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以「卓越女性成才之路」為主題的同濟大學第六屆女教師論壇暨卓越女性頒獎典禮在線上線下同步舉行。100餘位女教職工、女大學生代表參加了四平路校區現場活動。上海市婦女聯合會發來賀信。校黨委副書記吳廣明出席。
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玲燕、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俞麗華榮獲第六屆「同濟大學卓越女性榮譽獎」。附屬東方醫院南院醫學檢驗科主任吳文娟,附屬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RICU病區護士長惠蔚,校長辦公室副主任、校友會秘書長鄭曉蕾榮獲第六屆「同濟大學卓越女性抗疫貢獻獎」。
上海市婦女聯合會通過賀信向論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希望廣大師生以同濟卓越女性為榜樣,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促進全球婦女事業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吳廣明向獲獎女教師、女醫務工作者表示熱烈祝賀並致以崇高敬意。他表示,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學校正在大力推進「雙一流」建設,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希望師生們向同濟大學卓越女性學習,以她們為榜樣,奮發有為,不斷追求卓越,作出新的成績。
陳玲燕通過視頻發表獲獎感言,回顧了自己在同濟創建現代物理實驗室和引進人才的歷程,表達了對學校的深切感恩之情。俞麗華分享了自己在電氣照明領域的開創性工作,鼓勵同濟女性追求卓越。兩位老教授既分享了她們寶貴的人生積澱,也對青年女性寄予殷切期望,贏得了大家熱烈掌聲。
吳文娟通過視頻,介紹了她在武漢抗疫一線承擔方艙醫院院感防控工作的成功經驗,並發出為全球抗疫貢獻力量的行動倡議。惠蔚介紹了自己作為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的抗疫徵程和繁重護理工作中的點滴,以切身體會告訴大家「抗擊疫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殊死抗戰,而是一群人的休戚與共」。鄭曉蕾介紹了同濟大學校友會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的出色工作以及同濟校友與學校共擔當、與國家同命運的感人事跡。她們質樸的話語中蘊含著女性的勇敢、堅韌與大愛,深深感動了每一位觀眾。
在主旨報告階段,上海市女教授聯誼會副會長、第四屆卓越女性教學獎獲得者、我校土木工程學院教授何敏娟以《樹理想、立師德、敢創新、追卓越》為題 ,分享了自己如何以身示範、立德樹人,引領學生在學習路上敢於創新、追求卓越的生動實踐。校婦委主任馬錦明以《十載芬芳、砥礪成長——同濟大學女教師「卓越女性成才之路」發展回眸與願景瞭望》為題,帶領大家共同回顧了同濟大學「卓越女性成才之路」十年曆程,探討對卓越內涵的理解,並介紹了《卓越女性成長》課程等旨在營建卓越文化、涵養美好品德的學習實踐活動,鼓舞同濟女性明晰使命、不忘初心、追求卓越、勇敢前行,走在時代前列、貢獻文化文明。
(圖/週遊 視頻/宋宇星)
附:第六屆同濟大學卓越女性獎獲獎者事跡介紹
陳玲燕
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自1980年起在同濟大學物理系任教,創建了同濟大學近代物理實驗室並擔任主任。她長期從事物理學研究,在科研與教學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她主持的BaF2對輻照損傷機理研究達國際領先水平,並成功用於實踐;她主持的新型超快輻射探測器性能研究獲省部級三等獎。在教學方面,陳玲燕教授研製了驗證相對論效應實驗裝置,首次讓大學生能夠在大學校園裡用自己操作的實驗學習並驗證了相對論效應,這個實驗裝置填補了國內該方面實驗的空白,獲得當年全國高校物理教學儀器優秀研究成果唯一的一等獎,現在該儀器已成為我國大學近代物理實驗的基礎及必備實驗,影響廣泛且深遠。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到本世紀初,陳玲燕教授為同濟物理學科引進了學科建設的中堅人才,包括顧牡教授、王珏教授、王佔山教授等。她引進的人才又培養和引進了一批優秀人才,奠定了同濟物理學科今天的基礎和繁榮。
陳玲燕教授高風亮節、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她不僅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博士生、碩士生,而且真心誠意地引進、培養、指導、幫助青年教師,為同濟物理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俞麗華
同濟大學教授,國家註冊電氣工程師、高級照明設計師。1960年於南京工學院畢業後,開始在同濟大學任教,從事本科生、函授生、研究生的教學,兼任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電氣工程設計師。
從教39年間,為中國電氣工程、照明行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是我國電氣照明領域的奠基人之一。她編著出版的《電氣照明》教材,填補了國內空白,並獲得機械工業部、中國照明學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等多項優秀教材獎。她帶領師生團隊開展建築電氣、照明工程設計項目數百項且有多項獲國家、省部級獎,尤其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她曾先後在多個社會學術團體中任職,擔任上海市照明學會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照明學會理事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物理分會、建築電氣分會理事、全國建築電氣設計技術協作及情報網交流網,各有關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顧問等,她曾負責制定相關行業規範、標準,負責開展行業科普工作,均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俞麗華教授曾獲得上海市先進女職工標兵、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中國照明學會「教育與學術貢獻獎」一等獎;上海市照明學會「終身成就獎」、「中國照明行業大國照明突出貢獻人物」等多項榮譽和稱號。
吳文娟
同濟大學教授,主任技師,博士生導師,附屬東方醫院南院醫學檢驗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病原生物學博士,美國範德堡大學醫學院、梅奧醫學中心、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訪問學者。擔任中國女醫師協會檢驗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臨床微生物學組委員、上海市微生物學會臨床微生物學專委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分子診斷分會感染病學組組長、上海市醫學會檢驗醫學分會微生物學組組長、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主任評審員。
今年2月4日,吳文娟隨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暨中國國際應急醫療隊(上海)馳援武漢抗疫一線,被任命為感控部門負責人,承擔整個方艙醫院院感防控工作。作為健康守護人,她始終堅守在確保方艙醫院「零感染」的崗位上,犧牲個人休息時間,主動請纓奔波其它方艙醫院指導傳授經驗;在病毒核酸檢測抗體檢測之外,帶隊深入方艙和武漢市新冠重症患者定點救治醫院重症監護病房進行新冠病毒環境監測。當方艙醫院取得初步勝利、患者接連清零時,她並沒有停下腳步,而是組織完成方艙醫護的新冠抗體檢測。在她帶領的團隊守護下,東西湖方艙醫院成功實現了「三個零」的目標,她所主編的中英文雙語《方艙醫院感染控制手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實務》一書,為國家抗疫政策和管理規範的制定建言獻策,積極為全球抗疫提供經驗。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和中國女醫師協會最美抗疫巾幗人物獎。
惠蔚
現任附屬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RICU病區護士長。在18年的護理工作生涯中,她不斷學習新知識及新業務,提升自己,通過學習取得本科學歷、藥物臨床試驗資格證等,在市級、校級、院級等各類操作技能比賽中多次獲獎,並發表論文數篇。
除夕夜,她作為上海市首批援鄂醫療隊成員毅然踏上了前往湖北武漢抗疫的徵程。在虹橋機場接受央視記者採訪現場,當被問及是否會有畏懼時,她只是微微一笑:「有國才有家,沒有國哪來的家」「既然投身護理行業,自踏入呼吸科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將面臨的是什麼,我將肩負的是什麼」。武漢金銀潭醫院北三病區的患者危重程度高,護理工作繁重,工作壓力大,這些並沒有使她退縮,反而樹立起要戰勝這場疫情的信心。她以出色的工作態度和能力獲得患者、組員的一致好評。在武漢抗疫期間,惠蔚以自身出色的表現得到了黨組織的高度肯定,並在抗疫一線火線入黨,這極大地鼓舞了她的工作積極性。返滬後,她仍然工作在醫院的抗疫一線,根據武漢抗疫經驗做好防控重要環節的把控,根據新冠肺炎特點,更新健康宣教資料和宣教方式,科室設置微信公眾號,及時更新健康宣教知識並開展「雲探視」制度等。在疫情常態化管理模式下做到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由於在抗疫工作中表現出色,榮獲「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首屆「醫德楷模抗疫特別獎」、上海市護理學會「傑出護理工作者」、2020年同濟青年五四獎章。
鄭曉蕾
同濟大學校長辦公室副主任、同濟大學校友會秘書長。199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熱能工程系,歷任汽車學院分團委書記、黨總支副書記、百年校慶籌備辦公室副主任、對外聯絡與發展辦公室副主任。曾獲同濟大學首屆十佳師德師風教師稱號。2008年擔任校友會秘書長。她始終帶著熱情和感情投身於為校友服務、為學校服務的事業中,堅守崗位,默默奉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她從大年初一開始放棄假期,堅持主動作為,與校友會的同事們一道,並協同學校相關部門,帶領和發動校友力量,始終與國家同命運,與學校共擔當,與校友在一起:在武漢疫情爆發物資緊缺階段,響應校友倡議,校友會發起設立了「同濟大學醫療支援專項基金」,號召海內外校友會和各界校友捐款捐物,並克服種種困難,把捐贈的物資全部運送至抗疫最前線;發起「同濟英雄基金」,短短一周時間,募集到資金,並把慰問金發放到附屬醫院醫療隊每一位隊員;在海外疫情迅速蔓延之時,心系海外校友,了解到各國校友的現實困難和需求,用最快的速度把急需的物資送到校友們的手中;與此同時,發揮校友會公眾號的宣傳作用,收集並原創近50篇宣傳稿,大力宣傳各條抗疫戰線上同濟人的先進事跡,弘揚同舟共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