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決心辭去全職工作,用彈性時間陪伴孩子。
她堅持兒子從小的籃球賽事,無役不予。
林書豪的背後,除了信仰,更巨大的力量其實來自他充滿正向力量的家。
她是第一位,也是林書豪頭號粉絲。在2013年華人紀錄片影展閉幕片《林書豪旋瘋》放映前,搭了十多個小時飛機來到臺灣,參加影片的映後座談,和電影看板合照。
在她的白色套裝下,套著一件黑色、印有電影名片「LINSANITY」的T恤,其中字母T冒出頭來,像十字架鑲嵌其中,也象徵林書豪堅定的信仰。
《林書豪旋瘋》封面
她是林書豪的母親吳信信。從未想到會培養出一個NBA明星球員兒子,也沒想到她的教養之道會成為所有父母的好奇:如何教出這樣一個謙遜,面對困難卻能勇敢迎戰的兒子?
林書豪從哈佛大學校隊打到年薪上億的NBA球員,頗容易讓人覺得「這不是人生巔峰麼?」只是,從他決定投入競爭激烈、種族歧視嚴重的籃球運動開始,就註定在擁抱夢想的同時,也得承受夢想背後各種嚴峻尖銳的挑戰、挫折。他夠努力,也夠優秀,但大多時候,巨大的挫折和壓力是無能為力,也是旁人無法想像的。
就算坐冷板凳、就算被球隊下放或釋出、就算曾經自信動搖,林書豪總是展現出他一貫謙遜真誠的笑容。已進入NBA第三年的他,去年重回火箭隊,籤下三年合約,第一年年薪獎金共1.5億臺幣。
支撐林書豪挺過這些高低起伏的,除了他虔誠的信仰以外,家人更是他強大的後盾。《林書豪旋瘋》映後座談會上一名觀眾坦言,當片中林書豪說出
「我是這麼熱愛籃球,我的母親又是這麼愛我」時,最令她感動。感動的原因是,
父母對子女付出無條件的愛,子女多半無法深刻體會,但難得林書豪,卻能夠體會、感謝母親的愛。「我的教育方式,就是儘量參與孩子的成長」,吳信信說。她自己的母親是小兒科醫生,因為工作經常得犧牲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小時候說好了全家要一起看電影,結果媽媽經常不能來,因為要看病人」,吳信信印象深刻,當她自己成為母親之後,決定要多陪伴孩子。
吳信信和林書豪的父親林繼明婚後定居美國加州,陸續生了林書雅、林書豪及林書偉三個兒子,原本從事軟體設計的吳信信為了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特別從全職工作轉為可以彈性上班的工作。
記得父母的愛,是點滴存下來的。吳信信說,孩子長大後,若非看著照片回憶,早就忘記小時候全家去哪裡度假,但他們會記得和家人一起很開心的感覺。
「孩子小時候多一點愛,到青春期還能夠提領一些出來。」吳信信打趣的比喻到。
林家孩子和大多數在美國的華裔、亞裔家庭一樣,小時候也學過多種才藝,包括鋼琴、書畫、網球、羽毛球等。吳信信的男孩們熱愛運動,
唯有兩種吳信信不讓碰:1.美式足球,因為太危險。2.棒球,棒球一打要三個小時,而我有三個兒子。兒子們從4、5歲起就跟著爸爸到籃球場打球,吳信信看出兒子熱愛籃球,因此也全力支持兒子的興趣,從小幫他們找球隊,甚至協助組織球隊、協調家長們負責接送等,比賽時也總是在旁邊觀看。吳信信的妹妹,知名兒童心智科醫生吳佑佑說,
林家三兄弟從小參加各種籃球賽事,姐姐總是陪著兒子徵戰,連家庭度假也都配合他們打球的地點。林書豪的粉絲經常可見到他和家人一起拍些傻氣搞笑的照片、視頻,十月上旬他回臺灣打暖身賽,家人也陪他返臺,他特別抽出時間和家人去釣魚,和家人間的好感情讓人羨慕。
林家三兄弟個性不同,吳信信妙趣的形容三兄弟的個性「老大不會和你爭辯,但也不會去做;老二(林書豪)會吵,但最後會去做;老三則是會吵但也不會做。所以都說林書豪他最乖。」
吳信信就像大多數華人家長一樣,要求孩子保持學習。為了能趕快打球,林書豪在電影中自述:
「兄弟們一回家就趕快做功課,有誰做不完就互相幫忙。」當林書豪在高中校隊打球遇到挫折時,連爸媽都不知道怎麼安慰,只能默默為他祈禱,哥哥卻成了動力,開導他的重要支柱。吳信信說,父母不偏心是讓三兄弟感情好的關鍵。
現代社會另一個隱患是,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呵護,會不會養出「媽寶」?吳信信坦言,「
有時自己也做得不是很好,孩子會等著她來收拾殘局,但是培養獨立的人格必須從小開始。例如,她會用討論分析的態度來和孩子溝通,尤其是意志堅強的林書豪,有時討論難免會充滿火藥味,但吵完後,他會去冷靜思考、分辨,究竟是父母家人建議的,還是他想做的,哪個才是對的選擇,」吳信信說。