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臨公子
李佳琦今年過得似乎不太順利。
先是幾次因為身體原因停播,再是5月份,相逢於微時、被認為最親密夥伴的「小助理」付鵬從直播間退出,轉向幕後。前幾天付鵬發文,宣布退出李佳琦選品團隊,全力以赴發展自己的興趣和事業。
李佳琦隨後送上祝福,算是正式回應了官宣「分手」。
其實早在5月份退出直播間時,付鵬就將自己的微博ID從「李佳琦小助理」改成「付鵬FuPeng」,隨後5-11月相繼投資成立了5家公司,均由他自己100%控股。
讓不少吃瓜群眾感慨,成年人的世界,果然沒有永恆的友情。
想起早些日子,朋友圈那篇《李佳琦,掉隊了?》文章轉發得沸沸揚揚,隨之接二連三地出現了類似主題。
當紅帶貨主播儼然成了明日黃花,大家紛紛捶胸頓足。
但我想說,我實在沒辦法同情李佳琦。
01
李佳琦和薇婭,作為國內最火的兩位帶貨主播,被拿出來對比已經是常態了。
就比如《李佳琦,掉隊了?》中列舉種種數據力證:李佳琦直播數據不如薇婭,直播次數也不行,品類垂直太過局限性等等。評論裡有贊同的,有反對的,有觀望的,爭論得一片沸騰。
本來麼,對比,是永不停歇並且讓人頗有發表欲望的話題。
實際上,對比誰是不是第一,壓根沒啥意義。
對自己來說,這種習慣對比的行為,只會給自個兒添堵。很多人骨子裡刻著「想贏」兩個大字,勝負心過強,就會把世界當成排名制的鬥獸場,而不是合作共贏的地方。
眼界只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裡。
吃瓜群眾熱火朝天地圍觀了數據半天,兩個當事人很可能根本沒在意這些東西。何況很多信息無法從單薄的數據中呈現出來。
其次,看李佳琦本人吧。
2016年他還是歐萊雅專櫃的銷售員,到今天做成直播圈子的帶貨王者,也不過4年,入選2019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年收入近2億,今年作為特殊人才落戶上海。
哎,一群月薪幾千幾萬的人,跑去同情年收入2億的人。
想到郭德綱當年說過個經典的笑話,農民們閒聊說,皇帝耕田肯定用金鋤頭,皇后娘娘和面肯定用銀盤。
任何行業裡能做到金字塔的人,主要精力必然放在自身上。
再說,就算人家掉隊了,你有跟上過隊麼?李佳琦抓住機遇扶搖直上,成為最大的帶貨黑馬,而很多人也沒見得輕鬆呀,整天累死累活地996,也看到無數風口了呀,卻一個都沒抓住,甚至連個立足點都沒有。
世上最扎心的現實是:人家都掉隊了,你還從沒跟上過隊。
02
很多人覺得,小助理作為從0開始和李佳琦一起打拼,到公司發展得如日中天突然單飛,實在太現實、太忘恩負義了。
但從職場和成長的角度看,這點並不讓人意外。
劉潤曾分享過維珍的創始人理察·布蘭森的一句話:栽培員工,讓他們強大到足以離開。
再好的公司、再好的老闆,一定都會有員工離開。說白了,老闆和員工的關係就是一場際遇,共同走過一段路而已。領英創始人裡德·霍夫曼在《聯盟》表達過兩個觀點:
1、這年頭,公司和員工不是僱傭關係,而是相互選擇的合作關係。
2、公司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和已離職的前員工,保持聯盟關係。
哪怕今天分開了,或許明天又在另外一條河流重逢。
自己的員工離開,送上祝福和鼓勵,與他形成無形的聯盟,未來互惠互利彼此都有更多機會。
臺塑集團的王永慶手下有個得力幹將,收到另外一個企業的邀請,對方開出的條件實在太高了,於是他提出辭職。
他提了兩次,王永慶挽留了兩次。
第三次提出辭職時,王永慶見他去意已決,於是花了2個小時,面對面地和他分析了那家企業的利弊和經營之道。
講完之後,王永慶跟他說:「按我說的去做,你可以把企業做的很好的,加油好好做,別給臺塑丟臉」。同時表示,如果以後想回來,臺塑的大門永遠會向他敞開。
談話結束剛好是晚飯時間,王永慶還安排了晚餐,才讓他離開。
好的合作關係,是在一起時並肩作戰,分開了相互祝願。
聰明的老闆也懂得,即便員工離去,也能建立新形勢的聯盟,為未來再度合作創造機會。
03
對李佳琦的小助理付鵬來說,單飛或許包含了諸多考慮,但有一點相對確定:
他渴望形成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
付鵬跟隨李佳琦來上海之前,曾約定他們賺到2000萬就回家。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們很快賺到了2000萬。付鵬作為最親近的合作夥伴,收入遠遠超過普通白領。
知名度水漲船高。
但title依然是「李佳琦的小助理」。
我們傳統觀念裡,上班族有一份高薪工作就很不錯了,何況還是在直播帶貨這種朝陽行業。
實際上,恰恰因為是在快速發展的領域,建立個人品牌就更為重要。
李佳琦就是個絕佳的例子。
很多主播其實非常專業,甚至本身就是主持人出身,也非常努力地帶貨,但沒有品牌感,大家只會覺得「哦,那場直播還不錯」,而不是「那誰誰很特別」。
而李佳琦就屬於個人IP感極強的人。
從一開始的「口紅一哥」,到他不斷強化美妝領域的標籤,讓人們快速記住了他。他立足於垂直領域後,又馬不停蹄地打造子IP。從「李佳琦的小助理」到讓自己養的小狗「Never」高頻出現在公眾面前,持續迭代著品牌勢能。
新興行業+個人品牌,這是他從草根成為行業黑馬的關鍵因素。
畢竟,現在乃至未來的商業,一個人可能就是一家公司。
當然,這麼說不是讓所有人都跑去自立門戶。而是對普通人來說——
首先要站到更高更大的平臺上,借用平臺的力量成長;同時要懂得,你做的事情、你付出的努力,要儘可能地形成並強化個人標籤。
這些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04
這幾年我一邊依然是IT上班狗,一邊是寫作自媒體,二者並行,給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感觸。
我越來越發覺,一些傳統的僱傭觀念所存在的局限性。
比如單純地用當下的產出結果衡量一切,陷入對比陷阱;再比如,員工要求老闆為自己的未來負責,或是老闆要求員工一心一意甚至終身服務於公司(就像前陣子某集團要求應聘者抵押房產終身服務)。
對彼此來說,束縛遠遠大於好處。
尤其作為員工,如果長期被套於僱傭觀念裡,個人的主動性和價值感往往日漸式微。
當你從平臺思維轉換到個體思維,眼光和路徑就不一樣了。
就說我自己吧。近幾年通過兼職寫作逐漸打造出小小的自品牌,哪怕是108線的小號主,無形中也將內容價值沉澱了下來,角色和機遇隨之豐富:書籍作者、文案顧問、籤約作者、傳媒公司合伙人……
這種累積是有溢價空間的。
它將不知不覺地,讓你的可能性生長得枝繁葉茂,越到後期,生長速度越快。
最後我想說,人生路上的起起落落或分分合合,實在太尋常了。
你不可能永遠站在某個位置。但無論什麼境地,與別人做對比只會讓你徒增焦慮,為他人長籲短嘆更是大可不必。每個人都有各自要面對的春夏秋冬,何況人家不見得有你想像的那麼悲涼。
你不可能永遠在一個平臺做到老。鬥轉星移,隨著你不斷前行,你會越來越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以及如何得到它們。
你不可能永遠靠他人發光照亮自己。上班也好,自由職業也好,創業也好,我們所做的事情都要儘量加固個體的品牌認知。讓大家認可你這個人,才可能創造出更多的上升空間。
誰也不想過一成不變的庸碌生活,但就像《平凡的世界》裡的那句臺詞:「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鬥。」
懂得離開、懂得重啟,或許是一種更加主動積極的姿態。
希望我們每一次的離開,都是為了更好的啟程。也希望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能收穫更廣闊的風景。
—END—
作者:臨公子。職場上,混過一線網際網路公司,現任500強企業高級產品經理;職場外,是職場/金融平臺籤約作者、是傳媒公司合伙人、是海內外房產投資者。歡迎關注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