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天,一部甜得牙倒《親愛的,熱愛的》播出後,不僅掀起了一股「甜蜜風暴」,也讓甜寵劇進入井噴階段。
單是這個月,主打「冰上愛情」的《冰糖燉雪梨》剛收官,背景置於大學校園的《全世界最好的你》《致我們甜甜的小美滿》等,又立刻加入「混戰」。
不完全統計,2019年4季度至2020年,包括待播、已殺青、已開機的項目中,就有28部為甜寵劇。
密集撒糖背後,是甜寵劇開始走向市場批量化生產。然而激烈競爭之下,另一面的「苦」也漸顯——
改編自經典言情IP,雖然摒棄了三角戀、備胎、劈腿、出軌等狗血橋段,但不同劇集的不同愛情故事總是似曾相識:學霸男神戀上平凡少女、女配搗亂反變神助攻、父母偏愛棒打鴛鴦……
如何避免同質化、套路化,不僅是甜寵劇這顆「糖」保持獨一無二的所在,更是整個大環境葆有生機與活力的秘訣。
影視劇從來不怕套路,怕的是套路又套路,反反再復復。
近來,播出期間熱搜頻頻的《冰糖燉雪梨》終於完結了。本以為接下來可以短暫告別爛大街的國產愛情劇套路,沒成想,《全世界最好的你》和《致我們甜甜的小美滿》又無縫銜接開播。別說他們不一樣,這種看個十分鐘就知道結局的劇,都是換湯不換藥。就拿又名《冰糖燉雪梨》的《冰上的愛:我欺負的弟弟變帥哥狂追我》來說↓我們的男主,「冰神」黎語冰,發現自己剛招的助理,竟然是小時候一直欺負自己的大姐大;於是便開始了自己的「復仇」行動,處處為難女主,讓女主過上了「悲慘」的大學生活……至於冰上競技,不過是一道輔料罷了,換成桌球、羽毛球或者是桌球,都不會影響劇情發展。而這熟悉的劇情中,又融入了無數經典的傳統套路,讓人一點觀看障礙都沒有。男二喻言在一次晚會中,和男女主共同合作的舞臺取得了觀眾們的喝彩,之後網上便開始傳起了他和女主的八卦;男二的媽媽看到這些傳言後,為了不讓女主影響到兒子,於是直接找到女主,強勢要求其遠離自己的兒子。這一舉動,自然也就成了推動男女主「在一起大業」的神助攻。而女主棠雪則是平平凡凡小學渣,時時刻刻都得擔心掛科。於是,在報復之中慢慢喜歡上了女主的「冰神」,便主動給自己布置了教女主做題的任務。女主的堂姐周染,從小便喜歡與女主作對:棠雪有的,周染就想要奪過來。看著男女主越走越近,她便開始一邊追求男主,一邊想方設法打壓女主。然而用盡了手段,卻註定都是徒勞——不是女主,還想得到男主的愛?當然,依照近些年愛情劇的發展趨勢,她最終也在和女主交談後成功洗白。還有男女主喝酒一人必醉、喝醉之後必回不了宿舍、意外得知對方的付出.這些經典套路湊在一起,就讓這部劇賦予了觀眾們未卜先知的能力:看到上一幕的畫面,往往就能知道接下來幾集的劇情走向。而到了劇的後部分,為虐而虐、女主人設崩壞、男三洗白.隨著劇情越來越狗血,《冰糖燉雪梨》的口碑也迅速下滑。而接檔開播的《全世界最好的你》,同樣的小甜劇,同樣的配方。所以很不意外地,因為人設和劇情撞車《冰糖燉雪梨》,被大家紛紛吐槽。而在另一檔小甜劇《致我們甜甜的小美滿》中,這個套路又變成了借錢。錢鍾書老人家說吃飯和借書,都是極其曖昧的兩件事,一借一還,一請一去,情份就這麼結下了。電子支付時代,也只有在電視劇裡,才能發現大家還是愛用現金的。其實,這些充斥滿滿套路的小甜劇,都是來自網絡文學IP。《冰糖燉雪梨》是根據酒小七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致我們甜甜的小美滿》是由趙乾乾的《舟而復始》小說為基礎改編,《全世界最好的你》則是改編自竹已的小說《奶油味暗戀》。基本上,那些高分的晉江文學作品,如今都已經成為了香餑餑,不是已經被影視化了,就是在等待被影視化的路上:近兩年晉江收藏量前21的作品中,已經有14部確定將會進行影視化改編。正是這些網絡文學把讀者當成消費者的創作模式,決定了它是適銷對路的商品。特別是比起大製作的武俠劇來說,甜劇更顯得小而美:投入小,收益美。去年甜劇《親愛的,熱愛的》,以69.53億的點擊量強勢衝入了國產劇前三的位置;而10號剛剛上映的《致我們甜甜的小美滿》,雖然口碑不高,卻仍在4天內狂攬1.1億的播放量。投資方也好,導演和編劇也罷,無需在意故事情節有沒有新意、改編有沒有亮點,只需要知道,精準找到大家愛看的晉江文就好。第一步,對點擊率高的小說進行分析,找出所謂的爽點或者糖點,如主角人設、出場方式、何時表白、何時遇到挫折、怎麼對付情敵等等;第二步,找編劇或者原作者掛個名,對小說進行影視化再創作,將所謂爽點、糖點進行有機揉合;最後,在這些情節中,再加入主角感情加速劑男二女二、搞笑擔當男三女三、助演男N女N的戲份……在這樣流水線生產的情況下,IP愛情劇也不外乎是霸道總裁愛上我、大小姐愛上潛力股、歡喜冤家終相愛、文弱女子宮鬥求真愛等幾種情節模式,無論是高虐還是齁甜,都只剩下一個套路。從口碑上來看,影視化後的文學IP作品,除了個別幾部如《最好的我們》,能拿到8.9分外,這些愛情劇的豆瓣評分普遍不高,平均只有5.7分。你若敷衍了事,毫無誠意,那我就直接給你打到6分以下。套路可以一時得人心,但是長久如此,觀眾可就不買你們的帳了。影視化來看,從《琅琊榜》大火,到《甄嬛傳》《都挺好》《大江大河》的叫好如今的影視市場,以IP改編之名推向市場的作品,不在少數。在2019年入圍影視劇TOP50的網劇作品中,改編劇作品超過「半席」:一部「霸道總裁愛上我」火了,一千個天真傻白甜的女主角便在市場上扎堆出現;一部聚焦北上廣深的話題火了,換湯不換藥的各種都市生活劇讓觀眾應接不暇;一部穿越的《太子妃升職》火了,各路兇悍小王妃在網劇市場「打擂臺」……對於這個現象,寫過《我們無法安放的青春》《我的前半生》的編劇秦雯告訴我們,「任何題材都是可以寫好看的,即便是流水線,也可以做出受歡迎的產品」。但如果IP劇是為了迅速贏得投資、關注,那麼心急一定吃不了熱豆腐——「出於對內容本身的被打動,並且和拿出做原創一樣的如履薄冰的創作改編態度,我覺得都是可以做好的。」編劇汪海林也認為,影視劇其實不怕套路,但是套路裡面有技巧,怎麼在模板化裡表現出創作能力,高下立見。這就好比,好萊塢的影片雖然也呈現類型化,但是他們的「套路」卻並不乏味,總能有新的引人入勝的情節。就拿系列片《碟中碟》而言,雖然全套處於「目標、對抗、逆轉、高潮、結尾」的程序化中,但是每一部的「營救」故事,都可以設計出不同的事件懸念,新的「不可能的任務」總會讓劇情處於一波三折的吸引力中。再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超級英雄類型片,雖然看起來都是組隊打怪,但是《蜘蛛俠》「從男孩到男人」的不完美養成、《鋼鐵俠》花花公子的自我「救贖」……每位人物獨一無二的故事內核設計,都有血有肉,能夠將觀眾完全代入其中。所以,流水線模式化本身沒有太大問題,為了快速謀求利益最大化而粗製濫造、隨意拼湊的作品,才是有問題的。但國產影視劇IP的「沒落」,這口鍋全然由編劇來背嗎?就目前我們了解到的現狀來看,在影視劇作品中,編劇雖然擁有一定的話語權,但實際上卻是偏低的。「編劇往往被市場裹挾著走,並沒有太多機會去自主的表達,或者曾經嘗試過自主表達,但是在市場上遇冷幾次碰壁之後,也就去做相對而言快餐式的工作了」,編劇秦雯告訴我們。投資方出錢,題材不能編劇選定,故事的樣式、風格不能編劇確定……一個劇的核心要素,編劇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商業化內容的植入和購銷機制,更是編劇無法一己之力決定的——碩大的APP二維碼和品牌商標,寫滿了屏幕的logo致謝名單……資本市場的吞噬,在國產影視劇中處處可見。而平臺的購買主要依據IP題材、演員卡司兩大要素,這樣的「題材決定論」、「演員決定論」,直接降低了劇作質量的權重佔比。這樣的生產模式下,影視劇市場爛劇扎堆,看起來也「合情合理」了。編劇汪海林指出,實行「編劇中心制」的韓劇美劇,編劇在國外都擁有話語權。這,也正是國產劇質量與其差距所在。這種話語權的不同,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國內敘事呈現的水平,無法直接等同於編劇的水平。也正如他所說,「一部爛劇的呈現,有可能是多方資本角逐的結果。」從一定意義上而言,國產影視劇市場應該反對的不是對網絡文學作品的改編,而是打著IP的名義用低質量作品圈錢的行為。汪海林說,「我剛入行的時候,編劇是高度專業化。而現在的編劇門檻低,以為自己會打字就能寫劇本」。在影視劇爆發式增長的現在,編劇市場亂象的凸顯,也無疑加重了這一窘境。對於目前的影視劇生態環境而言,如何生產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如何提高編劇的專業性和話語權,無疑已經成為了壓在肩頂的兩座「大山」。那些一次次挑戰智商與底線的粗製濫造「半成品」,到頭來只會自食其果,砸了自家招牌。這是每一個國產編劇,也是整個國產劇市場需要去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