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的下午本應該格外的忙,但因為窗戶外面飄著的小雪花,病人寥寥無幾。一年輕媽媽抱著個一兩歲的孩子,後面還跟著奶奶拿著一杯尿:醫生你看,我孩子怎麼尿出來的尿是牛奶狀的?
據孩子媽媽說,小孩在外面小便後,流淌著的尿立即從清色變成牛奶狀,還拍了現場照片。
嗯,確實很混濁...
因為不忙結果很快就出來了,沒有蛋白,沒有炎症,鏡下有結晶,詢問了孩子並無發熱或其他泌尿系統症狀,感覺應該是天氣原因導致的混濁。
可檢驗報告給家長後,孩子奶奶立刻發飆了:結果正常?我娃都尿出」牛奶」尿了,結果還正常?!你認真化驗了沒?!
雖然我解釋說可能是正常生理現象,建議再繼續觀察,但是孩子奶奶還是不放心:我都發現好幾次了,你們老說讓觀察觀察,可都兩三次了,求求你了,再仔細化驗化驗吧。孩子媽媽也可憐巴巴的說著醫生你再看看吧,孩子正常怎麼就尿出這樣的尿了?
如此軟硬兼施,我還真吃這一套!患者對標本有疑問也是正常,而且可憐天下父母心,反正不忙那就再"仔細"化驗化驗吧!
上學的時候學過,對於尿液混濁標本,可以用加熱加酸法,渾濁尿在玻璃試管內加熱渾濁消失的為尿酸鹽;渾濁增加但加乙酸後渾濁消失的為磷酸鹽,無變化或渾濁度增加的為膿尿、血尿、菌尿或管型尿。
說句老實話,自動化時代,手工法除了上學和實習那會,這麼多年還真沒做過,而且我大檢驗科家都搬了幾次了,科室裡還真沒有玻璃試管、酒精燈之類的"老物件"。
不過,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玻璃試管,有玻片啊,沒有酒精燈有酒精啊。用打火機點燃蘸了酒精的棉籤,放在加載了混濁尿的玻片下面,奇蹟出現了,混濁的白色尿液,突然就這麼變成無色透明狀!
孩子媽媽和奶奶目瞪口呆,我趁機說:你看,一加熱尿就變清澈了吧,這就跟你冬天能看見呼吸的"哈氣",但天一暖和就看不見了一樣,應該都屬於天氣原因導致的生理現象,你再想想是不是發現孩子尿混濁都是在室外?
天氣暖和一點,或者你在房間內讓孩子留尿,應該就正常了,所以別擔心。不過如果方便,你繼續觀察,建議隔一段時間做個尿常規更放心一點!
經過一系列的自我"加戲",兩個家長"觀眾"一個勁的點頭,最終很是感激和開心的走了。
尿液乳白色,是由於腎淋巴管比較脆弱,破裂後,淋巴液進入尿中,使尿成乳白色,也稱乳糜尿,以前常見於絲蟲病或其他原因形成的淋巴管阻塞而造成。
但早在1994年,我國就實現了基本消滅絲蟲病目標。在2007年5月9日,世界衛生組織也審核認可: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宣布消除絲蟲病的國家。
因此,目前乳白色尿多見於泌尿道化膿性疾病,或含大量磷酸鹽、尿酸鹽沉澱時,也呈渾濁白色。
當尿液在溫度明顯低於體溫的環境中時(如氣候寒冷的冬天),尿液中的尿酸鹽、磷酸鹽等物質就會析出(形成絮狀結晶)沉澱下來,這時我們所見的尿液就是"牛奶狀"的了。
特別是嬰幼兒,處於發育旺盛期,積累的營養物質和排出的廢物都較多,加上天氣冷小孩飲水量會明顯減少,導致尿液濃縮,尿中的鹽類物質處於過飽和狀態,很容易被析出。
一般來說這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這種由於結晶鹽析出引起的尿液混濁對孩子的健康並無影響,冬季如果孩子僅有尿液呈乳白色渾濁,而無眼瞼浮腫、發熱、尿頻、尿急、尿痛等其他異常症狀,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只要每日適當多給孩子喝些水就行了,也不需要進行任何治療。
當時,孩子除尿液渾濁外,如同時伴有發熱、全身乏力、精神不振、食慾下降、噁心嘔吐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徵等症狀時,就很可能是發生泌尿系統感染了,還是需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去檢查治療。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美國醫生愛德華·特魯多的這句話是醫學人文主義最具代表性的金玉良言。對於一些醫學知識,不管簡單還是複雜,對患者這個「外行」人來說,更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態度」。醫學人文是醫學的靈魂,只有將醫療技術與醫學人文融合在一起,才能構成完美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