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周杰倫的其他專輯而言《驚嘆號》這張專輯綜合來說排在倒數前三是沒什麼懸念的。
《驚嘆號》這張專輯可以反映出周杰倫在那段時間出現的問題:
專輯的概念與噱頭首次蓋過了專輯曲目本身的質量,給人一種名不副實虛張聲勢的感覺;
專輯中50%的歌曲表現出比上不足比下不餘的情況,歌曲缺少承接,整體的跳躍感太強;
整張專輯缺乏「代表性」的作品,無法彰顯專輯所應聚焦的主題,反而像一張過渡專輯。
當然了,這是「相對周杰倫其他專輯而言」的,《驚嘆號》也不是沒亮點的,在這張專輯裡可以在編曲方面聽到很多彩蛋與細節處理的創新型。
比如:
《超跑女神》的鋼琴彩蛋;
《水手怕水》的演唱與編曲;
《琴傷》的復古新編雙軌合唱;
《迷魂曲》與《皮影戲》的詭異感;
《Mine_Mine》與《公主病》的編曲沿用;
這些作品以及處理方式都會給人一種特別好玩有趣有新意的印象,但聽久了會發現它可以入耳,但沒辦法入心。
所以問題的核心也就在此:
這張專輯它有創新、有亮點、有趣、有臨場感,但是它不走心。
音樂最重要的兩個東西,一個是音樂的品質,另一個是音樂人傳達出的思想和情感。情感這東西非常的主觀,但有時候特別蹊蹺,你走不走心,是否飽含情感,連路人都能聽得出。
如果說普通聽眾是從演唱者的情緒去感知「情感」,比如唱的很慢、突然音量加大、換氣加重、唱腔帶著哽咽,這些都有可能影響對於歌曲「情感」的判斷。
然而我們拋開演唱部分,單從歌曲整體來看,可以從音樂人創作、編配、旋律感受到創作人在歌曲創作時的那種原始心態,那種原始心態是不會騙人的,是單純還是敷衍一聽便知。
比如這張專輯中很走心的《世界未末日》從頭到尾將歌曲的情緒表現的很好,演唱者也將那種湧動起伏甚至聲嘶力竭的訣別詮釋了出來。但相比其他歌曲,尤其是非情歌,第一是它在「走心」上不佔優,第二是節奏性的電子或舞曲很容易讓聽者產生聽感疲倦,長久會變成噪音,會起反作用。
個人推薦:
「旋律控」
《你好嗎》、《世界未末日》、《琴傷》、《Mine_Mine》
「編曲控」
《皮影戲》、《水手怕水》
「節奏控」
《超跑女神》、《驚嘆號》、《公主病》、《療傷燒肉粽》、《迷魂曲》
注意觀察以上歌曲的類型佔比...
總結:
《驚嘆號》是一張可圈可點的專輯,在編曲、演唱、風格、概念上都有較大的變化,也確實有值得分析學習的部分,再加之專輯內歌曲類型的佔比失衡,旋律上乘的作品匱乏,會給人一種「這張專輯就是「快電風」的印象。更何況有的歌迷有特別喜歡比較,尤其是拿後期與前三前五比,比死人..
這張專輯可能在周杰倫歷屆專輯裡排不上特別靠前的位置,但是《驚嘆號》這張專輯拿出來虐虐華語流行花瓶還是綽綽有餘的,人家周董小公舉不靠顏不求歌,玩個票還是能玩得起的,誰讓他是任性的周杰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