面的互相了解,還是太淺太淺。
魏德聖導演在大陸上映的電影裡,【賽德克.巴萊】還不算被罵得兇的,2008年【海角七號】上映時兩岸網友之間的交鋒和謾罵更多。片中日據時期一段日本人和臺灣人之間戀情的大篇幅讓一些人難以忍受。
海角七號裡的女主日本演員在賽德克.巴萊裡飾演被殺死的無辜日本女人
恆春古鎮裡,離海角七號的著名打卡房子不到一公裡,有個傳統的夫妻老婆茶葉小店。老伯很自豪地告訴我,他是鎮上罕見的國民黨黨員,堅持一個中國。
在這個小店裡我第一次聽說了梨山紅茶。我的本來目的是根據臺灣茶書的內容來尋找臺灣生長環境最南端的港口茶。這款茶很廉價,適合農民伯伯們大熱天下地幹活時解渴,而且生長在海邊導致這茶是鹹的。清朝福建農民大規模移民臺灣,伴隨著茶種的輸入,主要集中在臺北為主的北部地區,南部很少,而在臺灣的最南端,這款特殊的港口茶則是由一個朱氏家族從閩北帶來的。
恆春古鎮
對於海角七號,我印象最深的角色是自稱「我是國寶」的茂伯。他是那支草根樂隊裡彈著月琴的老郵差。後來看影評得知,這個角色是為了紀念國寶級月琴大師陳達,是恆春的本地人。
茂伯幾年前去世了
我最早是看到音樂人高閒至的阿里山插畫茶書才知道月琴的存在。
海角七號裡有個老演員很面熟,後來看【艋舺】時又看到他,戲份更足了。
海角七號裡的馬如龍
馬如龍在賽德克.巴萊裡飾演和賽德克族做農產品貿易的漢人。
馬如龍在【艋舺】裡的神奇之處在於,從熱愛做飯的呆萌老爸,到hei社會話事人的角色,可以秒變。後來查閱影評,他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會擺平一些江湖恩怨,原來是本色出演啊
艋舺一詞原指小船,後引申為小船聚集的地方,再後來艋舺變成了位於臺北市西區的一個城區,也是臺北市發展的起點。八十年代的艋舺繁華、生猛、角頭林立,曾經由hei社會來進行倫理規範。影片就是講這個背景。
馬如龍在【艋舺】裡扮演hei社會的話事人
很少有人知道,艋舺是臺灣茶對外貿易之始。清朝曾在相當長時期內讓臺灣島內只具備茶葉的粗製能力,需要運到福州進行精製加工,然後由福州茶商再對外貿易。這其實也是清政府和福建茶商控制臺灣茶和壓榨勞動力的一種手段。
轉機發生在1868年(同治年間),英國商人約翰.杜德為了賺錢,聘請福州茶師來到艋舺,設立精製茶廠,把採制茶葉的整個產業鏈全部放在臺灣島內完成。第二年,杜德一口氣把12萬公斤的臺灣烏龍茶運到紐約,大受美國人歡迎。臺灣烏龍終於出名了。
出名不久,危機出現,1895年(光緒年間),日據時代開始。日本為保護本國綠茶市場,強行抑制臺灣烏龍。日本人調研後發現,把臺灣的包種茶增加花香後在日本佔領的東三省等地比較好賣。
包種茶是道光年間的一個茶商參考武夷巖茶當時的一種包裝形式,即用兩張方形毛邊紙,把茶葉包成長方形的樣子,並蓋上茶名及商行印章,因而得名。主要產於文山地區,故而又稱文山包種。
這種包裝形式在武夷山當代也很罕見了
文山包種資格比較老,在臺灣至今有「北文山 南凍頂」的江湖地位。文山包種是臺灣烏龍裡發酵最輕的,最像綠茶的烏龍茶。所以當時日本人用它和花拼配後對外大賣。
在電影【暑假作業】裡,小寶在暑假來到鄉下,陪伴獨居的爺爺。農業文明啟發了他對生命和成長最原始的探知。影片裡的鄉下就在文山地區。
臺灣人保留了日據時期的許多建築和工廠,不是為了懷念日本人的統治,而是不想浪費資源。文山農場裡就有日據時期的制茶廠和大煙囪,是臺灣許多影視作品的取景地。
影片中出現了文山農場露營區的螢火蟲景觀
由於文山包種在臺灣烏龍裡屬於非主流,雖然日據時期有日本人的強推,但臺灣茶行業在危機中尋求突破,進行了工藝革新,譬如誕生了東方美人。同時,日本人在臺灣嘗試採制紅茶也獲得良好的市場反饋。在日本與英美開戰之前,日本三井公司出品的臺灣茶熱銷歐美,頗受歡迎。
說起東方美人,電影【五月之戀】裡,田園風景拍攝於東方美人兩大主產地之一的苗慄。劉亦菲和陳柏霖在茶園上又蹦又跳。
臺灣光復後,一度洋溢著樂觀的情緒。電影【悲情城市】裡有一幕,1945年剛光復,九份一間茶樓上,吳念真和幾個知識分子朋友對著燈火闌珊的街道唱歌。不過,臺灣的茶樓茶館和歐洲的咖啡館不一樣,並沒有孕育出革命的思想和實力。
悲情城市裡的九份
光復後的臺灣,茶葉的營生並不比日據時期好。八十年代末大陸上映過一部臺灣電影,叫【魯冰花】,同名主題曲更出名。電影拍的是同名小說五六十年代背景的臺灣農村,是部悲劇。主角小男孩的爸爸是茶農,那個年代的茶葉不值錢,很貧窮。小男孩的姐姐為了家裡的生計專門去捉茶蟲。
捉茶蟲
其實,在農產品出口換外匯為主的蔣家時期,為了打壓臺灣,大陸在茶葉的品質和價格上是刻意針對臺灣茶的。在蔣經國執政後期,臺灣經濟開始起色,再後來,工業騰飛,老百姓日子好過了,於是臺灣茶的內需井噴,且對品質的要求提高,高山烏龍和高冷烏龍才崛起,壓倒了傳統的文山包種、凍頂烏龍等。
電影【艋舺】對應的就是臺灣茶內需剛井噴的時代背景。hei社會現在已經洗白和轉型了,但仍有用武之地,譬如前年陳sheng號普洱品牌進入新竹縣就請當地的一個hei社會當總代。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選購「臺灣夏日嚒嚒茶」組合套裝。
茶煙隱隱 心飲為上
奕哥與您來說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