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中的少男少女們,都會有一些揮之不去的煩惱。這些煩惱來自生活,來自學習,來自與同學的交往……在我為數不多的精神食糧就是看,由上海電視臺引進的美劇《成長的煩惱》
《成長的煩惱》在1990年代初期一經播出就引發了收視高潮。片中邁克開朗調皮的形象為廣大觀眾所喜愛。而劇中傑森西佛醫生對子女採取啟發式教育的方式,也讓觀眾得到啟示。它的拍攝歷程分為七段,共166集。
當時我對傑森西佛家的那個大冰箱很是感興趣,認為它會有很多很多神奇的功能,孩子們放學後可以開冰箱拿自己想吃想喝的,想著自己家什麼時候可以擁有一臺。
那時我家有一臺小彩電。儘管它還沒有現在的一臺電腦顯示器大,可它當時真的很奢侈了。電視裡能收到的臺,五根指頭就能數清楚。
晚上的電視頻道基本都在家長的掌控之中,他們只看他們喜歡的電視頻道,所以我們每天跑到一家窯廠辦公室去看,去窯廠要經過一條西潮河,西潮河是通大海的,聽說河裡有蟒蛇精,要是餓了就出來找童男童女吃。
我晚上要是約不到小夥伴一起去,就一個人在月黑風高的夜晚,膽戰心驚東張西望僥倖地過了橋。讓我堅持每天看電視劇的毅力強得難以置信,而我很慶幸的是,《成長的煩惱》也斷斷續續的看結束了。
一開始我只是把《成長的煩惱》當成單純的喜劇片看,和大多數同齡的觀眾一樣,喜歡看邁克闖禍、喜歡看凱羅爾信心滿滿卻碰一鼻子灰、喜歡看本受騙上當、喜歡看他們一家又好笑又尷尬的樣子。
可看著看著,忽然發現了一個問題——他們不論碰到怎樣糟糕的事情,最後都能妥善的化解。在嬉戲爭吵中,傑森西佛一家人越來越能夠相互理解,親情越來越濃。
慢慢地我感覺到,我們的生活環境和美國紐約這一家人的生活環境有很大的不同,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區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差距。傑森西佛一家處理家人關係的能力,和他們對待家人的寬容,是我們中國家庭望塵莫及的。
比如邁克幾乎每集都會闖禍,可他居然沒有挨過一次揍,如果換做是我,大概已經被父母揍的鼻青臉腫了。
那時的我一直在想,邁克什麼時候會挨揍,美國家長揍孩子和中國家長會有什麼不同,會不會也是一頓耳光外加拳打腳踢,打服為止?
事實上當我看到一半的時候,就知道邁克的老爸傑森西佛永遠都不會這樣做,因為他知道——簡單粗暴的方法不可能解決孩子的問題,必須使用更正確、更高明的方法。
傑森西佛在生活中要面對三個性格年齡各不相同的孩子——邁克、凱羅爾和本。他們在成長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傑森西佛總是會像一位導師一樣,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讓他們真正理解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再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而中國的父母,不管有幾個孩子,即使只有一個孩子,他們也懶得去花更多的時間去解決孩子的問題。換句話說,很有可能他們也解決不了孩子所遇到的問題,更別說給出正確的引導。
因為我們的父母是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一代,國家沒教給他們寬容和理解,他們經歷了大躍進和轟轟烈烈的文革,簡單粗暴的行為方式埋在大多數人的內心。
因此,他們更喜歡用簡單直接的方法來對待子女,比如一頓打罵讓孩子漲漲記性,卻不會幫孩子分析問題究竟出在哪,該如何去解決問題。所以當我慢慢了解傑森西佛的做事方法時,才會感嘆道——原來老爸還可以這樣做。
而現在的父母並不認為他們應該去尊重孩子,所以更談不上理解。他們習慣於監視孩子的行為、窺視孩子的隱私,而這一切在他們眼裡都是父母自有的權利。即使是傷害了孩子的內心,也只用一句「我這都是為你好」,就可以讓孩子的一切反抗變成徒勞。
但事實上父親和母親只是上天賦予的身份,並非上天賦予的權威。他們需要孩子聽話,但是由於自身知識、修養和行事能力的匱乏,他們並沒有太多驅使孩子聽話的方法,而此時父母的權威就變得非常珍貴,也非常好用。
他們能像傑森西佛一樣坐下來,像朋友一樣和自己年少的兒子談一談嗎?答案是不能。因為這樣做會弱化權威,而且,何必要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談一談能讓兒子長記性嗎?還是打罵一頓直接有效。
這就是那個年代的現實,絕大多數孩子都經歷過的局面。因為這種問題的存在,我們這群孩子幾乎沒有人能和父母去交心,每天總是想各種方法欺瞞、搪塞父母,他們的教育在我們看來也如同唐僧的囉嗦,根本聽不進去。我們不在同一個話語平臺上,很難相互理解,因此互有牴觸。
所以我在教育我的孩子時,角色既是母子又是朋友。因為在中國幾乎很多家長都不願意承認,父母和子女這種平等關係。朋友和朋友的關係是平等的,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可不是平等的,生怕自己的權威會受到挑戰。
一部美劇的播出通常會耗盡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但是正是它的這個特點,賦予了美劇一個特殊的功能,那就是記錄每個觀眾生命中的一段時光。也給了我對美國最直觀、生動的第一印象,應該不只是我,而是和我年齡相仿的一代人。
作者簡介:js默默 喜歡積極向上的事物,有一顆愛學習的心,用感悟和文字來抒發情感…….
請關注我的大魚號:江蘇默默請關注我的百家號:js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